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立德树人:提出缘由、实施困境与路径探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何为立德树人学校当前在立德树人方面有哪些偏差 【政策解读】立德树人:提出缘由、实施困境与路径探索

【政策解读】立德树人:提出缘由、实施困境与路径探索

2023-06-03 15: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重智轻德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异化

“教育异化是从教育本质的异化和教育异化的后果来谈的。” [4]提及教育,人们共有的认知印象是,教育能够促使人向上发展,使人能够更加完善、完整,起到启发人,激励人的作用。相反,如果教育不仅无法更好的使人更加完善、完整并向前不断地发展,反而是阻碍,抑制人的发展,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异化。当前的教育已经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异化倾向,主要反映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的现象愈演愈烈。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在学校被繁重的课业包围,根本没有属于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他们的时间都被结构化了,每个时间段干什么都被安排的满满的。在高等教育阶段,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学生读完本科、读硕士,在读博士,不读到最后不罢休。正如郑也夫教授谈到“学历成了很多人趋之若鹜的东西,进大学或许不是最后的愿望,却是必要的环节。” [5]。这样的风气使得教育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尤其高等教育领域,有的人为了毕业,不惜铤而走险,进行剽窃论文,这种现象已经屡见不鲜。

纵观整个教育过程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在高等教育,各级各类教育都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教育重视不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从一进入学校,他们的角色被学校、家庭和社会定位,学生被认定为知识学习的主体。除了学习,其他的一切活动都要为其让路。于是,孩子从小就被迫加入了为了分数而角逐的队伍中,这样的恶性竞争对于的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日渐暴露出来。如:近些年爆出的多起由学生引发的暴力事件。如:中学生和大学生弑母事件,再如复旦的投毒案。这些惨剧都不是因为深仇大恨,而是因为日常一些小事剥夺自己至亲和朋友的生命。这些血泠泠的事实不禁令人唏嘘,但同时更是让我们反思当今的学校教育,在对在学生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德育的弱视,以至于出现了这样的视生命为草芥的学生和那些血泠泠的事件。立德树人的提出,就是要给予学生道德教育和影响,使其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道德认知,以便于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三)现代化背景下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

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与人之间联系也更加密切。这一变化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体现在经济领域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旧有经济制度需要实现破旧立新的大转变。可喜的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基本能够与社会发展同步完成,能够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但遗憾的是道德体系的建立却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不能为社会的发展中的人提供必要的道德规约。集中反映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场域中,人们为了利益,毫无底线,不讲规则。为了降低成本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苏丹红、地沟油、三鹿、廋肉筋事件相继出炉。为了走一夜暴富的捷径,电信诈骗、谋财害命、骗保等事件时有发生。为了自己的私利,部分高校的教师无情压榨学生,导致学生最后走上了绝路。之所以发生这些恶性事件,都源于人的道德水准、社会责任感、公德心的缺失。正如赵汀阳在坏世界研究中所说“只要具备人人自私和资源短缺,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坏世界。很不幸,人类世界所具备的这些缺点远不止这两点。” [6]所以既然这样的世界无法避免,面对当前的社会出现的不道德行为,就要尽全力健全道德体系,使得社会的发展能够多一些温情和真诚。

订阅2020年期刊,赠送600元魏锐老师项目式教学网络研修课程和魏博士化学实验盒1个。请尽快扫码进店订阅!

二、对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推行阻力的检视

(一)学校教育对德育的弱视

人们总是给予教育很大期待,常有读书就能做官,读书就能有好工作的心理。就人力资本理论而言,读书确实会增加找到好工作的概率。但学校的主要功能是育人,而不管就业。大家接受同样的教育,能否找到好工作和自己的能力和机遇有关系。所以就业并不是学校的主要功能,也不能成为衡量一所办学水准的标准。反而,育人却是大学重要的功能,更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准则。然而,由于家长长期对大学功能的刻板印象,使得他们不断地给自己的孩子加码,不断地给学校提出过分的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凡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就一律支持,凡是对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没有太大帮助的活动和课程就坚决反对。同时,就学校而言,因为学校间的评比是以升学率为准,学校的社会声誉和排名取决于升学率的高低,所以学校也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至于他们的品行如何,并不成为关注的焦点。基于这样的学校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自然而然就会使得学校德育被弱视。

(二)缺乏好的德育路径

关于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曾一度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最初对于道德可教的提出者是苏格拉底,他是基于美德即知识这样的立场来说明道德是可教的。还有一部分人反对道德可教,他们觉得只能通过具体的行为指认,并不像知识那样可教。他们认为在道德品质的提升过程中,只能通过身体力行,在具体的社会互动中进行锤炼,以此来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形成较强烈的道德意志,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

关于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笔者认为道德能不能教,还是要看如何去认识道德问题。如何看待道德,也就决定了道德是否可教。一味地认为道德可教或者不可教,势必会造成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二元对立。 [7]笔者认为道德能不能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无定论的问题。将主要的观点加以整合后会生成一种认识,也即有的可教,有的不可教。但这样的回答,也不能解决德育难题。承认有的可教,就会产生更大疑惑是怎么教、教什么、由谁来教。承认有的不可教,需要依托实践。就会反问,怎么实践、实践什么、谁来组织实践。所以即使对道德本身的认识已经发展到不再纠结能不能教的程度上,当前的两个问题依旧困扰着学校,也就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一直停滞。基于这个认识论分歧的考量,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困惑,因而至今没有有效的德育路径。

(三)德育活动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指导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过程的始终,主要是通过学校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但是的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这就使得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完成的进度和效果就无法得到监控。也就无法随时随地的了解该任务完成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的制定。评价机制从本质讲它是一种预先设定好的价值系统,设立的逻辑必定是检验立德树人任务的开展之后,学生是否形成了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治理的一些好的德行和品质,是否在真正接受教育之后实现了发展,是否传承优秀的传统价值和中国精神。但困境就在于,检测机制是要依托相关指标来支撑。那么,哪些指标应该能够体现人的道德状况?在列举清单的时候,哪些该加上,哪些该抹去,以怎样的准则来确定?这些问题没有好的答案的话,将增加了监测机制建立的难度。也正因为评价机制未建立,使得学校教育中德育尊严的失落以及话语权微弱,影响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的完成,更是不利教育的育人初心的实现。

(四)学校缺乏对立德树人内涵的准确把握

自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提出来之后,各级各类的学校都在领悟和学习,但都只是从名称上掌握,缺乏从概念上去认识立德树人的实质和内涵。对于“立德”要立什么德,在众多的德性品质中,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存在着怎样的价值排序?其次,各级各类办学主体对于“树人”问题也缺乏清晰的认识,没有仔细去思考立德树人到底树哪样的人。最后,更是不清楚“立德”和“树人”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无疑一直困扰着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主体。然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都是因为对立德树人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深刻的认识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因此,在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指导思想时候就会流于形式,有时甚至为了时髦什么都贴上立德树人的标签。这就使得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就受到严重的阻碍,不利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达成,更不利于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三、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落实的路径探索

(一)重新重视学校德育的价值

建国70年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每次的改革都是为了能够从制度上给学校育人提供更好的环境。基于传统的招生考试制度暴露出来的重智轻德的缺点,影响了人的培养和德育活动的开展。所以学校通过调整招生和学生学业评价制度,以求改变教育重智轻德的现状,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所以在选拔内容上,主要从原来的3+X 到现在部分地区实施的3+1+2的转变,其逻辑在于“推进素质教育,使得教育真正的能实现育人功能。” [8]这是扭转当前教育重智轻德的现状的关键一招,改革使得我们的人才选拔的方式更加科学和灵活。对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主要涉及评价的方式和内容,这一改革关乎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选拔制度和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和内容的改革一定程度解决了由评价指标单一造成的重智轻德的教育问题。它们遵循的金规则都是,使教育能够展现立德树人的精神气质,更好的服务于人的培养。

(二)探究多元的德育活动的路径

立德树人的主体是学校,学校以怎样的途径、施以怎样的内容来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关乎德育的功能是否能实现。同时,采取怎样的方式和内容来开展德育活动也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均不同。不同区域由于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学校所具备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条件是不同的。因此,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完成需要实事求是,不同地方在推行的方式上、内容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利用好各地区已有的资源,不断地开发校本课程和在地化课程。此外,也要鼓励学生切实的参与到道德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形成自己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还要从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来推行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教师在对知识的解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知识解读的过程来实现教学的教育性作用。比如:教化学的老师在讲授化学知识时,一定要给学生讲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原理来造福于人类,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产生危害,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三)制定明确的德育活动评价机制

德育在当下学校教育中没有自己足够的话语权,这就使得德育应该有的尊严和地位的丧失。主要源于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并且评价的方式上缺乏科学性,致使德育开展效果不佳。在德育的评定方式上。主要以教师在对学生德行评价为主,评定时主要依据自己对学生的感性印象,然后就给予评定。这就致使在对学生德行评价时掺杂了个人的情感因素。不同的教师会基于自己的立场,评价时具有明显的偏好。哪个学生和自己交流多、熟悉就给高分。对于那些不怎么和老师熟悉的学生,德行成绩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要想发挥好德育评价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行为养成的反馈作用,激励学生做一名守规矩、知礼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就需要重构德育评价机制。在评定时要把德育与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挂钩,不断地把学生知识学习与德育开展关联起来。始终要把道德水平的提高贯穿在整个人的培养过程中,智慧的将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并且使得评价主体和内容都更加多元,能够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评价机制,以此来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

(四)明确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外延

要认识一个东西,就需要给它下个定义,这就是概念的问题。概念是必要的,因为概念能够将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相区别开来。所以要想能够很好地发挥立德树人教育发展思想的指导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就必须要领会和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外延,给立德树人下个定义。但现实情况是,尽管立德树人可见于学校的各大文件中,但学校以及下属部门并没有很好的把握立德树人的概念。在很多场合为了响应上级部门的指示,盲目的套用,追求标签效应,导致立德树人工程整体落实的不够好。

立德树人思想来自于中华传统和当前的教育现实,要想真正的明确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我们到底要“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的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只有把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思想放在整个中华历史发展和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去领悟,才能认识立德树人的实质。通过回溯历史,我们知道。我国具有5000多年的得辉煌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大家公认的良好品德,如:忠君爱国、诚实守信、孝顺父母、豪爽正直、舍己为人、勤劳勇敢、刚毅坚强等,这些人格特质和高贵品德都值得当代人去学习和传承,都应该作为立德的主要的内容构成。我们的教育要树的人也应该是具有这些高贵品质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内涵和外延,也才能为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的实现规划合理的路径,也才能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推行上取得好的效果。

小结

党在传承中华的优良传统和立足于中国教育和国家发展的现实前提下,创造性的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发展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关照性。众所周知,道德是个永不过时的话题,任何时代都是核心话题。要有家国情怀,要爱国,做有高远理想的青年人。这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了我党先进的教育价值观的重要引领作用。这也再次强调了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所以要不断地领悟和学习其精神内涵,更要对其内涵做到与时俱进的更新,不断地回答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如何实施、谁来实施、怎样实施以及实施什么的问题。不断完善立德树人的评价机制,探索更为有效的路径,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澍军,苏醒.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命[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40-44

[2]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51

[3]陈勇,陈蕾,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9-14

[4]万作芳.教育异化:概念及表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115-121+140

[5]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9

[6]赵汀阳·坏世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7]冯永刚.“道德可教性”的限度及其制度保障[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04):47-51

[8]姜钢.论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8(11):31-35

2020年《化学教育》尊享读者,尊享6大福利,名额有限,请尽快办理!

投稿指南,点击打开:

【征稿及写作指南】案例解析“优质课例”文章写作:问题、修改意见及框架要求!

【朱玉军报告分享】项目式教学课例:写作框架与内容要求!

微信征稿:观点评述、教学案例、教学心得、微课视频、实验视频、趣味实验、活动报道、科普文章、论文交流、人物事迹、试题评析等,新鲜、热门、有趣、实用,统统都可以,让分享促进你我成长,让传播增强化学力量!如果文章阅读人数超过3000,朋友圈分享人数超过300,则赠送《化学教育》期刊!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邮件主题请写明“微信投稿”。鼓励原创,若参考了他人的文章,请注明来源,以免引起抄袭和剽窃的争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