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十景”这个景区,因诗而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伯乐的来历 “运河十景”这个景区,因诗而起

“运河十景”这个景区,因诗而起

2023-08-11 19: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枫桥”的由来

据《大清一统志》记载,这里原本不叫枫桥,而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古时政府在此设有关卡,检查过往船只。每晚苏州城门关闭,运河封航,桥边便停满等待天亮过关的漕船。每当漕粮北运经此,就要将河道封锁起来;还由于以前水匪倭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故名“封桥” 。唐代诗人张继所作《枫桥夜泊》正是描述其停泊待旦时的场景。此后,相沿成习,"枫桥"之名闻名天下。

枫桥景区历史悠久,

得益于古驿道和大运河,

南北舟车在此交汇、漕运繁忙。

隋唐时期,由古运河孕育出繁荣的枫桥镇。始建于梁代的寒山寺,香火延续至今。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描写出这里空灵而阔大的意境,使景区成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明代抗击倭寇,留下遗迹铁铃关,成为苏州西大门的一道屏障。 明清时期的枫桥是全国最大的米豆集散地,古谚云“打听枫桥价,买米不上当”,枫桥米市的“枫斛”成为全国度量器具的标准。

枫桥始建于何时,目前尚无考证,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单孔石拱桥额镌“重建枫桥”四字,桥南石柱上刻有“仁济堂安仁局董事经办”“同治六年丁卯八月建”,桥长39.6米,宽5.7米,跨度10米。西坡踏步二十八级,东坡落于铁铃关内。

1986年,枫桥古镇规划为旅游景区,国家旅游局拨款重修铁铃关。经环境整治、加固关墙、翻修拱门、重建阁楼,次年铁铃关 重修工程竣工, 基本恢复清代古关规模。1992年,被列为 省级风景名胜区。

铁铃关地处阊门外水陆要冲,与关前的桥梁、运河组成重要军事防御体系。明嘉靖年间倭寇为患,留窜苏城,为了抗御倭寇,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在城郊筑关设防,铁铃关即其中之一,所以也称为枫桥敌楼,是苏州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抗倭遗迹。面桥的关楼上高悬已故书法家吴进贤书写的 “御寇安民”匾额,柱联为“雄关通浒墅,古寺对寒山”。

目前,枫桥景区已恢复了唐灯、明清街坊、江枫草堂、惊鸿渡等旧观,并增添了古戏台、渔隐村、听钟桥、钟韵桥等民俗建筑,集中展示漕运历史文化、民间非遗传承。

免费开放

2019年,枫桥景区启动景区内主要建筑、绿化景观、基础设施、旅游经营等5大方面12个地块整体提升改造工程。 当年12月,枫桥景区免费开放,这也是苏州第一个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免费开放后的枫桥景区,突出文化惠民、绿色共享的理念,凸显了 “枫桥夜泊”“江枫渔火”两大文化意境,打造了 “北部文化经营体验、中部历史文化展示、南部市民休闲活动”三大公共空间,丰富了 “古桥、古关、古镇、古寺、古运河”五古特色。

文脉延续

“解读苏州,从枫桥开始”

改造后的枫桥景区,

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

“变身”为一座历史文化生态公园。

处处有景,时时体验。

接下来

保护运河遗存

以运河河道为主轴,系统排查摸清沿线及周边各类名人故居、重要历史地段、非遗文化、工业遗产、古树古井等“文化家底”,建立“一迹一策”保护机制。

讲好枫桥故事

建设江南水乡书场、开发红色教育线路、打造沉浸式文化夜游项目,讲好“枫桥书场”市井故事、“打响解放苏州第一枪”红色故事、“枫桥夜泊”文化故事。

擦亮文化名片

做足做优“水上”“岸上”两条游线,打造“船上民宿”,还原“枫桥夜泊”和“江枫渔火”的诗境;深入挖掘诗词内涵,持续办好枫桥诗会,用好“诗意姑苏”语文教学基地,推动诗歌进校园,进一步扩大江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交流联盟影响力,擦亮枫桥景区文化名片。

伴随着“运河十景”建设工程的开启,

姑苏区将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

对其进一步开发建设,

擦亮枫桥景区文化名片,

让枫桥成为姑苏人的故乡记忆、

苏州的城市标志景观。

来源:姑苏区委宣传部、金阊街道、苏锦街道、枫桥景区、杨露

编辑:经纬 实习生:瞿雨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