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化脉络 讲好佛山故事:《佛山文脉》集结出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佛山顺德的历史 探寻文化脉络 讲好佛山故事:《佛山文脉》集结出书

探寻文化脉络 讲好佛山故事:《佛山文脉》集结出书

2024-02-27 04: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羊城晚报》创刊于1957年,是广东省委主管主办的新中国第一份大型综合性晚报。扎根岭南60余载,羊城晚报是一家有着深厚文化底蕴、鲜明岭南特色和勇于改革创新的主流媒体,也是全球华文媒体中最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媒体品牌。

作为“岭南文化名片”,羊城晚报长期以来在佛山设站,并于三年前开设“佛山文脉”栏目,本着将历史、现状与未来三者有机结合,以新闻的视角、发展的眼光,坚持深入挖掘并传播佛山文化。羊城晚报的记者们深入佛山的古村落、老街古巷、博物馆、手工业遗址、园林、书院,走进一个个非遗传承人、“守艺人”的工作室……以深入一线采访的方式,挖掘记录佛山最地道的文化记忆与当下的创新发展,每篇文章均是以朴实生动真实的文字娓娓道来,有故事、有人物、有情怀,尝试从文化视角探寻历史脉络、唤醒城市记忆,讲好佛山故事。

“佛山文脉”栏目开设至今已推出一百七十多期深度报道,深受佛山宣传、文化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读者好评。

近期,佛山市提出“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激活非遗发展活力,推动陶瓷文化、功夫文化、龙狮文化、美食文化、工匠文化大放光彩,让市民在唤起“集体记忆”中共享美好精神财富,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羊城晚报社联合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羊城晚报“佛山文脉”栏目的精选作品集结出书,正是围绕佛山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做出的助力之举。

近日,《佛山文脉》新书已完成出版,将于5月16日举行首发式。本书共分为古村韵味、匠心守艺、民俗印记、寻味佛山、潮流文化、历史画卷六个章节,收录了70篇代表作品。

《佛山文脉》序

——广东省文联原主席、作家 刘斯奋

最近,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上承“文化立报”“开门办报”的文化传统,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多方面多手段地大力发挥“岭南文化大报”特色优势。其中,组织精干力量,在全省各地开展“文脉追寻”的活动,就是颇具眼光和匠心的举措之一。

岭南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这种个性是由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历史条件所形成的。它既表现为中原文化作为主体,融合了土著文化和海外文化的杂交性;又表现为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的互补性。岭南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不拘一格的务实、不定一尊的包容和不守一隅的进取,以其竞争力、亲和力、创造力,在中华文化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佛山以广府文化为主流,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鲜明而丰富的特色。其中尤以陶艺、武术、粤剧、狮艺、美食、成药等品牌名传遐迩,脍炙人口。对此,长期生活在其中的羊城晚报佛山记者站同仁,自然有着更丰厚的感受,更深入的了解和更亲近的感情。现在他们定出目标,积极行动,通过串老街巷、访古村落,寻找坚持守护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对佛山的文化蕴藏进行全方位的挖掘、整理、记录,并借助羊城晚报全媒体平台,向海内外图文并茂展示推介,这无疑是一桩值得称道之举,对加深世人对岭南文化的活力和魅力的认识大有好处。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俗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不同地域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形成了气质不同、形态各异的地域文化。应该说,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各种地域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是中国文化在不同地域的具体体现。各自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发展做出贡献。

有鉴于此,今天来梳理《佛山文脉》,就还有另一层意义,即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推动地域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而围绕这个目的,首先需要我们用新的标准,新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舍弃一元的、静止的传统文化意识,运用历史的眼光与多元的观点,全面审视和充分认识地域文化的个性和价值。其次,地域文化也不应妄自尊大,坐井观天。更不应以自身的地域传统为标准,贬低排斥其他地方的文化。要认识到地域文化各有长处与不足,自觉地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改造和发展自身,努力跟上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最后,还要营造一种氛围,建立相应的平台,让地域文化有充分的展示和发展空间。只有实现这一点,地域文化的个性与活力才会实现最大程度的涌流,才有利于我们全面整合和调动地域文化的积极因素,促进中华文化高度繁荣发展,实现民族的伟大的复兴。

《佛山文脉》是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 应如军

总体上看,《佛山文脉》是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这本书有爱。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佛山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需要各方的关注与支持,需要各界的建言与献策。羊城晚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为佛山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鼓与呼,辟专栏、辑成册。本书所收文章的作者们,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满腔热情投入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与感悟报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整书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们对佛山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与无限热爱,体现了作者们对佛山推动岭南广府文化双创发展的高度关注与铿铿良言。

这本书有料。本书的作者们将岭南广府文化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从古建、陶艺、粤剧等典型视角切入,讲述佛山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作者们走街串巷入村,对佛山的文化蕴藏进行全方位的挖掘、记录、整理,特别是对本地基层传统文化传承者作深度采访,收获了大量第一手干货资料,向市民呈现出岭南广府文化的具体内容及独特价值。文章非天成,妙手炼得之。手中材料丰富,方能言之有物。本书以扎实丰富的一手材料,娓娓道来,让读者见字如面。

这本书有趣。文化是鲜活的,岭南广府文化是有趣的。传承岭南广府文脉,关键在于调动全社会的参与。宣传岭南广府文脉,仅凭常规的说教式介绍,难以唤起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关注。本书以故事等形式,讲述岭南广府文化的特色方面,有物有人、有血有肉,以小切口见大格局。语淡如水,意蕴悠长。

来听听佛山文脉报道中那些“主角”的声音

佛山文脉,记录的是佛山文化的故事,3年以来,佛山文脉与众多文化人携手走过,他们也对佛山文脉报道留下了深刻印象。走出报道之外,他们又对佛山文脉和佛山文化的传承有什么心声呢?

《验核酸》演唱者翁永辉:让更多年轻人去了解传统文化

“验核酸,筛查核酸攻坚战,新冠莫想去蔓延,记得,戴好口罩,赶快排队验核酸!”去年6月,一首由红线女经典粤曲《荔枝颂》改编的粤曲短视频《验核酸》走红网络,好评潮涌而来,得到了很多曲艺名家的认可,甚至吸引了不少同根同源的港澳人士、海外粤籍华人华侨点赞。

该曲演唱者翁永辉也因此走红网络,被广大网友亲切地称呼为“顺德辉叔”。当时羊城晚报《佛山文脉》栏目记者专访时,他说,《验核酸》走红出乎他的意料,同时也给他带来很多启发,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他更有信心坚持去做传承创新粤曲的工作。

自此之后,翁永辉陆续推出一系列抗疫粤曲,作品以及推广顺德特色的粤曲,譬如《可爱可敬的顺德人》《上网当自强》《嚟顺德,一定得》,还专门举办了个人演唱会,助力粤曲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文艺工作者,翁永辉说:“我们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更是要不断提升艺术原动力,所以,今年他计划联同本地曲艺家、音乐制作人一起,创作一批新派粤曲,针对传统粤曲时尚化进行探索,创作、传唱出更多更好反映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以作品记录时代,用歌声传递温暖,我不遗余力。”

翁永辉是广东共赢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顺德区戏剧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曾先后获评“最美顺德人”“佛山市十大好网民”等荣誉称号,在顺德文艺界颇有名气。

他说,自当选为顺德区戏剧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后,有幸与曲协主席团深入到顺德10镇街粤剧私伙局去调研摸底,发现大多是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很少。所以顺德曲协决心要成立粤剧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一批热爱粤剧、学习粤剧的青年传承人,培养未来的粤剧名伶。通过不懈努力与上级部门的支持下,2021年3月,顺德粤剧曲艺学院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挂牌启动。

翁永辉认为,顺德粤剧曲艺学院的启动,六大粤剧曲艺传承基地的成立,和戏曲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既是对粤剧曲艺传承学习和创新的一次检阅,同时也是推动粤剧曲艺文化与城市文明对接融合,为顺德粤剧曲艺的发展培育新生力量,以曲艺为媒着力打造顺德文化建设的新名片。

佛山历史文化厚重悠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却日渐式微。在翁永辉看来,羊城晚报推出《佛山文脉》这个栏目,是对佛山历史文化的一种深度解读,能够让更多年轻人去了解佛山的传统文化,对传承和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希望羊城晚报《佛山文脉》栏目继续深挖出更加多佛山已式微的传统文化,拯救面临失传的技艺,当好广大民间艺术工作者与政府的沟通桥梁。

镛正堂堂主陈焕枝:有了文化加持 产业才能发出最强音

要把铜的生意从按“吨”卖做成按“千克”卖,再从按“千克”卖做成按“克”卖。大学毕业以来,镛正堂堂主陈焕枝一直在实践着父亲这个愿景,将家族产业向另一个方向转型不断探索。而正是那篇《财富未必永久传承 文化才能抵抗时间》的佛山文脉报道,让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思考得更深。

陈焕枝的另一个身份,是佛山市南海区某著名金属企业的创二代。上世纪80年代,陈焕枝的父亲白手起家,40余年来,企业历经风雨,多次转型。这样的企业,正是佛山产业崛起和转型的缩影。而到了陈焕枝这一代,他们探索的转型道路,无疑也代表着佛山产业新的发展方向。

陈焕枝选择了向文化转型这条道路。

“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再想按照以前废旧金属回收的思路,在量上赚钱是不可能的”,陈焕枝表示,要从“吨”变成“千克”,关键靠的是研发,这一步,他们的企业十年前已经在做了;而下一步从“千克”变成“克”,关键则要靠文化赋能。这正是他在做的事,所以他选择建立镛正堂,通过对铜的文化属性进行挖掘,不但将铜变为家居装饰品、艺术品,更让他的铜装饰元素得到河南博物院的首肯。

“事实上,一家企业要成为‘百年老店’,对企业员工而言,对企业文化的坚守、对企业理念的信仰是关键因素。而对顾客而言,对企业产品信赖的最高境界,是对企业文化的信赖,这才是企业产品真正的附加值。”陈焕枝表示,从这个角度思考,佛山产业要向未来转型,文化附加值是一个关键因素。

实际上,其中不少思考,是陈焕枝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相互交流而获得的启发。他表示,《羊城晚报》这篇报道,让他的发展思路更得到了整个业界的认同,“权威媒体的认可是一种社会评价,有了《羊城晚报》的点赞,一方面员工对我们的发展道路更加认可了,另外一方面,业界对我们的转型理念更加理解了,我们对铜文化的理念、感情在社会上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发动了更多人投入到这方面的文创事业来。这种效应,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佛山市高明区博物馆馆长杨丽东:《佛山文脉》承担了“文化打捞者”的角色

今年,佛山在文广旅体领域提出“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的总体定位,这对佛山市高明区博物馆“掌舵人”杨丽东而言,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他看来,为佛山“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提供助力,高明区博物馆除了要从实际出发,紧抓“收藏、展示、研究”三条工作主线开展日常工作,更要遵循新时代发展规律,转变传统工作模式,让博物馆“走出深闺”,从“等人来”变为“走出去”。

“过去的博物馆,只能是做好本职研究、收藏工作,然后静待市民上门参观游览,显得比较被动;如今我们更提倡以‘走出去’的形式,更好地去传播文化、输送文化。”杨丽东表示,作为一个区博物馆,在浩瀚的岭南广府文化中仅是一个简单的“细胞”,但也要扛起自身应尽的责任,将辖区内各类历史文化古物遗迹保护好,将容易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传承好,这也是为更好开展传承岭南广府文脉工作的最有力支撑。

自古以来,一头连着广袤的珠三角平原,一头连着粤西乃至云贵十万大山的高明,一直都是珠西要地。谈及高明文化在佛山的地位,杨丽东表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高明特殊的文化。

“岭南广府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善于借助权威媒体为其‘做嫁衣’,才能更好走出广东,走向海内外,被越来越多人了解、喜爱。”杨丽东表示,此次《佛山文脉》集册成书,是通过羊城晚报佛山全媒体传播中心从专业媒体角度出发,深入佛山五区,走老街串古巷、寻访古迹遗址,以观察者、记录者、书写者、传播者,更是“文化打捞者”的角色,揭开岭南广府文脉的神秘面纱,让其从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象,成功跃然纸上,也成为更多市民了解岭南广府文化的一个“文化窗口”,让更多年轻人喜爱上岭南广府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黄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