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解读(活着)书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余华《活着》介绍内容摘抄 《活着》解读(活着)书评

《活着》解读(活着)书评

2024-06-03 22: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年前,我无意间看到了《活着》这部电影,观影之后带给我的震撼久久不能释怀,但我也没去深入了解这部电影的原著,只是浅浅感叹于张艺谋导演的才华。如今我遇到了这本书,我决心去探索他......

关于作者一张质朴的脸庞记录着时代的忧伤

余华,当代著名作家,1960年生,国际文坛声望最高的中国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代表作品有《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关于本书活着

《活着》1992年发表于《收获》,是余华至今最畅销的小说。这本不是很长的长篇小说将福贵的一生讲述的别样感人。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余华考虑过多重视角讲述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最终带入一个在乡间收集民间歌谣的“我”从而让福贵得以以第一人称进行讲述,为顺利创作出这部著作扫除了许多阻碍。《活着》还被张艺谋改编成同名电影,此片斩获第47届戛纳电影节国际评审团大奖。

核心内容葛优、巩俐在电影中的演绎深入人心

这本小说中的社会背景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主人公是一个叫福贵的纨绔子弟。年轻时沉溺赌博,断送了祖辈的房产地契。痛定思痛后决心金盆洗手,之后在去给娘看病的路上被国军抓走,在战场上颠沛流离,最后保住性命如愿归乡,后经历史变迁以及家庭变故,只剩一头老牛与其日暮为伴。作者通过浓缩的苦难,突出了活着的意义,耐人寻味。

前言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畅销不衰的作品,是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他的第一篇长篇小说是《呼喊与细语》,写于1991年,《活着》则写于1992年,两部小说都发表在《收获》上。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这部小说,我们会先讲到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再细讲它带给我的一些感悟。

我们先来讲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作者余华是浙江海盐人,据了解,海盐这个地方还出过一个大出版家,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张元济。在余华的一篇自传里有讲到他父母原来在杭州一个卫生防疫站工作,因为父亲太想当外科医生了,所以在他一岁的时候就举家来到了海盐。到了海盐以后,他们家住在一个弄堂的末尾,而这弄堂的后面就是农田。这是当时典型的江南县城的情景。由于从小就处身这样静谧惬意的环境里,余华的作品的语言风格也比较流畅、接地气。

据余华讲,他是在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的创作中积累到了充分的经验和自信之后,才开始他的长篇小说创作的。他在90年代初跟一位编辑讨论时说过,一部长篇小说篇幅写到15万字就足够了。这其中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他觉得应该用比较少的篇幅来包容更多的内容,选取最合适的角度,用15万字就可以达到别人30万、40万字的容量;第二层,是从照顾读者的角度来讲的,他认为15万字读者不会太累。不得不说,余华是一个很考虑读者阅读需求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除了《兄弟》,《活着》的篇幅只有12万字,《许三观卖血记》是15万字。作家莫言也表示,余华是写得最少、挣钱最多的作家。

创作《活着》的时候,余华当时已经跟陈虹结了婚,陈虹跟他是鲁迅文学院研究班的同学,她是一位诗人。《活着》的前半部分是在1992年他请了创作假去到北京写的,也就是解放前的部分,然后他回到嘉兴去后,才最后写完了《活着》的后半部分。这就是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部小说中的故事,从一个个鲜活的情节来讲述一下我对于这些情节以及这本书的感悟。在分析小说中的故事之前呢,请允许我以我比较喜欢的一句话作为引子,它是《活着》韩文版自序中的一句话,余华这样写道: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做“活着”,作为一个动词,“活着”在我们中国道德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首先,先来了解一下这部作品写作的视角以及梗概。《活着》是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描述出一个普通人平凡而又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中混乱又特殊的时代,经历了战争和杀戮,以及动荡的生活。他本来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后来身边的人却陆续离开,残忍让他面对着这一切。在一生当中失去了很多东西,包括亲人、金钱,最后唯一留在身边的就只有差点被人宰割的老牛。

夕阳西下,相依为命的只有“福贵”(自己)

小说中插入一个喜欢收集乡间民谣的“我”作为福贵故事的旁听者,用第三者的身份看问题,然后代入,第三者跳出,转入福贵视角,最后再跳出,将福贵浓缩的一生淋漓尽致地转述出来,说是转述,相信我们每个读者在读起这部作品的时候,都会有一种置身福贵老人身旁的感觉,仿佛跨越了时空。就像活着的意义一样,不受时空的阻碍。

小说主要以福贵的一生作为讲述主体,时间跨度较大,在这个时间段里,中国也发生着沧桑巨变。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历史变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跃进以及稍稍提到的文化大革命,而单从福贵一生的经历并且带有哲学的眼光来审视的话,福贵的一生是及其经典的:年轻时他吃喝嫖赌为所欲为,败光了家产,是享受过一时之快的;中年时他谦卑安分懂得珍惜,努力经营着这个家;老年时他豁达乐观随遇而安,看淡了人世间许多事情。他体验过世态炎凉、人情世故,变得越来越无畏,也越来越无所谓。

小说中曾两次写过福贵头发颜色的变化,一次是从他抓壮丁被放后第一次去县城时,遇见熟人,熟人感叹福贵老了!虽说只相隔半年未见,但福贵也意识到自己在变老了,他没有吃惊,而是回到家里也看了看家珍的头发,也白了!这是他第一次对艰苦生活,对自己今后需要带着这个家走的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安排;第二次是在安葬好有庆,给家珍打造好棺材,安顿好许多事情之后,在田里病倒,村里人见他一惊,说他是真的变老了,之前只白了一半,如今是全白了。听罢也就听罢,没有再往心里去。他经历了许多人的死去,也时常对父母,家珍甚至凤霞的后事做过考虑,可唯独对自己最后的归宿毫无顾虑。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见证了岁月,见证了死亡,早已在心里明白了活着的意义,虽然没有提及,也没有大彻大悟地讲出,但活着的意义在这个曾经的纨绔子弟,后来的乡下粗人身上体现的十分完美。

小说中还存在一处鲜明的人物性格类比。在县城里抓走福贵当壮丁的连长强行拉壮丁,蛮横无理。让一群士兵和壮丁死死坚守村子,还安慰他们说,老蒋很快就回来援助咱们了,假意惺惺,等到实在兜不住谎言的时候,众目睽睽之下,自己拿了粮食拍拍屁股跑了,自私至极!而回到村里时,国家虽没有了战乱,但依然存在自私自利的人,王队长就是类比的对象。小说中有这样一则描写福贵登门拜访王队长时心里的内容,他说,我踏进了我熟悉的房子——最开始是我,而后是龙二,现在王队长住的这座房子。从中隐喻王队长自私自利,爱慕虚荣的人品。在人民公社快要垮掉的时候,他也安慰大家县城里马上会运来粮食,可从始至终大家伙儿也没分到半粒米,倒是他调和凤霞和王四的地瓜时还不忘自己拿走一块儿,知道福贵家里煮了粥,还不忘搜刮一把。虽然他没有想抓壮丁的连长那样暴力无理,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自私和无能就是杀害百姓们的利器!

其实早在福贵输光家产后,我想他已经对活着和死亡有了很明确的认知了。天上人间的陡然变化,是让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他有过想死的念头,然而到家之后父亲没有打死他,而是对他说要珍惜以后的日子。用福贵自己的话说,他的命早就该死了,只是已经有太多人替他去死了。他们举家搬到茅草屋里,在那里重新开始生活,希望能慢慢奋斗,再来一次鸡鹅羊牛的历程,哪怕它是艰辛的。

在以福贵的一生为主线的故事中,我也没忽视对其他人物命运的思考。有人说这部小说中只有福贵知道活着的意义,我心存不甘,难道家珍,凤霞甚至于家里年纪最小的有庆对此就没有体悟么?我想不是的。家珍可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千金大小姐,但善良和忠诚让他对福贵死心塌地。前半生的卑微无爱以及后半生的穷困潦倒难道就是她的宿命?不!我知道她的善良和忠诚只让她支撑着走过前半人生,但福贵的痛改前非才是她后半生无视穷苦和贫瘠的支柱。潜移默化间她知道了平凡是什么,而这样单纯善良的女性活着本也便是为了平凡。而观之其子女,或许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活着的意义,但他们确实经历了许多可以让他们变得成熟的事物,他们俩的成熟确实让人心疼!

迟暮之年互相支撑的两人

小说故事里最令我心疼的就是福贵的儿子,因为抽血过多而死亡,这么天真烂漫的孩子,碰上了一个庸医,为了去救县长的老婆,没想到竟然迎来如此结果——中午还在家里活蹦乱跳的有庆,只短短几个小时就变得冰冷无比,永远与世长辞。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这些突如其来的现实,总是让人无法接受,悲痛万分,但人生也因此逐渐完整。我也能因此联系到几天前的一件令世人悲痛的真实消息——篮球巨星科比·布莱恩特的意外逝世。为什么人们对科比逝世的反响如此巨大,如此悲痛?换成是一个影响力不比他小,正常生老病死的球星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人们尊重死亡,但却对意外更多的是遗憾和无奈。

小说分享的最后我也想以一句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来收尾。这是我在一篇文章上看到的,文章里面对三世同堂的基本家庭结构进行分析,而文章的最后告诉了读者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

我们和死亡之间隔着父母——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只会关心到父母的病危,等到某一天父母不在时,从那一刻开始,我们便不得不和死亡对视,看着他一步步走近过来。总结

《活着》这本书并不是告诉我们需要如何去活,而是告诉我们活着应有的态度,拿书中主人公的话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无法更改生命的随意抛弃,面对各种不同的遭遇,只能默默去忍受,只能无力的感慨。

虽然一直是以活着为主题,但却故意用一次次死亡去突出这个主题,从一开始那个骗他钱的沈先生,死在粪缸旁的父亲,接着是战场上“身经百战”最后还是死于枪林弹雨的老全,到后来归家得知的母亲过世,龙二被枪决,接着有庆因抽血死亡,再到后来凤霞难产流血过多而死,家珍缠病多年不疾而终,女婿二喜因事故被水泥板压死,外孙苦根竟因吃豆子活活撑死等等,写出了一个那些动荡年代带给人们的痛苦和折磨,而福贵最后活了下来,单纯的活着,寓意深刻。

既然无法改变活着的事实,但可以改变活着的态度,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无论好与坏,至少在生命的尽头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努力奋斗过,始终坚持不气馁,不抱怨,坦然面对这一切。

加油!明天会更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