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毅而笃行 余杭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开启“新篇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余杭总体规划 勇毅而笃行 余杭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开启“新篇章”

勇毅而笃行 余杭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开启“新篇章”

2023-05-25 08: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余杭区“三城一区一带”规划结构图

 

 

阿里南湖达摩小镇效果图

 

  6月25日是第29个全国土地日。

  古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土地作为生存之本,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明,滋养着千秋万代,珍惜土地资源,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是建设美丽杭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不仅是今年土地日的主题,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命题。面临土地资源要素瓶颈,如何有效实现有限的自然资源配置?规划就是答案。

  城市发展基于土地空间保障,通过合理的自然资源规划,可以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市场经济发展,再对城市的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城市要发展,首先就得把控好土地空间规划,这一点,余杭就做得很好。

  蹄疾步稳,任重道远。这个杭州的都市发展新区,不断吸引着众多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和双创型企业入驻。现今,余杭的自然资源规划管理早已成为其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日程。余杭聚力赋能自然资源规划管理工作,是对探索创新空间有效化的执着努力,也是对经济社会腾飞发展的重要保障。

  

  精准规划部署国土空间 从“净地”到“优地”转变

  城市发展,土地是核心要素。

  日前,杭州召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部署推进会,标志着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正式全面启动。为此,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将该规划编制列为局级首要任务——因地制宜,探索开展余杭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研究,争取为全国区(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余杭方案”。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紧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六大理念,加快“标准、政策、流程”融合,做深规划,发挥其对土地收储、出让、保护的引导作用,统一部署,多规融合,促进区块人口与产业合理布局,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

  今年,余杭划定“三区三线”,重点做好落实第三次国土调查,推进垦造水田、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建设,探索城市规模与开发边界优化、存量建设用地供给及再利用方式、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等研究,统筹开展督察问题整改、卫片执法检查、违法用地“亮剑”执法专项行动等一系列工作,进一步释放新机构改革“项目高效审批、资源高效配置、空间高效统筹”的红利,做深做细规划和自然资源各项工作。通过构建用途管控的空间体系、资源配置的协同机制和盘活存量的政策体系,余杭以一流施工队的精神面貌继续深化改革攻坚,统筹城乡发展,夯实民生保障。

  土地空间是区域注入双创因子的重要保障。眼下,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重点项目选址余杭统筹规划地块,保障重点项目及时落地,如阿里南湖达摩小镇项目、未来科技城文化中心、闲林五常水乡综合保护利用工程等项目已进入前期用地工作筹备。

  过去两年,余杭区连续跻身全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先进区县市,获国务院通报表彰。去年年底,被授予“省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区)”称号。

  “殊荣”背后有担当。说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分局有三宝—— “三化”、“三挖”、“三力”:用优增量要精细化、标准化、流程化,再通过深挖工业园区、批而未供地、低效用地潜力来用活存量,同时以凝聚合力、激发动力、传递压力的精神落实工作,最终形成一套“控制总量、用优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节约集约用地模式。

  去年以来,余杭区完成盘活批而未供土地15668亩、供而未动土地12252亩、城镇低效用地9350亩,存量土地盘活各项考核任务指标在全市排名前列。

  

  “田长制”加持耕地保护 实现占补平衡生态护地

  基本农田保护“田长制”是耕地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余杭继续推进“田长制”,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

  三年前,余杭区全面建立起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对承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责任的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以奖代补。余杭目前现有耕地面积54.23万亩,已完成省厅下达2020年末耕地保有量任务。

  针对区内重大项目,全力以赴保障永农补划工作。分局为推进机场轨道快线、地铁3号线一期北延、白鹤滩特高压项目落地。数据显示,全区已落实永久基本农田补划任务8093亩,保障了绕城西复线、运河二通道、地铁三期工程、湖杭铁路等重大项目用地。

  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方面,余杭督促实施主体加快施工进度,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建立并实施“月进度”通报制、不力约谈制,对进展过慢的项目进行重点督办,进一步提高现有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效率。截至5月底,已完成垦造水田和“旱改水”290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102亩,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763亩。

  

  “亮剑”执法筑牢整治防线 违法用地绝不姑息

  将土石方随意倾倒在耕地上,造成大面积破坏;对圈占土地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违法用地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建设项目未经批准用地即动工建设,严重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针对这些违法用地行为,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三管齐下”,推进“大棚房”整治、卫片执法和“扫黑除恶”等重点工作,有效维护余杭土地管理秩序,降低违法用地数量。

  “大棚房”清理整治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和国家粮食安全,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三农”工作、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监督管理的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分局积极开展全区“大棚房”专项整治行动。全系统20个国土所深入一线,执法大队全员出动,进行“大棚房”整改和后续验收,并会同区“大棚房”清理整治指挥部逐宗验收全区102个问题地块。

  此次“大棚房”集中清理共拆除违法建筑物总面积117984.01平方米,恢复土地农业生产功能262.286亩。下一步,分局将从耕地质量等级提升方面入手,从源头上杜绝“大棚房”问题再发生和再反弹。

  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是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发现疑似违法用地图斑并进行实地核查和依法处置的执法活动。

  去年年底,分局牵头在全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违法用地集中清理专项行动,共整改复耕违法用地332宗,涉及土地面积1550.67亩。今年起,分局通过科学研判卫片执法形势,组织属地镇街全力整改违法用地。年初,分局成立5个专项督查组,目前已整改违法用地132亩。借助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余杭违法用地数量逐年下降,营造了良好的依法管地用地秩序,促进了全区 “三改一拆”、“无违建区”创建等工作。

  “扫黑除恶”是今年“全域治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土地整治方面的涉黑当然不能放过。分局紧紧围绕征地拆迁、土地整治、违法用地和矿产治理等易滋生涉黑涉恶问题的领域开展专项排摸行动。截至目前,共排摸地块7800余宗。排摸中发现涉黑涉恶线索4宗上报区“扫黑除恶”办,协助区“扫黑除恶”办调查线索30余宗。

  接下来,分局着手将违法用地拆除复耕工作统一纳入全区拆违行动中,依托网格化治理平台,推动辖区内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巩固土地资源“大家用大家管”的多部门联动格局,进一步加强拆违力度,改善余杭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全域美丽”建设。

  

  科学防控助力“除险安居” 守护百姓“生命工程”

  百姓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居民生命及财产安全,“除险安居”是一项保障居民的“生命工程”。为此,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制定《201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手抓地灾防治基础建设,一手抓矿政治理管理工作。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谨守地质灾害防治“三查”要求,加强动态巡查密度。对水库、堤防、道路、桥梁、旅游干线等重点部位和城镇、人口聚集区、医院、学校等重点区域,进行动态监测及拉网式排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纳入防治预案。对排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立即限期整改。对短期内无法消除的安全隐患,将建立和完善防治预案、设立警戒标志、落实监测责任人。

  巡查同步发布预警信息,增强防范能力,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应急储备工作,确保有情况及时响应。今年以来,已组织地灾安全排查30批次,发布预警短信2000余条。

  群防是基础,预警是手段,治理是保障。我市“除险安居”三年行动去年已圆满收官,分局今年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复查维护工作,即查即治,做好新增(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确保已完成的治理项目绝不复发。

  地质防灾,居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分局借助4.22地球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时间节点广泛宣传,从地质灾害的科普及防范方面进行宣讲,提醒居民警惕地质灾害的不确定性及破坏力,提高居民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地灾防治除了扎实推进日常防护工作外,最重要的就是废弃矿山治理。目前,分局积极对接良渚街道,高标准推进瑶山遗址周边三处废弃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全力保障良渚遗址申遗。

  同时,余杭积极做好区内渣土消纳场地排查和安全评估。现已落实临平西大门废弃矿区原杭州水泥厂1号、2号宕口作为渣土统一消纳场所,共解决了200多万立方米的工程渣土消纳难题,为区内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保障。

  接下来,分局将着力完成瓶窑镇彭公村卸车上村边坡、闲林街道大朗山森林防火通道边坡等五处地质灾害点自动化监测试点验收,以及鸬鸟镇1:2000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调查验收等工作。(本站编辑 洪晓霞摘编)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