同是缅甸自治区,果敢已经倒台,佤邦为何能屹立至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佤邦自治区地图高清版 同是缅甸自治区,果敢已经倒台,佤邦为何能屹立至今?

同是缅甸自治区,果敢已经倒台,佤邦为何能屹立至今?

2024-07-16 07: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47年,缅甸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缅族、掸族、克钦族和钦族领导人在缅甸北部掸邦的彬龙镇签署的《彬龙协议》规定建立统一的缅甸联邦,还赋予了少数民族自治权以及各项民族权利。

次年,缅甸联邦共和国成立。在多党民主议会制下,缅甸共产党和其他政治派系纷争不断,加上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缅甸陷入内乱之中,进入了一个政治动荡期。

1962年,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并成立军事统治的政府,对少数民族采取强硬的政策。军政府拒绝承认《彬龙协议》中有关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尤其是自治权。

为了统一缅甸,实现中央集权,由缅族占据高层的军政府对国内少数民族犯下了烧、杀、抢、掠等一系列不可饶恕的罪行,激化了两者之间长期以来的矛盾,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地区武装力量予以反抗。

除了政府军与少数民族地区武装力量时常爆发冲突外,各少数民族地区武装力量之间也因为抢占地盘等原因不时交火。

掸邦从此长期处于内战之中。

果敢终被军政府控制:散阙的族群与军政府的设计

追求中央集权的军政府一直将“拥兵自立”的少数民族地区武装力量视为“心头大患”,并将打击的重点放在了果敢。

1960年,中缅划定边界时,果敢划归掸邦管辖。果敢位于萨尔温江旁,与佤邦相邻。据统计,果敢人口约25万人,其中90%为果敢族。

军政府上台后,不同人领导的少数民族武装力量盘踞果敢与之对抗。直到果敢同盟军时,果敢才被其牢牢把控。

1989年,果敢同盟军与军政府签署了停火协定,承认果敢的自治权,果敢由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自治。

2009年8月8日,缅甸政府军借口搜查毒品,派出警察突然包围果敢特区军械修理厂并准备搜查,遭到拒绝后政府军与果敢同盟军开始对峙。24日,缅甸政府军下令果敢同盟军加入受政府控制的边防军,被果敢同盟军拒绝后,双方再次进行对峙。

29日,政府军动用重型武器对果敢发起猛烈进攻,果敢同盟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越过边界退入中国康县境内,政府军随即彻底控制了整个果敢地区。

2015年及2017年,果敢同盟军两次“卷土重来”,皆被军政府镇压。当前,果敢同盟军一直被压制在果敢北部山区的狭小地带中,处境越来越难。

显而易见,果敢同盟军大势已去。

从根本上讲,果敢同盟军的解构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果敢族的族群认同感低。一直以来,果敢地区的居民成分复杂,许多不同地域的陌生人多因政治避难来到这里。

这些因生存需求聚集到一起的人既没有共同的族属,也没有血缘关系和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只是表面上聚合在一起,实质上没有凝聚力,对所处的群体无法产生高度的认同感。

直至1983年,这些人才被军政府正式定名为“果敢族”,列入被官方认可的135个民族之中。这些聚居于果敢的人有了共同的族属,但之后却长期处于内斗之中,无法进行族群建构,因而也无法形成对族群的认同感。

例如,自1989年果敢取得实质性的自治地位后,仅三年,果敢同盟军总司令彭家声与副司令杨茂良发生内讧,彭家声被迫退出果敢地区。

又三年,杨茂良与同盟军副司令李德华、李尼门和孟撒拉发生矛盾,果敢同盟军内部再次内讧,果敢被彭家声乘机夺回,杨茂良则被迫离开果敢。

短短六年内,果敢同盟军内部便已发生两次大内讧,这一事实正好映证了果敢族群的认同感极低,大家都只顾自己的私利。

果敢族一直处于散阙的状态,无法彻底地凝心聚力,这不仅使果敢在面对军政府的军事打击时,容易变成一盘散沙,也为军政府在该地区的政治渗透提供了空间。

二是军政府在果敢地区暗中培植亲政府势力,伺机里应外合,粉碎不受军政府控制的武装力量。一般而言,果敢地区实力较强的家族会成为军政府培植对象。

例如,在1962到1989年间,果敢先后处于杨氏土司地方民族武装、罗星汉“自卫队”武装以及彭家声领导的缅甸共产党民族武装的统治之下。在此期间,杨氏土司武装和罗星汉曾一度与缅甸政府合作,共同对付缅甸共产党民族武装。

在2009年的“8·08”事件中,果敢同盟军与政府军二次对峙时,受政府军支持的果敢同盟军副司令白所成率部哗变。

白所成所在的白家是果敢比较有势力的家族。白所成与彭家声曾共同组建“果敢人民革命军”,是生死与共的战友,也曾在缅甸共产党时期一同在东北军区共同奋战。在与政府签订停火协议后,于果敢自治时期为彭家声的忠实部下。

但是彭家声主政后期,将果敢同盟军的军政大权皆掌控于其家族兄弟手中。彭家声大搞家族政治的行为致其不满,于是在“8·08事件”中,白所成率部投靠军政府,在政府军支持下成为果敢地区新的统治者。

2015年,缅甸军方宣布整个果敢地区已处于其控制之下,显示出果敢同盟军在果敢地区的力量被彻底粉碎。

佤邦独善其身的背后

与果敢相同,佤邦在1960年中缅划定边界之时,被划归缅甸。佤邦的主体民族是佤族,约占总人口的70%。此外,佤邦还居住着其他16个民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民族地区。

1989年,鲍有祥在佤邦领导建立佤邦联合军。同年,佤邦联合军与军政府政府签订和平协议,在佤邦享有高度自治权至今。期间,军政府也曾多次强制整编佤邦联合军,均遭到佤邦联合军拒绝与反抗。

相较而言,佤邦与果敢同为掸邦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佤邦为佤族,果敢为果敢族),地理位置相近,发展轨迹相似。然而果敢同盟军已被军政府彻底取缔,而佤邦联合军却生存至今。这背后的关键在于佤邦的族群认同感强烈以及政治信念坚定。

佤邦和果敢一样,历史上归属中国,其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更倾向于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虽然佤邦和果敢因为种种原因被划归缅甸,但是许多佤族人和果敢族人仍把自己看成中国人。

佤族的历史渊源深厚,根据流传的有关佤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司岗里》,佤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穴居生活时期。

有关佤族的记载的最早在先秦时期,根据《山海经》、《竹书纪年》、《国语》等先秦时期的著作显示,佤族在当时被称为“僬侥”。

同时,“佤族文化”、“佤族传统”对于佤族人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议题。这些议题在推动族群身份建构的同时,也提高了佤族人对族群的认同感。

在佤邦的每个地区都有宣传队;佤邦设立了多个本地电视台(以佤语、傣语、汉语、缅语播报);政府几个部门也各自都建立了网站;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上广泛流行佤语歌曲,网上有无数帅气的佤族士兵和俊俏的佤族姑娘的视频。

良好的民族政策也是佤邦族群认同感强烈的原因之一。

果敢大行家族政治,任人唯亲。佤邦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是佤邦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和睦,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佤邦领导人由佤族和其他族人共同担任,虽然多数为佤族人,但是也有拉祜族、克钦族和汉族等其他少数族群人士。这一安排使少数族群的利益表达渠道畅通,加强了佤邦各民族间的友好相处与融合。

因此,较之果敢族的这一被动形成、毫无历史底蕴的民族,佤族的族群认同感十分强烈。

一直以来,佤邦联合军都希望建立联邦国家框架内的南北佤地区联合的“大佤邦”,在“大佤邦”内实现自治。佤邦联合军领导人认为佤民族邦应处于军方的直接管辖之下,而非在掸邦的管理范围内。

军政府在2008年新宪法中将佤邦确定为掸邦下辖的一个自治州,佤族自治州的行政机构实际上只在政府军控制的两个佤族镇区设立,这显然与佤邦联合军的立场存在差距。

虽然面临着缅甸政府的巨大压力,但是佤邦联合军并没有就此妥协。基于族群认同感强烈的团结一致,佤邦联合军一直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与缅甸政府做斗争。

2009年,佤邦联合军借“庆祝佤邦和平建设二十周年庆典”之名,向缅甸政府政府展示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2010年,缅甸举行大选,但是佤邦联合军禁止大选在其辖区内举行。

另外,作为对自身立场的维护,佤邦虽然在掸邦政府内阁中占有席位,但是几乎没有参加过掸邦政府内阁的会议。

因此,即使佤邦联合军面临缅甸政府的各种压力,也依然能够凭借强烈的族群认同所带来的团结优势以及坚定的政治信念得以生存下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