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劳结合,亦知亦行 浅论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习劳结合,亦知亦行 浅论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点

习劳结合,亦知亦行 浅论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点

2024-07-16 22: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劳动与文学、劳动与语文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劳动属性,高尔基说过,“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是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创造了世界。而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最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学习语文,塑造孩子们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如何将语文教材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践行劳动教育?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爱劳动、能劳动的能力?如何去补齐教书育人短板?这些都是摆在每个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接下来,我就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艾瑞德国际学校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几点做法。

一、通过学习语文,塑造学生的劳动观

      每一位学生都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技能,就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也缺乏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语文学科教学不仅仅是承担知识性教育,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会生存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是符合教育的社会性目标要求的理念,是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于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

劳动教育为生命增添底色,对于身心处在发育期的少年儿童而言,劳动不仅能够增强动手能力,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生活独立、团队合作意识。

      小学不同年级的语文教材均选取了大量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学校语文教研团队在研究教材中达成共识,明确要求在课堂上一定引导学生了解劳动人民的耕作文化,从农耕文明中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从一年级语文课本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知道要珍惜粮食,尊重他的的劳动成果;从宋朝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通过讲解诗意,引导学生理解古代农人日常劳动的生活,“也傍桑阴学种瓜”,知道农村孩子早当家;在宋朝辛弃疾的 《清平乐·村居》中,一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更是刻画了一副“全家齐劳动,幸福生活靠大家”的集体劳动场面,让学生明确劳动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的价值;在讲述《少年王冕》的故事时,少年王冕没钱读书,只能通过给地主家放牛来挣取生活费,但是却一边劳动,一边学画,最终成为著名诗人、画家,启发学生去思考劳动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用劳动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生活。在课堂上,语文教师是指导者,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去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从身边的劳动者身上去发现劳动美德、了解劳动的辛苦,甚至通过劳动与创作的体验,去重新审视劳动的社会价值,在心里埋下劳动光荣的种子。

二、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文学创作高于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在鲁迅先生的《风筝》 一文中,讲述了家长式兄长,撕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扼杀了弟弟的童年乐趣,人到中年思及此事觉得特别后悔,但却无法弥补。但动手制作风筝,就成了语文课堂的衍生劳动产物,涉及到制作风筝,在学生讨论风筝的过程中适时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让学生思考风筝制作的材料,以及飞行的动力原理。从风筝的制作再到第七单元课文《手指》中讲述手指的作用,深入浅出地分析劳动中合作的意义,这些都使学生不仅懂得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才是最伟大的创造者,更懂得了在团队中如何相互配合,才是最科学合理的,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这些从课内到课外的活动设计不仅加强了同学们的集体感,还使同学们得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提升。

      作家萧红在回忆类散文《祖父的园子》中,写到童年陪祖父一起做农活的快乐、自由,仿佛田间植物生长也是自由、快乐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孩子们能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劳动的快乐。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艾瑞德国际学校为学生践行劳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我校有300亩的教育农场,孩子们在这里感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观察着不同节气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真正参与到劳动之中,就会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与价值。语文老师会将课本中的劳动教育分单元分主题的进行专题式的教学,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中可以了感受劳动之美,开犁日、田园轮值的时候,有能亲身践行,感受劳动之乐。在劳动结束,老师用能回归课堂,对于学生予以适时点播和指导,一篇篇与劳动有关的作文、一本本反映植物生长过程的绘本、一首首歌颂劳动的诗歌顺势而生,孩子们在心里埋下了劳动快乐、劳动光荣、劳动最美的种子,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

    所以,无论劳动教育还是文学创作,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互为依托,文学创作来源于劳动教育,更高于劳动教育。

三、从语文教学中发现创新劳动教育

    在语文课本中,与创新劳动相结合的课文比比皆是。在二年级“我爱阅读栏目”选取文章《鲁班造锯》,讲述鲁班受生活经验的启发而发明了劳动工具锯的故事,同时也赞扬劳动人民辛勤的劳作,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五年级课文《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积极动脑,进行创新劳动,开创了“竖井开凿法”、“人字形铁路”等创新设计,粉碎了列强借铁路深度蚕食中国的美梦,为国民争了一口气。劳动教育不仅从思想上启发,还要从动手能力上培养,在《赵州桥》一文的教学设计上,教研组的老师们在备课环节设计出劳动体验活动,让学生结合赵州桥文字描述,通过网络搜索资料,进行小组合作,用硬纸板完成赵州桥的设计。学生们认识到赵州桥的设计不仅设计精巧,而且美观实用,从而理解了古代人进行的创新劳动其实到现在一人去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值得每一位同学学习,更增强了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在散文《千年梦圆在今朝》中,中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用辛勤的劳动不断谱写共和国强大的篇章,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再到“嫦娥工程”,每一项都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理想的里程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追求理想,每个少年都是逐梦人,学校语文教学就是要让教材活跃起来,让文字灵动起来,帮助学生去学会克服自身惰性,脚踏实地,通过实践体验不断克服,完善自我。

      总之,劳动教育走进语文教材是一种趋势,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是一种责任,语文学习本就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从劳动中收获了快乐,得到了成长历练,更学会了对自我人生的思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