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温度与预报温度区别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体感温度和天气温度有什么区别 体感温度与预报温度区别大

体感温度与预报温度区别大

2024-01-05 08: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技术贴:

体感温度有如下几个气象要素组成(引自吴兑 邓雪娇编著的《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

其中辐射的影响影响更为复杂,其影响还与衣服的颜色、云量的多少有关,有人总结出了辐射作用对体感温度的修正关系式(经验关系式):Tr=0.42Ca(1-0.9Mc)Ia。式中,Ca为外衣吸热能力,白色外衣约为20%,杂色外衣约为60%,黑色外衣约为90%;Mc为云量系数,晴天为0.0,少云为0.3,多云为0.7,阴天为1.0;Ia为辐射增温系数表。

扩展阅读

管不住温度但要管好温度计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

最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下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为保护在高温下作业的劳动者提供了更明确、具体的政策依据。对于这一文件,网上有人认为即便出现了高温,气象台也不会报的,劳动者永远也拿不到合理的补偿。

对气象台遇到高温不报的说法,显然是一种误解或想象,没有任何根据。尽管气象预报做不到100%准确,但预报员会努力去分析,尽量负责任地发布预报,并及时订正。即使预报有误差,发生的实况也是不难查询的。

这与其他行业的工作类似,做任何事情,没有人会愿意在自己手中出次品。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预报员能力的指标,报错了会对公众造成负面影响,对预报员自己也有弊无利。而且,衡量预报准确率有统一的客观评价方法,不可能靠管住温度计来调控。

但为什么公众对温度预报的感受会出现差异呢?有其客观原因。一是预报确实会出现误差,按现在的天气预报水平,24小时的气温预报出现一两度的误差并不少见,有时会更大些。二是温度分布的差异性,同样在一个地方,所处的具体位置不同,气温也会有较大差异。为了规范气象观测,气象部门制定了统一标准,包括“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等。

预报员发布的温度是以在这种观测环境条件下、从百叶箱中观测到的温度为准。这就造成人们实际感受到的温度与规定环境中的温度有一定差异,少则一两度,多则三五度,甚至更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发展,强化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大了同一城市不同位置温度的差异,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气象台发布温度准确性的疑虑。

观测到的温度与人们感受到的温度有差别,从公众需要获取准确信息的角度看,确实存在缺陷,应该考虑解决的办法。实际上,气象部门已开始探索化解这一矛盾的途径。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增加观测密度,在城市周围和市内多设一些观测点,将一个点的温度改变为由多点构成的面温度,提高温度在某一区域分布的分辨率。预报的结果不是以点带面,而是分布在一定范围内的多点温度。这样做,可以减少实际感受到的温度与预报温度的差别,提高预报的真实性,人们也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在位置进行相对准确的判断了。这样相对精细的预报服务在许多地方已开始提供。

大自然中的温度变化会遵循其内在的客观规律,非人为所能干预,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其作出监测和预报。气象台管不住温度,但要管好温度计。实际上,其他领域也有相通之处,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统计信息等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在“管好”上下功夫。

如果缺少科学、统一的标准和规则,或有了规则而执行不力,一方面会出现重大隐患和事故,同时也易引起公众的误解。如关于PM2.5监测准确性的争论,就反映出类似的问题,监测的设备、方法、标准不一致,就不可能得到相同的结果,监测设备所处的位置不同,差异也会很大。如果缺少以相同标准为依据的讨论基础,所出现的任何分歧就失去了判断其真伪的意义。

如何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不仅是责任、态度问题,同时也要注意方法。将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应对方法搞清楚,将真实情况和可能采取的解决措施讲清楚,既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也更容易得到公众的信任和理解。(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责任编辑:杨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