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学习心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伤寒论桂枝附子汤原文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学习心得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学习心得

2023-05-11 18: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医学习最大的难点之一就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会用这些药,哪个问题会用那些药。这不仅是考验一个医生洞察医理病机的水平,也考验其对中药运用在病机病理上的结合水平。

显然,伤寒论每一个条文都是对不同病症病机的描述。遗憾的是,这个机理的来龙去脉如何,并没有讲得十分清楚,所以伤寒论的实践和总结大部分是后人参悟而来。下面分进行解学习。

首先罗列一下原文与汤方:

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1、发汗:这是一种很常用的中医解表方法,一般使用桂枝汤或麻黄汤或它们的加减方,但要看到,发汗的方法是通过药物的作用加强和调动阳气来开表,排解病毒或表邪的,这是一种猛烈的斗争过程,会消耗大量的阳气和津液。所以发汗后,人往往都很虚,这是阳气与疾病斗争之后的结果,是一种损耗体现。发汗过多,会造成阳气大量消耗,也造成阴津损失,这是发汗法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即使有的药方中考虑到了这一点,加入了补充阳气和津液的药物,但因人的体质强弱问题,并不一定会达到调和阴阳的效果。因此有的人发汗后病好了,没啥事,有的人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复杂问题。本条文就是基于发汗法而讲的。

2、病不解,反恶寒者:意思是发汗解表之后,病没有好。本来这个人感冒发烧了,摸起来体表是热的,人很怕冷,按理说,吃了发汗药,就应当好了,但事实却相反,这个人反而更加怕冷。倪海夏根据临床说出一种现象:伤寒表证(如麻黄汤证),人摸起来是热的,怕冷,但病人吃药以后,摸起来是冷的,而且还是怕冷。这里就是二种情况,一个是表热怕冷 ,一个是表冷怕冷。显然是发汗是伤了阳气的结果,人体的阳气损伤了,人自然会冷。那么为什么发汗后反而冷了?说明这个病人本来阳气就少(也就是讲的里虚),一发汗,那么点阳气就消耗光了,整个人都会冷下来。

3、虚故也:这看起来是治伤寒治过头的一种表现。其实,发汗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而已,根本原因就是病人里虚的原因。整个条文看起来,意思就是用了发汗的方法,病不但没好,病人反面怕冷了,这是误治,用药不当,把病人的阳气和津液消耗了,变得虚上加虚。

4、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注意,这里是用“主之”,意思这种情况要用这个汤来解决,而不是“可以用!"。用“主之”来表述具有决断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方子呢,而且只有三味药。结合上面分解的道理可以看出,阳气伤,就必然要补阳,里虚阳衰,也必然要补阳。所以补阳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落脚点。用什么补呢?当然是附子,扶阳再也没有比附子再适合的了。(关于附子的药性,详见关于其有关论述)。这里选炮附子而不选生附子,是因为炮附子不但可以扶阳,还可以走表,生附子的药力方向没有炮附子那么善“走”,重点在里在下焦,而炮附子可以表里兼顾一下。

那么为什么要配甘草,一方面炙甘草可以温脾阳,通中土,让泡附子的阳力可以畅通而上达,另一方面甘草可以和解炮附子的毒性,再一方面还可以补充津液。炙甘草与附子搭配就是一个“标配”。

那么为什么要用芍药呢,炮附是有温肾水,蒸肾水的作用,经过甘草的调剂,能很好的调动血液的循环,但它们的力量还不够和全面。里虚使用发汗伤的是津液和全身的阳气,在附子蒸出肾水(甘草补充而来的)之后(这其实已经是津液了),要想让这个“温水“从里到外通达全身,就要随血液回流到心脏,然后通过心脏的动脉推循出去,以达到阴阳调和。这个时候能让”温水“随血液回流的,非芍药莫属了(详见倪海夏关于芍药的关论述)。

清代医学家张璐玉讲过”若不用芍药顾护其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皆芍药与附并用,其温经护荣之法,与保阴回阳不殊”,这个观点十分明了和到位。

可知扶阳之法的精妙,三味药足以窥一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