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重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住友挖掘机210一5与210一6的区别 重磅重版

重磅重版

2023-09-21 08: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由宋代文学研究领军学者、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王水照先生主编的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第二辑目前已出五种又有货啦!现奉上作者、内容简介及目录,以飨读者。

与第一辑偏重于文学不同,第二辑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包括宋代思想、政治结构、士大夫社会、家族、都市、货币等多方面的研究,仍以中青年学者的“前沿性”研究为遴选标准,相信对纵深呈现宋代的社会政治时空有所帮助。

《宋代政治结构研究》

平田茂树 著

平田茂树(Hirata Shigeki),1961年生,日本静冈县人。1985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前期课程东洋史专业,获文学硕士。2009年获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以宋代为中心的中国近世政治史。主要学术论著有《科举和官僚制》(东京,山川出版社,1997年),共同主编有《宋代社会的联系网络》(东京,汲古书院,1998年),《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人际交流》(东京,汲古书院,2006年)《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交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中国宋史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东京,汲古书院,2010年)。

本书以充盈的细节呈现宋代文官政治运行的若干方面:如台谏的沿革,如何从庆历间“天子耳目”的设计经过元祐的关键时段,沦为“宰执私人”;如朋党的形成,以刘挚党、寇准党和《夷坚志》中的材料入手讨论,展现其精彩截面。其他如论说文书运行及“议”“对”构成的宋代政治特征、皇帝的政治性时间与政治性空间等,精彩纷呈。在具体而坚实的考述中修补并推进了内藤湖南、宫崎市定的学说,是一本不容错过的日本宋代研究论著。

目录

前言 王水照/1

序/1

日本宋代政治制度研究述评/1

日本宋代政治研究的现状与课题/24

书评:王瑞来着《宋代皇帝权力和士大夫政治》/44

宋代的言路/57

宋代朋党形成之契机/98

从刘挚《忠肃集》墓志铭看元祐党人之关系/143

宋代政治结构试论——以“对”和“议”为线索/161

宋代政治史料解析法——以“时政记”与“日记”为线索/190

从周必大《思陵录》、《奉诏录》考察南宋初期的政治结构/224

从《欧阳修私记》考察宋代的政治结构/268

解读宋代的政治空间/289

宋代地方政治管见——以札子、帖、牒、申状为线索/334

宋代表彰列女的结构——以《宋史•列女传》为线索/360

《宋代开封研究》

久保田和男 著

作者久保田和男(Kubota Kazuo),日本国群马县人。早年入学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后于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攻读中国文史,获文学博士。现为长野工业高等专门学校一般科教授。有专著《宋代开封的研究》(汲古书院,2007年),及《北宋开封玉清昭应宫的建造及其被焚——兼论宋真宗到仁宗(刘太后)时期政治文化之变迁》(《都市繁华——一千五百年来的东亚城市生活史 》中华书局,2009年)等论文多篇。

本书搜集大量史料,辅以实地考察,从首都的功能与定都的考量出发,详尽地论述了北宋开封的城市构造和城市社会的演变、当时的城市景观、军营变迁与人口变化、治安制度与居民生活等等。论文观点平实中允,叙述细致绵密,内容翔实可信。可资宋史及历史地理研究者,及广大文史爱好者了解参考。

目录

前言 王水照/1

序章 考察端绪/1

引言/1

第一编 五代首都考

第一章 五代至宋初的首都问题/17

引言/17

第一节 后梁太祖迁都洛阳与五代时期的郊祀/18

第二节 五代禁军的发展与首都问题/26

第三节 山东的谷物与五丈河的漕运/34

第四节 后周首都开封的整治与宋太祖迁都洛阳计划/41

小结/48

第二章 五代洛阳的治安制度与城市景观/49

引言/49

第一节 后唐城市景观的完善/49

第二节 五代时期的洛阳和唐代的坊制/52

小结/56

第二编 禁军军营变迁与首都人口变化

第三章 禁军配置变化与首都城市空间/59

引言/59

第一节 禁军大政策与开封/60

第二节 在京禁军的减少/68

第三节 并营/75

第四节 废营用地的再开发/77

小结/82

第四章 城市人口数及其变化/84

引言/84

第一节 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85

第二节 城外的城市人口/102

小结/108

第三编 城市空间构造与首都居民生活

第五章 治安制度与城市空间构造/111

引言 作为考察端的坊制再探/111

第一节 治安制度与城市空间构造——以巡铺与夜禁为中心/114

第二节 北宋的统一与首都空间构造/125

第三节 神宗朝的夜禁与徽宗朝的夜市/134

小结/139

第六章 城内的东部与西部/142

引言/142

第一节 内城东部与全国性物资交流/143

第二节 东华门、上元观灯、西华门/149

第三节 东西编户数之差与宋太祖的禁军统治策略/156

小结/161

第七章 宋代时法与开封的早晨/163

引言/163

第一节 官僚的出勤时间/164

第二节 朝会时刻定时法的开端/168

第三节 官僚的早晨/172

第四节 庶民的早晨/178

小结——再论不定时法与定时法/181

第四编 北宋后期政治与首都的变化

第八章 王安石与开封的城市社会/183

引言/183

第一节 关于禁军军营/185

第二节 市易法与开封市民/187

第三节 熙宁、元丰年间开封的变化/195

小结/199

第九章 神宗朝的外城修筑/201

引言/201

第一节 外城墙的修筑进程/202

第二节 神宗、哲宗朝的京城工程/206

第三节 神宗修城的目的/210

小结/218

第十章 徽宗朝首都空间的重构/220

引言/220

第一节 徽宗的权威与蔡京的权力/222

第二节 道教(神霄派)的兴盛与艮岳营造/231

第三节 首都空间重构与居民/246

小结/253

附论 论北宋的皇帝行幸:以首都空间为中心/255

引言/255

第一节 北宋皇帝的行幸概述/257

第二节 作为政治空间的行幸/267

小结/280

结语/283

后记/285

译者跋/294

《道学之形成》

土田健次郎 著

土田健次郎(Tsuchida Kenjiro),文学博士,1949年生于东京,1973年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毕业,1978年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满期退学,曾任早稻田大学副总长、文学学术院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宋代思想和日本江户时代思想,曾获日本中国学会奖、东方学会奖,主要著作有《道学の形成》(創文社,2002年)、《近世儒学研究の方法と課題》(編著,汲古書院,2006年)等。

所谓“道学”,又有“宋学”、“理学”、“性理学”、“程朱学”、“濂洛关闽之学”等种种称呼,本书把握自北宋初延绵至南宋的思想动向,从中钩沉出道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具体描述了北宋以二程为主的道学之形成过程,包括通过对道学论敌王安石之新学与苏轼之蜀学的辨析,从反面廓清了道学的存在形态与理论要点,又在对二程高足杨时的叙写中展开了道学于南宋开始愈见盛行的情形以及集大成者朱熹出现的社会及理论背景,可谓言之有据,眉目清朗。

目录

前言 王水照/1

序章/1

第一节 宋代思想史研究的根本问题/1

一、思想与思想史/1

二、思想史上的变革期/5

第二节 道学研究的根本问题/12

一、什么是道学/12

二、道学资料的独特性/18

第一章 北宋的思想运动/30

第一节 走向庆历前后的思想动态/30

第二节 欧阳修——中央的动向/43

一、问题之所在/43

二、理/45

三、人情/55

四、自然与简易/64

五、从欧阳修到王安石/68

第三节 陈襄——地方的状况/70

一、问题之所在/70

二、新型讲学者/72

三、讲学的内容78

四、性善与颜子好学论/82

五、《周易讲义》的特点/88

六、陈襄学的走向/91

第二章 二程的先行者/94

第一节 胡瑗——程颐之师/94

一、问题之所在/94

二、乐论与教育论/97

三、对《易经》的解释/106

四、胡瑗学术与程颐/115

第二节 周程授受再考/119

一、对周敦颐神话的检讨/119

二、二程的态度/121

三、程门的姿态/130

四、连续与断绝/133

第三节 周敦颐在宋代思想史上的地位/136

一、周敦颐的思想倾向/136

二、周敦颐思想的来源/140

三、宋初古文家的性格/144

四、从周敦颐到二程/147

第四节 两种太极图/150

一、周敦颐“太极”之种种相/150

二、“太极图”的思想/159

第三章 程颢思想的基本结构/164

一、天理/164

二、善与恶/170

三、对佛教的意识/172

四、万物一体与敬/177

五、气/180

第四章 程颐思想与道学的登场/184

第一节 程颐思想中所谓的“理一”/184

一、初期道学者之间的协同感/184

二、程颐“理一”论的要旨/187

三、道学的万物一体观/192

四、程颐的“理”概念/202

五、善恶与训诂/210

第二节 检证“理气二元论”的观点/214

一、问题之所在/214

二、道与阴阳/217

三、性与气/219

四、禀气与气化/222

五、感应、盛衰、消长/224

六、真元之气/225

第三节 程颐《易》的思想/228

一、《易傅》的意义/228

二、《周易正义》批判的两种倾向/230

三、《周易正义》批判的立足点/234

四、《易傅》的倾向/236

五、《周易正义》与胡瑗对易的理解/240

六、《易傅》对易的理解/247

七、《易傅》中的“理”/256

八、《易傅》之特征/261

第五章 道学与佛教、道教/264

第一节 道学与佛教的议论之“场”和范畴/264

序说/264

一、形成了共同的“场”/267

二、道学之所得/270

第二节 道学与华严教学/27

序说/277

一、根据“止”来批判佛教/280

二、对法界观的理解/282

三、程颐《易傅序》的问题/285

四、理性/287

五、用以批判佛教的“理”/289

小结/292

第三节 就死的问题来看道学对佛教的批判/294

序说/294

一、道学的生死观/295

二、道学以后/310

第四节 二程的气论与道教/312

一、程颢/312

二、程颐/315

第六章 对立者的思想/318

第一节 王安石学术的结构/318

一、问题之所在/318

二、《周礼义》的特点/322

三、《字说》的特点/326

四、王安石的制度论/332

五、“一道德”之含义/342

六、王学与道学/347

第二节 苏轼思想的轮廓/353

序说/353

一、道/354

二、性/365

三、天与人/377

四、科举/382

五、佛道/389

小结/394

第七章 道学的形成与展开/399

第一节 晚年的程颐/399

序说/399

一、崇政殿说书/400

二、流放涪州/411

三、晚年/415

第二节 杨时的立场/426

序说/426

一、反王学的立场/430

二、祖述者的立场44

小结/455

结语/457

第一节 朱熹在道学史上的地位/457

第二节 朱熹道统论的特点/465

一、两重正统性/465

二、与传灯论的差异/468

三、师道论/470

四、相反的两种要素/473

五、道统论的去向/474

中文版后记/478

《宋金元货币史研究——元朝货币政策之形成过程》

高桥弘臣 著

高桥弘臣(Takahashi Hiroomi),1962年生于日本千叶县。毕业于筑波大学第一学群人文学类,并于该校研究生院历史人类学研究科修完博士课程。1995年获得博士(文学)学位。现任爱媛大学法文学部教授。主要研究题目为宋元代的社会经济史。近作有《关于南宋临安的住宅》、《南宋国都临安之建设──以绍兴年间为中心》、《南宋临安的三衙》等。

本书共八章,由作者十年间研究宋金元货币政策之成果集结成书。本书探讨重点关注宋元发达、复杂的纸币运作制度。元代货币政策基本方针为专用纸币,从纸币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可一窥元朝货币政策的确立过程。作者目光远及前朝,追根溯源,从唐代始用票据为起点,关照分析了北宋正式发行暂用性质的纸币;南宋及金,由于多战的时代背景,两国都发行了大量纸币,成为全国通用的主要货币,构成元代货币政策、状况的诸要素已具备。至元,则不仅在华北专用中统钞,也力图在旧南宋领地推行统一纸币。

通过历朝运作纸币政策中出现的发行—通膨—崩溃这一规律循环,使用纸币与使用铜钱之消长,纸币推行之困难、利弊,其与贵重货币之间的相互影响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析,展示了古代中国史上纸币的发展衰退过程。对于社会经济史、货币史研究之推动,对存世资料较少的金元时代之了解,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目录

前言 王水照/1

绪论

一、本书的目的及课题设定之理由/1

二、以往有关元代货币的研究/3

三、问题之所在及分析方法/9

四、结构与史料/14

第一编 元朝币政策基本方针之确立过程

第一章 唐宋时期票据之盛行与纸币之出现/21

序/21

第一节 唐代票据之发行/21

一、金融行业发行票据/21

二、政府各机构发行票据/26

第二节 北宋时期票据之发达与纸币之出现/30

一、金融行业票据之发达与纸币之出现/

二、政府票据之发达与纸币之出现/35

结语/41

第二章 金代纸币之发行与增发之经过/44

序/44

第一节 交钞纸币化的背景/46

一、增加铜钱拥有量策略及陷入僵局/46

(一)积蓄铜钱/48

(二)铸造铜钱/56

二、交钞转用于财政支出/60

第二节 章宗时代交钞的增发/65

一、对北方牧民族的战争与交钞的增发/65

二、对宋战争中交钞的增发/73

结语/80

第三章 金末的蒙古军进攻与币的混乱/83

序/83

第一节 纸币运作策略及其混乱/84

一、黄河以北、陕西的纸币滥发与通货膨胀/84

二、河南的社会、经济状况恶化与纸币使用路分的设置/91

三、加强回收纸币河南农民的流亡98

第二节 铜钱之减少与使用银之急速发展/104

一、禁止使用铜钱与绝对量之减少/104

二、银作为币使用之急速发展/112

结语/121

第四章 中统钞之发行与元朝货币政策基本方针之确立/123

序/123

第一节 发行中统钞之背景/125

一、蒙古帝国在华北发行币之实际状况/125

二、割据势力发行的纸币/131

第二节 中统钞之发行与币政策基本方针之确立/137

一、发行之理由/137

二、整治纸币中统钞使用之增加/146

三、铜钱、中统钞并用计划的中止/154

结语/159

第二编 元朝货币政策实施到旧南宋领地之过程

第一章 南宋江南的钱会中半制之崩溃与东南会子使用之增加/165

序/165

第一节 钱会中半制之确立/168

第二节 会子之增发、贬值与铜钱之减少/17

一、会子之增发与贬值之状况/177

二、铜钱减少之经过/179

三、铜钱减少之状况/187

第三节 钱会中半制之松弛、崩溃/192

一、松弛、崩溃之原因/192

二、松弛、崩之状况/200

结语/206

第二章 南宋江北铁钱化政策之失败与币使用之增加/208

序/208

第一节 江北发行纸币之经过/210

一、东南会子之发行与使用区域之扩大/210

二、发行湖北会子、淮南交子与中止使用东南会子/211

三、东南会子的重新使用/216

第二节 江北铁钱化之进展与铁钱流通状况之恶化/220

一、铁钱化之进展/220

二、铁钱流通状况之恶化及其原因/225

第三节 铁钱对策与纸币发行之增加/231

一、政府之铁钱对策/231

二、发行纸币之增加/238

结语/242

第三章 南宋四川铁钱之减少与纸币使用之增加/244

序/244

第一节 增发钱引之经过/247

一、建炎至绍年间发行之急增/247

二、隆兴至嘉泰年间发行之稳定与渐增/252

三、开禧用兵以后之增发/254

第二节 铁钱铸造之不振与铁钱之减少/259

一、钱监之沿革/259

二、不振之理由与铁钱之减少/264

第三节 钱引使用之增加/269

一、财政运作中钱引之使用状况/269

二、交易中钱引之使用状况/279

结语/281

第四章 元朝在旧南宋领地内之货币政策/284

序/284

第一节 对旧南宋领地施货币政策/286

一、实施货币政策之理由/286

二、实施货币政策之经过/294

第二节 江南的货币政策之不彻底性/302

一、货币政策不彻底之状况/302

二、货币政策不彻底之原因/307

结语/318

结论/321

后记/328

《宋代学的继承与演变》

种村和史 著

种村和史(Tanemura Kazufumi),1964年出生于日本青森县三户町。日本当代汉学家,庆应义塾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宋代文学与经学研究。

学术史上有所谓汉学、宋学之分,与这样大的学术风会相应,宋代《诗经》研究在《诗经》学史上具有转折地位。

《宋代﹤诗经﹥学的继承与演变》以此为前提,通过考察被祖述的对象与注释、再注释之间的偏差与分歧,发现注释者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他所处时代的思潮;从被视为一体的体系内部发掘出差异,在一直被认为不甚相关的对象之间发现关联。

《宋代﹤诗经﹥学的继承与演变》以精细的分析,揭示了《诗经正义》如何成为欧阳修《诗本义》的摇篮;从诗歌结构与“诗人视角”两方面论述王安石《诗经新义》的阐释理念与方法;以敏锐的视角,探究看似“平稳”的苏辙《诗集传》对《小序》、汉唐《诗经》学及欧阳修、王安石《诗经》学的继承与离舍;以“穿凿阅读法”关照程颐《诗经》解释的目标及其在宋代《诗经》学史中的位置;并对《诗经》解释学史上的历史主义、假设观念、对国家的归属意识之变迁等问题有着精彩的论析。

目录

前言/1

绪言/1

凡例/1

第一部 历代《诗经》学总览

第一章 蝗虫为何不嫉妒——《诗经》解释学史速写/3

一、 前言/3

二、 《螽斯》之诗/3

三、 汉唐《诗经》学的解释/4

四、 宋代《诗经》学的解释/14

五、 清朝考据学的解释/24

六、 历代《诗经》学的学术关系/28

七、 结语/30

第二章 后妃是否为丈夫求贤/32

一、 前言/32

二、 《小序》对于《卷耳》的解释/32

三、 从道德角度出发的批评/34

四、 从文学方面出发的视角/37

五、 汉唐《诗经》学对宋代《诗经》学的影响/40

六、 汉唐《诗经》学是一体的吗/42

第二部 北宋《诗经》学的创始与发展

第三章 《毛诗正义》:欧阳修《诗本义》的摇篮/49

一、 前言/49

二、 《诗本义》对《毛诗正义》的引用/52

三、 对于《正义》之方法的批判/59

四、 《正义》对于欧阳修《诗经》研究的意义/71

五、 欧阳修批判《毛诗正义》的理由/78

六、 欧阳修《诗经》研究的立足点/85

七、 补充说明/91

八、 结语/94

附表:《诗本义》引用《毛诗正义》说一览/96

第四章 从《诗本义》看欧阳修的比喻说——与《传》《笺》《正义》相比较/106

一、 问题之所在/106

二、 对于“赋比兴”框架的认识/107

三、 对于比喻之意义的认识/109

四、 重视比喻解释与全诗的整合性/112

五、 比兴取事物的一方面/114

六、 对作诗过程的推想揣摩/118

七、 欧阳修比喻说的定位/120

第五章 对诗歌结构的理解与“诗人的视角”——王安石《诗经新义》的阐释理念与方法/124

一、 前言/124

二、 重视章与章之间关系的解释/127

三、 重视诗句之间关系的解释/135

四、 比喻问题与结构性理解的关系/140

五、 思古诗的结构/155

六、 关于诗篇的作者/158

七、 王安石之解释理念及方法的历史地位/164

八、 今后的课题/169

附表:《诗经新义》中使用“层递法”解释的部分/171

第六章 苏辙《诗集传》与欧阳修《诗本义》的关系——平稳背后的实情(一)/176

一、 前言/176

二、 视角的一元化/181

三、 道德说教的解读/184

四、 关于“孔子删诗说”/187

五、 对欧阳修方法论及理念的应用和发展/190

六、 对欧阳修学说的继承与修正/192

七、 结语/201

第七章 苏辙《诗集传》与王安石《诗经新义》的关系——平稳背后的实情(二)/205

一、 前言/205

二、 关于字句的训诂/207

三、 关于诗篇的结构/210

四、 王安石方法的应用——以“层递法”进行解释/216

五、 补充说明/218

六、 《苏传》的解释策略——北宋《诗经》解释学的方法论目标/220

七、 结语/222

第八章 苏辙对《小序》的看法——平稳背后的实情(三)/224

一、 前言/224

二、 苏辙对《小序》首句与第二句往下部分观点一致的例子/226

三、 第二句往下部分的删除能与新解释相协调的例子/230

四、 对《诗序》第二句往下的部分加以补充、修正并用于新的解释中/238

五、 苏辙的《诗序》说/241

六、 关于《诗经》学传授的观点/247

七、 与同时代《诗经》学的关系/254

八、 结语/258

第九章 苏辙对汉唐《诗经》学的看法——平稳背后的实情(四)/260

一、 前言/260

二、 对待《毛传》的方法/260

三、 对待《正义》的方法/263

四、 结语/276

第十章 穿凿阅读法——程颐《诗经》解释的目标及其在宋代《诗经》学史中的位置/278

一、 前言/278

二、 程颐《诗经》解释的目标——以《皇矣》为例/279

三、 独特的字义训释/287

四、 对于诗篇结构方面的关注/290

五、 与同时代《诗经》学者的关系/294

六、 高度抽象性的解释/300

七、 结语/306

第三部 解释的修辞法

第十一章 事实果真如此吗——《诗经》解释学史上的历史主义解释之诸相/311

一、 前言/311

二、 《丘中有麻》之诗/313

三、 《正义》对《传》《笺》的合理化解释/316

四、 欧阳修的批评——解释的抽象化/318

五、 以佚失的书籍为依据/323

六、 历史主义与据所见作诗的关系/330

七、 朱熹的解释及其批评——淫奔诗的解释/334

八、 现代的解释/339

九、 结语/344

第十二章 作为泛论——摆脱历史主义解释的方法论概念/349

一、 问题之所在/349

二、 《抑》之诗/352

三、 《诗本义》中其他的“泛言”“泛论”用例/361

四、 《正义》中的“泛言”“泛论”/365

五、 对后世《诗经》学的影响/368

六、 结语/373

第十三章 如何将诗看作虚构之物——《毛诗正义》中的假设观念及其在宋代的发展/375

一、 前言/375

二、 《毛诗正义》的“假设”“设言”/378

三、 《传》《笺》《正义》中假设观念的意义/388

四、 欧阳修的“假设”/395

五、 朱熹《诗集传》中的“设言”/398

六、 南宋时期其他学者的“假设”“设言”/408

七、 结语/417

第十四章 以诗为道德之鉴者——“陈古刺今说”与“淫诗说”所体现的《诗经》学观念变化与发展/422

一、 问题的设定/422

二、 北宋诸家及朱熹对思古说的态度/426

三、 欧阳修之“准淫诗说”的特点/440

四、 关于诗歌道德性之由来的看法/447

五、 欧阳修关于“诗人之意”与“圣人之志”认识的另一性质/452

六、 淫诗说中的难点/457

第十五章 诗人的视线、投向诗人的视线——关于“诗中叙事者与作者之关系”问题的观念变迁/464

一、 问题的设定/464

二、 关于“诗中叙事者与作者关系”问题的多种看法/468

三、 诗人是信息传递者——《正义》的观点/472

四、 《正义》之观念的意义/478

五、 诗人是表达者——欧阳修的看法/486

六、 《正义》与朱熹的比较/490

七、 诗人与编诗/495

第四部 儒教伦理与解释

第十六章 去国而走向新天地是否不义——《诗经》解释中对国家的归属意识之变迁/509

一、 前言/509

二、 作为政论的《诗经》解释/511

三、 从私愤到公愤——道德性的顾虑/519

四、 臣子之义——隐遁的政治功能/527

五、 《诗经》解释中的殉国意识/535

六、 结语/549

第十七章 以诗歌讽刺过去的君主是否正当——《毛诗正义》的“追刺说”研究/553

一、 前言/553

二、 《正义》的“追刺说”/554

三、 “追刺”与“追美”是对称的吗/557

四、 《正义》中的异说/563

五、 《正义》“追刺说”分析/567

六、 不认定为“追刺”的例子/570

七、 结论/575

第十八章 诗歌为何不可解释成对过去君主的讽刺——宋代《诗经》学者对“追刺说” 的批评/580

一、 前言/580

二、 关于《正义》之“《抑》追刺说”的反调/581

三、 从伦理角度对“追刺”的质疑/586

四、 关于“此何人哉”/589

五、 对“刺”的怀疑/592

六、 《诗经》解释中的伦理性要求与文学性要求/598

七、 补充说明/600

第五部 宋代《诗经》学对清代《诗经》学的影响

第十九章 训诂的连缀——欧阳修《诗本义》对陈奂《诗毛氏传疏》的影响/607

一、 问题之所在/607

二、 实例考察/613

三、 欧阳修与陈奂的关联方式/626

四、 在对待《毛诗正义》上的共同之处/629

五、 欧阳修《诗经》研究对陈奂考据学的贡献/632

六、 补充说明/638

七、 结论/641

各章最初发表目录/645

后记/649

上海古籍出版社

传播千年文明 奉献传世好书

微信ID shanghaiguji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