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伯乐的意思 预习

预习

2023-08-25 04: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注释

而:表示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以:用。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注释

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食:喂,现在写作“饲”。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

原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注释

能:才能,能力。

外见:表现在外面。

且:尚且,况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得:能够。

求:要求。

其:代词,代指千里马。

译文: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

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注释

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以:按照。

道:规律,方法。

尽其材: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材,才华,现在写作“才”。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握着。

临:面对。

译文: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原文: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呜呼: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唉”。

其: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

译文: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呀。

四、问题归纳

1.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什么深层含义?

2. 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4. 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5.文章第②段结尾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此题考查反问句表达效果分析法。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委屈和愤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6. 最后两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同时为下句蓄势;“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7.《本文有何现实教育意义?作为一个人才,你认为应该怎样施展自己的才能?

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同时,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负埋没了聪明才智。耽误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一个人、尤其是自认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

8.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五、课文主题

课后思考探究

二、略

三、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还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点拨:句中的“安”是“怎么”的意思,此句是反问句,翻译时要注意。

3.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四、示例: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天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呢?要成才,就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天赋,很多人没有成才,就是因为没有发现自己的天赋,没有发展自己的长处,致使天赋并未转化为能力。所以每个人都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天赋,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努力发展自己,造就自己,勤奋刻苦,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具备超常的能力。另外还要适当展示出自己的优点,让用人的人发现。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人生苦短,如果把金子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发光岂不会更快、更耀眼一些吗?正如《马之光》中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3*马 说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祗( zhǐ)   骈死( pián)  槽枥( lì) 食马者( sì) 外见( xiàn)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

(1)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限标两处)

(2)才美 /不外见(限标一处)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故虽有名马  故: 所以虽: 即使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只,仅奴隶人: 奴仆

(3)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 (和普通马)一同死槽枥: 马槽

(4)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吃一次或: 有时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犹,尚且

(6)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才能、才干

(7)执策而临之  临: 面对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同“ 饲” ,喂

(2)才美不外见  “ 见”同“ 现” ,表现

5.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

(1)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用马鞭驱赶)

②执策而临之( 马鞭)

(2)其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代词,代指“千里马”)

②其真无马邪(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③其真不知马也( 表示推测,恐怕)

(3)之 ①奴隶人之手( 结构助词,的)

②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4)能 ①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5)而 ①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表转折)

②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修饰)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可以吃光一石粮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让它)和普通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吧。

7.填空 。

(1)韩愈 ,字 退之,河阳(今 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 ,故世称“ 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 、思想家 、教育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被后人尊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 。

(2)“说”是古代一种 议论文体 ,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如我们学过的《 爱莲说》也是这种文体 。《马说》通篇采用 托物寓意的写法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 ,比喻 贤才难遇明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 其真不知马也。

02课内精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1·cn·jy·com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www.21-cn-jy.com

8.请用原文语句填空 ,梳理文章结构 。

(1)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分析问题:

①千里马的命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千里马的遭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得出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

9.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1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及愤懑之情。

1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之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控诉之情。

03拓展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马之千里者,一 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1·c·n·j·y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 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 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② 死马而捐③ 五百金!” 涓人对曰“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 ,千里之马至三。21·世纪*教育网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 。②安事:何用 。③捐:花费 。④期年:满一年 。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1)策之不以其道    策: 用马鞭驱赶

(2)其真无马邪 其: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3)臣闻古之君人 闻: 听说

(4)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 用

13.下列句子中 ,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A .潭西南而望

B .中峨冠而多髯者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学而时习之

(解析:例句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A.连词,表修饰;B.连词,表并列;C.连词,表转折;D.连词,表并列。)21cnjy.com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15.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 ,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附【乙】文参考译文:

本文系转载,致原创作者: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创保护版权,应系第三方原因,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