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走进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佤族是哪个地方的 摄影家走进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

摄影家走进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

2024-07-17 00: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里保留有最为完整的佤族传统杆栏式茅草房,有佤族图腾、寨桩、祭祀房、神木、木鼓房及传统家庭式的手工艺作坊。

木鼓等神圣的祭祀活动,是佤族传统历史文化的自然博物馆,是中国最后一个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部落。

尽管没去过翁丁,但早从电视、图片已对这个地方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是翁丁古寨村民来了一场噩梦,这个灾难发生在2021年大年初三、(2021年2月14日,下午当全国人民在新年欢乐气氛中,翁丁古寨失火了)瞬间冲上了热搜,让无数人向往的地方,瞬间化为灰烬,烧的一根柱子也不留,无数人感叹,还没来得及看你一眼,就没了。听到这个地方,都为它感到悲痛和惋惜。“消失”的翁丁,留存在影像,定格在瞬间里。

俯瞰寨子里的风景 (纪军摄)

这次前来探访翁丁村。就想看看“消失”后的翁丁,是怎么重建的。

翁丁村门票50元,60岁以上半票。

佤族妇女敲起拉木鼓 (纪军摄)

当我们来到寨子门口时,两傍的佤族妇女敲起拉木鼓,唱起和跳起粗犷奔放的歌舞欢迎进寨子的游人,同时来了个(摸你黑),在佤族的风俗中以黑为美,在每年的五月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摸你黑活动,把泥巴摸在每个人脸上,代表祝福和吉祥,对我们游客只是象征性在额头点了一个黑点。这个仪式相当的震撼!

佤族妇女敲起拉木鼓吸引摄影师(顾丽华摄)

走进翁丁佤寨内完整地佤族传统建筑——干栏式草顶叉叉房,使用着最原始的竹木器具,保留着佤族寨门、寨桩、撒拉房、打歌场、祭祀房、木鼓房、人头桩、牛头桩、神林、手碓、脚碓、水碓等传统文化和编织、印染等民间工艺。看到了佤族人家自然原始的生活现状,所到之处,树上及房屋门前,到处都可以看到牛头-“龙摩爷”。

祭祀房 (纪军摄)

走到村子里,巨大的榕树包围的村落逐渐浮现眼前,神林里的树从没人乱砍,因而现在长得非常茂盛。

竹、树木长得非常茂盛 (纪军摄)

原始崇拜信仰的是万物有灵,每个村子都会有几颗护佑村庄的神树,相传水牛曾救过佤族的祖先,才使得佤族的子嗣得以延续,所以牛头作为这里的图腾崇拜随处可见。

图腾崇拜 (纪军摄)

寨桩是佤族的一种图腾崇拜,一般位于寨中央的打歌场,代表着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一般是用龙竹制的幡杆,顶部有几圈竹篾做的饰物,上部故意插些刺刺的篾条头子,这既是饰物,又是避邪的物器,就像汉人用艾蒿避邪,桃树驱鬼,门神护家一样。

依旧保留着它原有的面貌 (纪军摄)

翁丁神林里面还有一个祭祀房,逢年过节或全村有什么大事都要到那里搞祭祀活动,乞求鬼神保佑全村平安健康、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

在寨子里最高处的一户佤族人家,受热情的主人邀请进屋,坐在木楼上喝茶聊天,俯瞰寨子里的风景。

一群人围在一起又唱又跳 (纪军摄)

只听到不远的地方传来音乐“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二十世纪60年代,《阿佤人民唱新歌》传唱大江南北,也让生活在西南边陲古老、纯朴、热情、奔放的佤族人走进全国视野。

佤族传统杆栏式茅草房 (纪军摄)

加快步伐,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又唱又跳,同时,我也跟着音乐唱起来,内心也很激动,听了几十年的《阿佤人民唱新歌》,今天终于是那么近的认识了解《阿佤人民唱新歌》歌曲内容。

祭祀活动的广场边上是一间用稻草搭建的木鼓屋,木鼓用完整的一段榕树掏空制成,鼓棒敲在上面咚咚作响。它在这里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不仅是歌舞的伴奏乐器,部落里但凡有重大事件的发生,也是信号的传递,不同的地域予以了人们不同的智慧。

佤王寨 (纪军摄)

穿过广场出现了一座庞大的干栏式建筑,这里就是佤王寨了,宽广的议事厅显示着等级制度的森严,看到了佤王及压寨夫人的行头。

水龙从不同地方喷向天空 (纪军摄)

当我拿相机在村里东拍拍、西转转兴趣真浓时,听到一楼上有人叫我,让我快找地方躲避,一会要喷水啦,看到大伙都在跑动,我快速找到一干栏式草顶叉叉房,跑上二楼,想看看什么喷水,过了几分钟,大广播响起来,只看水龙从不同地方喷向天空。旁人介绍说,灭火系统会自动开启,高度能达到几百米,十分的壮观和有气势!

佤山姑娘(纪军摄)

登高远望,整个村落的茅草房错落有致,湛蓝的天空如同洗过一般,老人、孩子们在太阳底下悠闲的沐浴着温暖,一束阳光从树叶之前的缝隙散下来,先前的恐惧已烟消云散。

“翁丁”就藏在这样的云深之处,让每一个追寻它的人都跋山而来,这个被国家地理杂志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的地方,依旧保留着它原有的面貌,石头垒起的地基因为时间的打磨日渐没了棱角,锋利的爪牙被风雨侵蚀,不甘心的消逝在翁丁人日复一日的生活里。

佤山妇女织物 (纪军摄)

在他们饭后闲谈的时候,在孩童赤脚跑过石板路的时候,在女人们用织布机编织布料的时候,在男女老少围着寨桩跳木鼓舞企求神灵的庇佑的时候,这些石头从最初的锋利变得温润可靠,用坚实的臂膀支撑了翁丁村两百年的生存。

这是一个崇尚自然的村落,这是一个敬拜神灵的民族。

崇尚自然的村落 (纪军摄)

村子周围数不清的树默默守护着这里世世代代的人们,他们崇拜水牛,信奉神灵,用牛头做祭,祭天祭地,祭神祭鬼。

佤乡有着很近的原始社会经历,自然就可以想到那郁郁葱葱的树木,那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的,这里的森林覆盖率是高达80%,几乎满山遍野的绿,让呼吸都是绿的。

良好的生态环境(纪军摄)

佤山姑娘,被称为“黑珍珠”,皮肤黑黑的,是太阳更爱她们的缘故。姑娘的长发,不仅是简单的装饰,还是那舞蹈的精灵,当木鼓声响起,那伴着节奏的律动,让人凌乱,着迷。

当我们走出寨门时,整个村寨也许我们是最后一批客人。(纪军)

纪军,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会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曾被云南省林业厅、文山州委宣传部评选为优秀特约记者、丘北县委宣传部“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多年专注于人文摄影、风光、纪实、民俗摄影,秉承“镜头向下”的宗旨,通过镜头讲述云南故事,聚焦云南的美丽蝶变,对宣传、推介云南各项工作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倍感光影的魅力---按动快门的瞬间快乐。《村民鲜红手印的村林改方案表决票》获全国林改改变生活摄影大展二级佳作奖,《壮家手竹舞》《花脸》在中宣部“最美中国人”评为优秀奖;并在北京“砥砺奋斗的五年”长安街大型成就展中展出。《唱背標》《归》《辉映焊花》《火把节之夜》《高铁承载着丘北人民的无限憧憬》《万寿菊丛火车行》《送医三下乡义诊暖人心》《穿棱在山水画廊》《盘州高速公路互通》《壮家刺绣》《金灿灿的玉米散发着丰收的喜悦》《黄梅戏爱好者》在全国摄影展中获奖。500多张新闻图片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华人民政府网、中国绿色时报、人民网、中国高铁、中国民航、中国水利、中国林业、视觉中国、《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林业年鉴》、云南日报、文山州委、州政府年鉴、州委宣传部《七秀文山》《红色文山》《文化文山》、文山日报、《中共丘北县委执政纪要》《丘北年鉴》等等刊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