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在余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余庆红色故事简介20字 红军长征在余庆

红军长征在余庆

2024-07-15 23: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红军长征在余庆 发布时间:2021-03-18 10:16:50      来源:遵义日报 红军长征在余庆 龙溪战斗牺牲的红军烈士墓

  在余庆县的沟壑深谷中,深嵌着红军征战的足迹;在乌江两岸的峭壁悬崖上,回响着红军隆隆的枪炮声;在古老的迴龙渡口,红军强渡乌江的呐喊久久未散;在挺进遵义的路上,红军胜利的歌声嘹亮。1934年10月至1936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三次转战余庆,在这里留下了光辉而永恒的足迹。

  红军在余庆期间,留下了中华苏维埃余庆县军政委员会旧址、县城万寿宫红一师干部会议旧址、红一师强渡乌江迴龙渡指挥部旧址、凉风少共国际师驻址、龙家万丈坑红军遇难处、松烟麻窝洞红军遇难处等遗迹遗址;留下了余庆人民踊跃支持革命斗争,捐出口粮做军粮、砍掉竹子扎竹筏、献出门板搭浮桥、护送儿郎上战场等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乌江的山水,见证着生死攸关的转折;迴龙场的渡江战斗,诠释着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三次转战余庆,用生命谱写了强渡乌江的赞歌,红军烈士的鲜血染红了余庆的土地,浸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3月初,记者来到余庆县,追寻红军三次转战余庆留下的光辉足迹,聆听发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红色故事。

  一过余庆:红六军团激战龙溪

红军长征在余庆 余庆红渡景区红军绑扎竹筏雕塑

  1934年10月2日,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主力经瓮安梭洞、猴场、松平进驻余庆县龙溪高岭(今木叶顶村)、花台和构皮滩高坡、小泥田一带,向龙溪推进。这是红军第一次踏上余庆的土地。

  10月4日上午,红六军团先头部队包围龙溪,打下上街区团防碉堡,将守敌枪支全部缴械。下午,红六军团主力进驻龙溪。

  10月5日,红军在龙溪场坝召开军民大会,宣传红军政策和革命道理,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余庆县军政委员会”“中华苏维埃龙溪区临时政府”。这时,国民党急调黔军万式炯团及易少荃旅扼守乌江,王天锡率数团在瓮安追击,调桂军由镇远进驻石阡,调湘军由施秉向余庆推进。黔军军长王家烈也到余庆坐镇指挥进剿红军。10月6日,红六军团东进石阡,经江口沿河,到达印江木黄,与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三军会师,即历史上有名的“木黄会师”。

  余庆县党史办副主任彭永志告诉记者,“中华苏维埃余庆县军政委员会”“中华苏维埃龙溪区临时政府”是红军进入黔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新中国成立后,余庆县人民政府将龙溪集镇所在村命名为“红军村”,以此纪念中华苏维埃龙溪区临时政府的成立。

  二过余庆:红一、九军团强渡乌江

红军长征在余庆 迴龙渡口遗址

  1934年12月18日,中央红军分两路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左纵队第三、第五军团和军委纵队占领黄平旧州、瓮安草塘,从江界河、茶山关强渡乌江。右纵队第一、九军团共1万余人,连克剑河、台拱(今台江)、镇远、施秉,向余庆推进。这是红军第二次经过余庆。

  12月28日,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明)经施(秉)余(庆)大道从沙子坡分路进占余庆。12月29日,红一师在余庆县城万寿宫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进行强渡乌江的战斗动员。

  乌江是红军进军黔北的一道天堑,黔军第八团第一、三营在乌江迴龙渡北岸的老鹰岩、野猪塘、王家岩、桃子坪等10多个山头修筑工事,阻击红军渡江。

  1935年1月1日,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参谋长胡发坚决定以一营(营长孙继先)战斗力较强的二连为主,由连长熊尚林担负强渡乌江天险的任务。

  扼守迴龙场乌江北岸的黔军将渡口所有船只沉没,1月2日傍晚,7名红军战士由当地船工安清和带领,潜到江对岸,打捞沉船并拖回南岸。杨得志、黎林请老船工赵子云、周金科帮助红军摆渡,用竹筏将红一团一个连的战士渡到北岸。由赵子云带路趁夜迂回到守敌阵地两侧,突然发起进攻,占领敌阵地。红一团在迴龙渡强渡成功,首先突破了敌人的防线。1月4日,红一、红九军团全部渡过乌江,经箐口、敖溪、龙家、松烟一带,向遵义挺进。

  迴龙场战斗打响了红军突破乌江战役的第一枪,迴龙渡也是迄今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天险唯一保存原貌的渡口。如今,在古老的迴龙渡口旁,余庆县在这里建起了突破乌江纪念园。在这里,不仅能体验到当年红军强渡乌江的烽火硝烟,更多的是传递了革命先烈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三过余庆:红二、六军团突破龙溪封锁线

红军长征在余庆 龙家镇万丈坑红军遇难处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在湘西、黔东完成策应中央红军突围西征任务后,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率领下,从湖南桑植出发,经石阡白沙、马家屯,于1936年1月21日进入余庆县境。这是红军第三次经过余庆。

  红四师深夜出发,于黎明前赶到龙溪,摧毁西北山头两座碉堡。红四师十、十二团一部自蔡家土沿黄泥坡、清水塘、老虎岩、蒋家营至官山,一部从周家湾沿木老寨、葛麻坪至麻溪河,对各守敌碉堡实施监视,红二军团直属部队到北面阎家屯向凉风哨守敌警戒。

  1月23日,红十、红十二团在龙溪的湖广官山、茨桑坳一带阻击,将增援之敌阻于包围圈外,红军主力顺利通过龙溪。1月24日,红二、红六军团突破敌军在龙溪的封锁,向黔西、大定、毕节方向转移西进。

  用生命谱写的赞歌

  红军三次转战余庆,前后21天,足迹遍及全县。在此期间,共有121名红军战士在战斗中牺牲,长眠在余庆的土地上。

  万丈坑位于龙家镇光辉社区的横担山半山腰,是一个直径5米左右的竖状溶洞,深不见底。1934年12月26日,失散的59名红军被反动武装押至万丈坑,用马刀一个一个砍杀后推入坑中。

  1934年12月25日,10名红军战士在大乌江木岔被反动武装枪杀,丢进了丛林深谷;1934年12月27日,44名红军战士被杀害于松烟麻窝洞;1935年1月2日夜,8名红军战士乘竹筏强渡乌江,被卷进滚滚的漩涡,消失在滔滔的激流中。

  1989年,余庆县扩建烈士陵园,将散葬在龙家万丈坑、松烟后山坡、龙溪茨桑坳的红军烈士遗骸迁葬陵园,并将“余庆县烈士陵园”更名为“余庆红军烈士陵园”。

  红军战士的牺牲是惨烈的,他们带着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初心”,一路向前,义无反顾。

  红军故事永相传

红军长征在余庆 红军遗留下的砍刀

  在余庆县大乌江镇乌江社区半边街李光武家的木房上,有两扇书写着红军标语的木门。1934年12月30日,红军长征来到乌江迴龙渡准备强渡乌江的时候,这一带的老百姓很穷,大多都住在土墙茅草顶的屋里,因为连年兵乱,不知红军是什么样的队伍,所以听到有部队开来便让妇女、孩子和牲畜都藏到深山里去了。红军来到后,军纪严明,宿不进老百姓的屋,吃粮菜、用物品都花钱买,还帮穷人做了许多事,逐渐地使村民认识到这是老百姓自己的部队,深得老百姓的拥护和帮助。

  当时李光武的爷爷李玉清也解除了顾虑,出来帮助红军。红军在他家房子东侧的两扇门上写了两条标语:“夺取国民党的武器来武装红军民众”“红军士兵是工农 不要拿枪杀工农”。李玉清把自家的木板卸下来交给红军搭建浮桥。红军全部渡过乌江以后,砍断了江北拴住浮桥的缆绳,竹筏和木板随着水流漂回南岸。李玉清将他家的门板收回家中,又安到了门框上。

  红军走后,李玉清怕当地土豪劣绅因为门板上写有红军标语,会来摘门拆房,可又不愿涂去红军标语,就重新做了一个门,把有红军标语的门板卸下来藏在装粮食的隔板上。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李玉清才取出写有红军标语的门板,并将它装在原来的位置上。

  “爷爷在世的时候,多次嘱咐父亲和我,一定要好好地保护红军标语。我家房子多次改造过,但是这门一直没有拆过,每次都是先按门板的大小做门框,再建墙。”在李光武一家三代人的保护下,红军标语保存至今。

  彭永志告诉记者,类似李家三代保护红军标语的故事在余庆县还有很多。安清和给红军找木船、赵子云给红军渡江撑船、刘泽清救治红军伤员、一口棺材救红军等红军长征在余庆的故事一直流传着。这些生动的红军故事,是红军三次转战余庆的历史印证,更是余庆如今勤于创新、敢于创新的力量源泉。

  (记者 樊明富 杨刚 吴凡)

上一篇:农发行绥阳县支行开展“践行雷锋精神 志愿无偿献血” 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热词搜索:红军 乌江 余庆县 贵州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