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的失效分析与故障机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低温烹饪机理分析 锂离子电池的失效分析与故障机理

锂离子电池的失效分析与故障机理

2024-05-17 06: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负极活性物质

  本文对负极材料失效机理的解析主要基于商业化的碳基材料。虽然,新型负极材料,如硅、锡和一些氧化物,目前被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科研进展。然而由于在锂离子脱嵌循环过程中,这些材料容易产生较大的体积膨胀,严重影响其电化学性能。因此,还未能在商业化电池中广泛使用。

  1 SEI膜的生成与生长

  在商业化锂离子电池体系中,电池的容量损失部分是来自于石墨与有机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石墨很容易与锂离子有机电解液发生电化学反应,特别是溶剂为碳酸乙烯酯(EC)和碳酸二甲酯(DMC)。当锂电池在首次充电过程中(化成阶段),负极的石墨与锂离子电解液发生副反应并于石墨表面生成一层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这会造成一部分的不可逆容量产生。SEI膜能够透过Li+,保证了离子的传输,同时保护了活性物质,防止副反应的进一步发生,维持电池活性物质工作的稳定性。但是,在电池后续的循环过程中,由于电极材料的不断膨胀与收缩导致新的活性位点暴露出来,这会引起一种连续性的损耗失效机制,即电池的容量不断下降。这种失效机理可归结于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还原过程,表现为SEI膜厚度的不断增加。因此,对SEI膜化学组份及形貌的研究能够更深入的了解锂离子电池容量和功率下降的原因。

  近年来,研究者们尝试通过对小型电池体系的拆解实验来研究SEI膜的性质。电池的拆解过程需要在无水无氧的惰性气体手套箱中进行(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