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英语讲“诗圣”杜甫的故事?BBC教你用地道表达俘获听众的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你不用管了用英语怎么讲 如何用英语讲“诗圣”杜甫的故事?BBC教你用地道表达俘获听众的心

如何用英语讲“诗圣”杜甫的故事?BBC教你用地道表达俘获听众的心

2024-07-17 20: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截图来自:telegraph.co.uk

Twitter上也是一片自来水:

「我曾在火车上花了29小时读了杜甫的诗翻译版,给我感觉像是中国的纷纷过往都在车窗外驶过。你问我杜甫的意义?想想荷马,乔叟,莎士比亚。真是深刻的诗。」

就连英国著名作家Tom Holland都为这部纪录片打call:

「如果有人想通过了解中国灿烂文明的来摆脱病毒的恐惧,就来看杜甫的纪录片吧!」

而有的中国网友表示震惊,自古文无第一,你将杜甫封神,有没有问过李白的意见?

西方视角从李白转移到杜甫,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似乎,在英语世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更受青睐。

哈佛大学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也认为,杜甫就是最伟大的中国诗人。

“在诗歌界,有但丁,有莎士比亚,还有杜甫。想知道最伟大诗歌长什么样,他们的作品就是范本。”

在这部纪录片中,BBC是如何把杜甫介绍给世界的?

片中BBC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 到访中国,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迹。

从巩义、西安到成都、长沙,从出生到入仕,从开元盛世到战乱流离,回溯了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

为了让西方读者更加容易理解杜甫,主持人大量使用西方的人物、历史事件与杜甫作对比。

“中国有超过3000年的诗歌传统,比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奥德赛》还要久远。

Born in 712, the age of Beowulf in Britain,Du Fu lived through the violent fall of China's brilliant Tang dynasty.

杜甫生于712年,对应于英语文学传统,那是英雄叙事长诗、古英语传说《贝奥武夫》的时代。他的一生,经历了盛唐的倾颓。

杜甫生于712年,当时的唐朝正处于最鼎盛的时期,诗歌文学也是最兴盛的黄金时代。

要知道那时,英国史诗《贝奥武夫》才刚刚成书,英格兰文学才刚刚起步。

对于中国诗歌悠久的诗歌传统,BBC 给予了极大的认可。

China has the oldest living tradition of poetry in the world, more than 3,000 years old, older than Homer's Iliad and Odyssey.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活跃的诗歌传统,上下延续三千年,比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更古老。

There is Dante, there's Shakespeare, and there's Du Fu.

BBC毫不吝啬地用“最伟大”来形容杜甫,不仅是对中国而言,更是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范围,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亚相比肩。

本片的另一亮点,BBC请来国宝级演员、《指环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爵士朗诵杜甫的诗,当然了,是翻译的英文版杜诗。

麦克莱恩曾出演众多莎士比亚剧作,他用深沉优雅的莎剧腔诠释了《壮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15首杜诗。

有西方批评家说:“天不生杜甫,万古如长夜。”

蒋勋认为,你不管从什么阶段开始读诗,从什么人开始喜欢诗,最后在那里等着你的,一定是杜甫。

“因为,西方没有类似杜甫这样的人物,能够通过文字把整个文明的道德情操都表现出来。”

“在中国,诗人一直被视为人民心中和国家历史上可信赖的先行者。”

And for the Chinese, Du Fu is "more than a poet. For generations he has been the guardian of the moral conscience of the nation."

对于中国人来说,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还是这个国家良知的守护者”。

如诗中所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之所以打动如此多西方人,绝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中国伟大诗人——

而是他的追求,穿透地域、文化、民族,真正的爱天下人。

当年国都被攻破的时候,他带着家人在逃难的洪流中漂泊。他看到13岁的少年背着自己死去的母亲哭泣,他看到饿倒在路边的老人。他多么想救他们啊!他想把自己的口粮给他们,可是看着自己饿得瑟瑟发抖的妻儿,他的手却瑟缩了——救得了别人,救得了自己的孩子吗?救得了一个人,救得了天下流离失所的百姓吗?

Back when the capital city was occupied by the enemy, Du Fu had had to flee with his family. When he saw a 13-year-old boy carrying his dead mother on his back and weeping, he wished he could help the elderly who had fainted from hunger on the roadside. He wanted to give them the food he carried, but seeing his wife and children trembling with hunger, he dismissed the thought. If he helped others, who would help his children? He might be able to save one life, but how could he save all the other starving refugees?

因为抛却了这些挂念,他就不是杜甫了。他心中的杜甫,听过先贤的叮嘱,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早就成为他这些年思想的全部。

Without these worries, he wouldn’t be Du Fu the man. From sages of the past he had inherited concern for the nation and the people, and this had become a part of his character.

他不敢忘记,无论身在何处,自己都是中国的文人,是大唐的读书人;他更不敢忘记,中国的读书从来不只是读书,获取知识,是为了“经世济民”,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心怀天下的人。如果读书读不出对社会的担当,读不出情怀与责任感,那还配叫读书人吗?

Wherever he was, he dared not forget that he was a scholar of China, an intellectual of the Tang Dynasty. In particular, he dared not forget that Chinese scholars studied not for the sake of learning or knowledge, but for “Administering State Affairs and Benefiting the People,” and becoming a man who cared for his country. An intellectual didn ’t deserve to be called an intellectual unless he showed concern for society and the nation.

——选自《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熟练级

穷也要兼济天下的诗圣

1200年后的今日,人人皆识李杜,随口吟诵李杜诗篇。

主持人感到惊讶:

“一个去世1200年的诗人,他的诗歌依然不朽,这在西方是不可能的。你不可能想象,有一天整个英国的人都会背诵但丁、莎士比亚。”

“为什么你喜欢杜甫?”主持人把问题带到了杜甫曾经涉足的大江南北。

成都,杜甫草堂。一个能背诵《春夜喜雨》的小朋友说,觉得念起来好听。

她的母亲说:“我从小就背,现在也想让我女儿得到熏陶。”

一位姐姐的话很有诗意:

“离家远游久了,你就会想家。年轻人越来越喜欢杜甫,喜欢传统文化,因为那里就是我们的来处。”

一位老人家,每个月都会来杜甫草堂一次。

他用英语告诉主持人: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用诗句记录历史,不为帝王将相,为我们。”

一千多年来,杜甫的诗持续引发着中国人的共鸣。

参加“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的选手们,看完之后是不是对于复选作品的内容又有了新的想法呢?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复选作品要求体现选手对指定篇目的思考👇

中文阐述+英文阐述

在指定篇目的范围内任选一篇文章进行中英文阐述:从你的角度简单概括书中相关主题讲的故事,并说明这一风物/ 习俗/ 人物/ 艺术/ 成就/ 精神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大学组6篇指定文本中就有杜甫的故事

中国风物:郑板桥的竹韵人生

中国习俗:季节变化引发的诗人感怀

中国人物:穷也要兼济天下的诗圣

园林:我在园林,园林在我

北斗系统:72小时捍卫“太空国土”

智:樊迟问智

◆关注“CHN Stories”微信公众号,回复“复选”,即可获取以上文本。

复选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组织能力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其中展现出的选手对于中国故事的思考。比起“词汇量不足”、“语法欠缺”等等表面上的原因,思考层面的薄弱可能才是选手在复选时面对的更大障碍。复选作品作为能够体现出每个选手独特闪光点的最重要的载体,其中流露出的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中国故事的认识才是评委们最希望看到的。

城市复选●大咖培训指导课

BBC的这部纪录片,算是第一次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去看杜甫,因此在一些事件描述和理解与我们熟知的会有偏差,但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希望选手们能获得一些新的启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