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敦煌彩塑的兴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伽叶阿难是菩萨还是佛 三、敦煌彩塑的兴盛

三、敦煌彩塑的兴盛

2024-02-03 20: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隋唐时期,敦煌彩塑进入了兴盛阶段。此时的石窟多为殿堂式石窟,塑像一般都供奉在西壁开设的佛龛之中。佛像多为以佛为中心的群像,最多可达28身。群像中出现了迦叶、阿难二弟子像、二菩萨像、二天王像、二力士像以及二供养菩萨像等。从佛像种类来说,多为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高僧像和多宝并坐像等,一些石窟中还出现了弥勒三会说法像。经过隋代及前朝的摸索,唐时塑像的人物特征基本形成。无论是人物外形、容貌、衣饰,还是表情皆惟妙惟肖,各有不同,既符合佛、菩萨的身份,也突出了他们的主要性格特征。如庄严肃穆的佛陀形象、苦修清瘦的迦叶形象、年轻聪明的阿难形象、温柔婉约的菩萨形象、威武雄壮的天王形象等等。从佛像风格来说,有汉像,有胡像,有男像,有女像,有扁头像,有切面像,有高达34.5米的“北大像”,有和人等身的佛像,有小于人神的胡跪在莲花上的供养菩萨像,还有被天王踩在脚下的更小的药叉像。从佛相表现来说,有说法像、禅定像、苦修像、涅槃像等等。

  3—12莫高窟第427窟前室北壁西侧的地鬼像

 

     3—13莫高窟第427窟前室南壁西侧的地鬼像

 

  隋代的石窟丰富多样,其中的塑像也别具特色。首先,“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或“一佛二弟子四菩萨”像成为基本造型,称为一铺造像。主尊、阿难、迦叶和胁侍菩萨的造型基本承袭北周风格而来,主尊以倚坐佛、结跏趺坐佛和禅定佛为主,一般头比较大,肩膀比较宽,面部方圆,下肢比较短小。胁侍菩萨依然是头戴花冠,上身穿着天衣,下身穿着长裙。其次,除了坐像外,还出现了一些大型立像。再次,除了释迦牟尼造像外,还有弥勒三会像、三世佛像、天王像、力士像以及四方佛像等。

 

  以第419窟为例,这个石窟西壁上开凿一龛,供奉释迦牟尼佛、阿难、迦叶以及两个胁侍菩萨。主尊释迦牟尼穿着宽大的袈裟,结跏趺坐姿,端坐在须弥座上。  这个造型和现存北齐时代的佛像非常相近。其中,佛祖袈裟以土红色为底,以青绿色描绘田相纹,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弟子迦叶瘦骨嶙峋、饱经风霜的形象和之前没有什么不同,他穿着红色蓝边的袈裟,一手捧着佛祖赐予的瓦钵,一手置于胸前。弟子阿难年轻俊逸、聪明多识的形象也和此前相同,不同的是他外面穿着绿色袈裟,里面穿着系带的僧祗衣,双手捧着莲花。两旁的胁侍菩萨头戴花冠,手持净瓶,上身披着天衣,下身束着长裙,赤脚站在莲花台上。

 

      3—14莫高窟第419窟西壁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

 

     3—15莫高窟第419窟西壁龛内南侧的胁侍菩萨

 

  除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经典组合外,此时的石窟中还有“一佛二弟子四菩萨”组合为一铺的造像。如第420窟,这个石窟西壁设一双层龛,外层方口龛内供奉一尊结跏趺坐的释迦牟尼佛、二弟子迦叶和阿难以及四个胁侍菩萨。佛祖和两个弟子的形象和第419窟颇为相似。但是主尊僧祗系带上的猪头环状联珠纹,却是此前塑像不曾有的。这是引人注目的外来纹样,源于中亚萨珊波斯艺术。传统的波斯联珠纹圈演化为中国的环式花纹,这是两种文明交锋后的产物。在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拜火教中,猪是伟力拉格那神的化身,受到人们的敬仰。公元七世纪,随着伊斯兰教在中亚的流行,被伊斯兰教鄙弃的猪纹装饰品逐渐消失。这种猪头纹样还见于莫高窟壁画、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文物等。此外,胁侍菩萨束裙上的圆环联珠狩猎纹也源于波斯。

 

     3—16莫高窟第420窟西壁的“一佛二弟子四菩萨”像

 

  此时的主尊,除了释迦牟尼佛外,还有弥勒三会像。以第427窟为例,这个石窟的中心塔柱南、西、北三个向面各开一龛,塑“一禅定佛二弟子”像。东向面和石窟的南北两壁没有开龛,各塑“一佛二菩萨”像,称为弥勒三尊。三铺立佛像组成三佛形式,成为隋代新的石窟形制。弥勒佛是佛祖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佛。在古印度,民间弥勒信仰十分流行。东晋以来,中国弥勒信仰日益盛行。西秦时,民间便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北魏开始流传弥勒下生信仰,弥勒像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与释迦佛的造像没有什么不同。石窟中三铺立佛像表示弥勒三会,说法教化的事情。据《弥勒下生经》记载,弥勒菩萨在人间降生成佛,在龙华树下举行三会说法、普度众生百亿计,为芸芸众生指明了修行解脱之道。

 

     3—17莫高窟第427窟造像

 

  从唐代金刚智翻译的《吽迦陀野仪轨》来看,弥勒三尊之外还应有四大天王像。这个石窟前室南北两壁分别塑有四天王像,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住在须弥山山腰上的四座山峰。他们原来是指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护法天神,位于第一重天,又称为“四大金刚”。四天王像的塑像通常设置在净土佛寺的第一重殿的两侧,因此这个殿又叫做“天王殿”。隋代的洞窟中,东壁南北两侧常绘有四天王像。

 

  第427窟前室南北壁各塑二天王像,南壁为东方持国天王像和南方增长天王像,北壁为西方广目天王像和北方多闻天王像。东方持国天王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四天王,他身为白色,穿着铠甲,住在须弥山山腰的东山峰黄金埵。他本来手里应该拿着琵琶,但是塑像中并没有琵琶。他用音乐来教化众生,守护东胜神州。南方增长天王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五天王,他一首举着拳头,一手握着宝剑,身为青色,穿着铠甲,脚踏乌靴,立在药叉身上。他住在须弥山山腰的南山峰琉璃埵,守护南瞻部洲。“增长”是指让众生增长善根,保护佛法。手持宝剑,表示他用宝剑来奖善罚恶,护佑佛法。西方广目天王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六天王,他身为红色,穿着铠甲,手上缠着一条赤龙,住在须弥山山腰的西山峰白云埵,守护西牛贺洲。他能用净眼观察裟婆世界,位居群龙之首,所以手上缠着赤龙,将世间不信奉佛教的人捉住,使其改邪归正、信奉佛法。北方多闻天王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三天王,他身为绿色,穿着铠甲,佩戴长刀,右手拿着宝伞,左手上有神鼠,表明他既能导人向善,又能降伏妖魔。他住在须弥山山腰的北山峰水晶埵,守护北俱卢州。多闻,是指他的德行流传四方。相传唐明皇时,他曾帮助唐王朝打退吐蕃兵马。此后,寺院中特设别院供养。

 

     3—18莫高窟第427窟前室南壁的天王、力士像

 

  第427窟前室西壁门南、门北各有金刚力士像一身,这也是莫高窟中最早塑有力士像的洞窟。金刚力士,佛教中又称为那罗延,表示任何时间都不被打倒的勇士。这个石窟的金刚力士站在山峦上,上身赤裸,下身束裙,裸露的部位肌肉发达,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不仅如此,他怒目嗔视、张口振臂、手握拳头的形象也显示出了他的嫉恶如仇,让人看了心生畏惧,不起妄念。

 

  隋代开凿的第412窟,室内西壁开设一个双层方口佛龛,佛龛内供奉隋塑释迦牟尼趺坐像和清塑八弟子像,外层两侧为清塑二弟子像和隋塑二菩萨像。此外,室内南北两壁东侧各塑菩萨立像一身。其中,胁侍菩萨神态安详,面带微笑。第416窟、第244窟也有胁侍菩萨像,前者面容姣好,眉清目秀,手拿拂尘,宛如温和端庄的少女,后者身形优美,肌肤白皙,超凡脱俗。

 

  除了胁侍菩萨,隋代石窟中还有思惟菩萨的塑像。以第417窟为例,窟内西壁双层圆券形佛龛内龛供奉释迦牟尼及阿难、迦叶像3尊,外龛供奉胁侍菩萨,龛外两侧供奉思惟菩萨像。思惟菩萨姿态优美,恬静安然。它交脚屈膝,坐于“筌蹄”的束腰仰覆莲座上,左手屈肘撑于腿上,右手屈肘上抬,指点脸颊,头向右倾斜,双目微合,作思惟之相。

 

  大唐王朝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文化繁盛。在这289年中,莫高窟共修建了200多个洞窟。这200多个洞窟中,大概保存了唐代彩塑600多身,其中有半数基本保持了原来的形状。洞窟中供奉的佛像、规格一般是固定的。信徒们习惯在洞窟的西壁开设敞口佛龛,供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像,即供奉释迦牟尼坐像,两侧分列阿难、迦叶二弟子像、二菩萨像、二天王像,共计七尊。有的佛龛还供奉二力士像,如第202窟,窟内西壁斜顶敞口龛内供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像;有的佛龛供奉四菩萨像,如第335窟,窟内西壁敞口佛龛内供奉一趺坐佛二弟子四菩萨像。这些塑像色彩鲜艳,做工细腻,高度约和真人相同。

 

  以第57窟为例,这个石窟开凿于初唐时期,从窟形和龛形来看,二者仍受到隋代遗风的影响。但是从塑像和壁画来看,第57窟已经具备初唐的风采。第57窟仍是覆斗形石窟,窟内西壁开设一个双层圆券形佛龛,龛内供奉一趺坐佛像、二弟子迦叶、阿难像和四菩萨像,四菩萨像今天可见三尊。其中,释迦牟尼威严庄重,面含微笑,迦叶端庄直立,面目有神,阿难面相温润,智慧沉静。这和从前的塑像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有释迦牟尼像的通肩袈裟衣纹很浅,恍若波浪,比前代更为自然。令人注意的是三尊菩萨像,胖瘦适中,身形姣好,呈现出女性的温柔和婉约,这和隋代的丰满、男性化的菩萨像略有不同。

 

  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彩塑匠人们慢慢摆脱了前朝审美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后称为“贞观样式”。以第220窟为例,该窟修建于贞观十六年(642),又称“翟家窟”。窟内西壁开设敞口佛龛,佛龛内供奉结跏趺坐的如来像一身,两侧分列二弟子阿难和迦叶像,再外侧为二菩萨像。结跏趺坐,即将两腿交叉,将右脚盘放于左腿之上,左脚盘放于右腿之上,是所有坐禅说法坐姿中最为安稳,不容易疲劳的坐法。这种坐法,一般而言又可分为两种:降魔坐和吉祥坐。这个石窟中,如来像以右脚压着左腿,采用降魔坐姿。此外,采用降魔坐姿的佛像还见于第322窟、第328窟。

 

  第322窟,西壁开设双层方口佛龛,龛内供奉一释迦牟尼趺坐像和二弟子迦叶、阿难像,以及二菩萨、二天王像,七尊塑像保存完好,这种组合也是唐代最为常见的造像组合。其中,释迦牟尼呈降魔坐姿,施无畏印。迦叶身材修长,双目有神。阿难少年英俊,聪明灵气。菩萨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这和此前塑像多有相似之处。值得注意的是天王像,北侧天王像头戴头盔,身穿铠甲,面带微笑,脚踏恶鬼,这和前朝金刚怒目的天王像大大不同。

 

  此后,莫高窟的塑像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第一,塑像组合形制有了较大的发展。以第79窟为例,该窟西壁盝顶帐形佛龛内供奉“一佛二弟子四菩萨”像,龛外供奉二天王像。以第328窟为例,该窟西壁斜顶敞口佛龛内供奉一趺坐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供养菩萨像,龛外两侧各供奉一供养菩萨。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盗走了龛内南侧上的供养菩萨像,这尊塑像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其中,二弟子两侧的胁侍菩萨,一腿盘坐于莲花宝座上,一腿下垂,脚踏莲花,呈游戏坐姿。在菩萨中,只有地位较高的菩萨才能采用这个坐姿。他们丰满圆润,虽没有说明性别,但处处可见女性的婉约矜持。龛内外侧现存的三身供养菩萨,身材修长,上身袒露,胡跪在莲花台上。菩萨,在中国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期的塑像中,菩萨多为男性,唐代菩萨开始具备女性特征,为菩萨转变为女像做准备。再如第172窟,该窟西壁平顶敞口佛龛内供奉唐代倚坐佛像一身,弟子像、菩萨像、半跏菩萨像、天王像各二身。再如第445窟,该窟西壁敞口佛龛内供奉一趺坐佛像、二弟子像、二菩萨像、二天王像,龛外两侧各供奉一菩萨像。

 

     3—19莫高窟第328窟西壁造像

 

     3—20美国人华尔纳盗走的第328窟的菩萨像

 

  第196窟,后世又称为“何法师窟”,大约开凿于晚唐景福年间。该窟主室中央设高约80多厘米的中心佛坛,佛坛上供奉一趺坐佛像、迦叶、阿难二弟子像、二半跏菩萨像、二天王像。其中,一身半跏菩萨像、一尊天王像已经被掉下来的窟顶砸毁。释迦牟尼像倚着背屏风,结跏趺坐,庄严肃穆,双手作说法印。半跏菩萨像呈游戏坐姿,饱满丰润,既具备男性魁梧的身躯,又具备女性温柔的气息。天王像则恰好相反,横眉怒目,面目狰狞,身穿虫皮,右手叉腰,左臂上举,脚下踩着一个小鬼。这一铺七尊塑像皆在两米以上,神态上高大威严,做工上细腻准确,堪称晚唐时期的精品。

 

  不仅如此,唐代莫高窟还有不少塑像和壁画结合的形制,如第23窟、第45窟、第103窟、第217窟、第320窟等。这种形制在北朝时期也有,但无论是塑像还是壁画都及不上此时。以第23窟为例,该窟因为东壁、南壁、北壁和窟顶的南披上都绘有法华经变,故又称为“法华洞”。“法华洞”西壁盝顶帐形佛龛内供奉佛像一铺,共七身。龛顶四披画药师佛立像13身、菩萨像五身,龛内北壁画天王像一身、菩萨像二身。以第45窟为例,该窟西壁设一平顶敞口佛龛,龛内供奉一趺坐佛、二弟子像、观音菩萨像、大势至菩萨像以及南北天王像。龛壁佛光两侧画菩萨像各二身,龛外北侧画地藏菩萨像一身,龛外南侧画观音菩萨像一身。东壁门北画地藏、观音菩萨像各一身,门南画观世音菩萨像一身。再以第217窟为例,该窟西壁平顶敞口佛龛内仅存唐代塑造的趺坐佛一身,两边都是壁画。其中,佛像北侧是一个比丘画像,南壁是二菩萨头像,龛外北侧绘有观世音菩萨画像,南侧绘有大势至菩萨画像。

 

     3—21莫高窟第45窟西龛彩塑一铺

 

  第二,两个石窟出现了涅槃佛三铺立像组合的方式。以第332窟为例,该窟建于武则天时期,石窟为中心塔柱窟。中心塔柱东面和石窟的南壁、北壁前部各供奉“一佛二菩萨”像一铺,三铺佛像共同构成弥勒于未来世三会说法像。中心塔柱的弥勒佛像双手合十,站立在莲花台上,宁静而又安详。旁边的胁侍菩萨身形婀娜,柔美丰满,十分富有情趣。石窟的西壁上开设一个圆券形佛龛,龛内供奉一尊涅槃佛像,二尊菩萨像。这尊涅槃卧佛像,头南脚北,身长5.6米,肩宽1米多。所谓涅槃即经过累世的苦修而达到一种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不生不灭、众苦永寂的永恒状态。由生而不生,由死而不死,摆脱六道轮回,达到彻底的解脱。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重阁说法时,曾经对信徒说他三个月后便会涅槃。三个月后,释迦牟尼为信徒做最后一次说法,说的便是《大般涅槃经》。说完之后,他便右胁而卧,头北足南,面向西方,顷刻间便涅槃,进入了不生不灭的解脱之境。这种涅槃像,还见于开凿于吐蕃统治时期的莫高窟第158窟。

 

  第158窟为盝顶长方形石窟,西壁设1.43米高的涅槃佛坛,佛坛上供奉身长15.6米的释迦牟尼涅槃像一身,南壁塑有过去世迦叶佛立像一身,北壁塑有未来世弥勒佛倚坐像一身,三尊塑相结合,和第332窟的三铺塑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构成弥勒于未来世三会说法像。其中,涅槃佛像双目半闭,面带微笑,进入了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这和周围的迦叶奔丧图、十大弟子举哀图、天王力士举哀图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佛的无上境界。彩塑匠人们还刻意将释迦牟尼的男性身体女性化,赋予他丰满的身体,优美的曲线以及质地轻盈的袈裟,成就了这尊涅槃佛像独一无二的地位。

 

     3—22莫高窟第158窟的涅槃像

 

     3—23莫高窟第158窟西壁的“十大弟子举哀”图

 

  第三,武周及开元天宝时期还出现了弥勒大像,如莫高窟第96窟、第130窟的弥勒造像,分别高达34.5米和27米。此时最负盛名的石窟莫过于第96窟,第96窟外观是依窟而建的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窟内是高34.5米的莫高窟第一大坐佛,建于武周延载二年(695)。后人又习惯称这一佛像为“北大像”,称第96窟为“大佛殿”。“北大像”呈倚坐之姿,面容丰满,两耳垂肩,两腿自然下垂,双手支在腿上。他的头部微微下俯,目光下视,右手上扬,施无畏印,左手平伸,作与愿印,庄严肃穆,高大威严,人站在他的脚下仰视,从内心深处感到它的威严和气势。它和信徒的目光相接,仿佛能够深入人心、度化众生。观赏者除了能够在他的脚下观赏外,还可以在同大像的头部、胸部相对的东壁上的窗户上观望。

 

     3—24莫高窟第96窟的“北大像”

 

  始建于开元天宝年间的第130窟,窟内现存佛像高达27米,仅次于北大像,是莫高窟的第二大佛像,又称“南大像”。整体看来,“南大像”呈倚坐之姿,佛身倚崖结善跏坐,面容圆润,两耳下垂,右手上扬,施无畏印,右肘靠着右腿上的经书,左手抚膝,双腿下垂,两脚着地。从面部表情来看,他的头部微俯,双眼微合,目光下视,面露微笑,庄重慈祥。

 

     3—25莫高窟第130窟的“南大像”

 

  第四,石窟除了西壁开龛外,还有其他样式。同样,龛内塑像内容、身份也更加多样化。如莫高窟第148窟,又称为李家窟。根据石窟中碑文记载,该窟是盛唐时期敦煌李太宾大历十一年(776)修建的功德窟。该窟西壁设涅槃佛坛,南北两壁各开一佛龛。其中,石窟前室西壁门南、北各供奉力士像、天王像各一身,天王从众像三身,狮子像一身。主室西壁佛坛上供奉释迦摩尼涅槃像一身,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菩萨等举哀像共72身。南、北两壁盝顶帐形龛内原供奉如意轮观音像、不空羂索观音像各一身,今已毁坏,现各为一趺坐佛像。第16窟、第17窟,又称为“吴和尚窟”与“藏经洞”。第16窟的窟主即是晚唐河西都僧统洪辩和尚,窟室中央设马蹄形佛坛,佛坛上供奉“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四供养菩萨”像。第17窟原是洪辩和尚的禅窟,后成为他的影窟。石窟北壁前面有一长方形的禅床,禅床上供奉着洪辩高僧的端坐法像。高僧结跏趺坐,作禅定状。他面容饱满,轮廓鲜明,目光含蓄,仿佛已经摄受散乱,专注一境,进入诸法真相。

 

  第五,塑像中还融入了更多世俗的因素,和以往的造像有些不同。以第283窟为例,窟内西壁开设一斜顶的敞口佛龛,龛内供奉一结跏趺坐的释迦牟尼像和二弟子阿难、迦叶像,两个胁侍菩萨像今天已经不可见。其中,释迦牟尼面容慈祥而妩媚,端庄而沉静,更像是一位修行有道的妇人。二弟子身形较小,天真烂漫。迦叶也不再是一个苦行的老者形象,而更像是一个童子。第159窟修建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该窟西壁开设一个盝顶帐形佛龛,内设马蹄形佛床。龛内供奉迦叶、阿难像各一身,菩萨、天王像各二身。其中两身胁侍菩萨像亭亭玉立,丰满圆润,肤色白皙,曲眉秀眼,宁静而又慈祥,含蓄而又典雅,女性化气息更加浓厚。二天王则戴头盔,穿甲胄,护持佛法,保护众生。

 

     3—26莫高窟第159窟西壁造像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