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伤寒杂病论并著作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2024-07-12 03: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白话文】

问: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各指的是什么呢?答:太阳阳明,就是脾约;正阳阳明,就是胃家实;少阳阳明,是发汗或利小便以后,胃肠干燥,里热结实,而出现的大便困难。(179)

阳明病的主证,就是胃家实。(一本作胃家寒。)(180)

问:是什么缘故而得阳明病呢?答:太阳病,如果发汗,或者泻下,或者利小便,这就损伤了津液,致使胃肠干燥,于是邪气就转属到阳明。出现不大便、里热结实、大便困难的,这就叫作阳明病了。(181)

问:阳明病的外证是指什么?答:是身体发热、汗自出、不怕冷反而怕热。(182)

问:有的阳明病在患病的第一天,不出现发热,反而出现恶寒,这是什么原因呢?答:虽然是患病的第一天,恶寒也将会自行停止,随即就会出现自汗出和恶热。(183)

问:恶寒为什么能自行终止呢?答:阳明胃肠居于人体的中焦,是主土的,土是万物最终归结的场所,不会再向别的地方传变。邪气侵入阳明,开始虽然恶寒,到第二天就会自行终止,这就是阳明病的特点。(184)

原本是太阳病,在患病初期,用发汗的方法治疗,汗出不透,于是邪气就可以转于阳明。伤寒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无汗,呕吐不能进食,如果反而出现汗出连绵不断的,这就是邪气已经转属阳明了。(185)

伤寒第三天,邪气如果传入阳明,会见到脉象洪大。(186)

伤寒病,脉浮而和缓,又见手足温热的,这是邪气已转到太阴。邪气在太阴的,应当出现周身发黄,如果小便自行通利,就不会发黄了。到第七、八天时,如果出现大便结硬的,这就是阳明病了。(187)

(太阳)伤寒证又转系到阳明的,患者就会连续不断地微微汗出。(188)

阳明中风证,可以见到口苦,咽喉干燥,腹部胀满,微微气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等,如果误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就会造成腹部更加胀满并排尿困难。(189)

阳明病,如果能够进食,叫作中风;不能进食,叫作中寒。(190)

阳明病,如果是属于中寒的,就会出现不能进食,小便不利,手足连续汗出等症状,这也是将要形成固瘕证的表现,(固瘕证)大便多是初段干硬,后段稀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胃肠虚寒,不能消化泌别水谷的缘故。(191)

阳明病,起初尚有食欲,小便反而不利,大便尚自调和,患者骨节疼痛,翕翕然像是要发热的样子,如果忽然狂躁不安,并伴见周身连续汗出,病症随之解除,这是水湿邪气不胜人体的水谷精气,于是就随汗排出了体外,脉来紧健有力的,病症就会痊愈了。(192)

阳明病将要痊愈的时间,是从下午三时至下午九时之间。(193)

阳明病,不能进食,如果用攻泄里热的方法治疗,多会出现呃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胃中虚寒的缘故。因为患者胃气本来就虚寒,因此用攻泄里热的方法治疗,就多会导致呃逆。(194)

阳明病,脉见迟象,进食不能过饱,过饱就会出现略有心烦,头晕目眩,必然伴有小便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表示将要形成谷瘅。即使用泻下的方法,腹部胀满依然如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脉迟的缘故。(195)

阳明病,按理应当多汗,反而没有汗,患者身上像有小虫在皮肤上爬行的感觉,这是因为阳明之气已长久虚衰的缘故。(196)

阳明病,(应该出汗)反而没有汗,但见小便通利,到第二、三天时,如果出现呕吐和咳嗽,手足厥冷的,多会苦于头痛。如果不咳不呕,手足也没有出现厥冷的,头就不会疼痛。(一种说法说冬阳明)(197)

阳明病,只头目眩晕不恶寒,就会出现能进食并见咳嗽,患者多会出现咽喉疼痛。如果不咳的,咽喉也就不疼痛。(一种说法说冬阳明)(198)

阳明病,没有汗,又见小便不利,心中懊憹的,多会见到全身发黄。(199)

阳明病,如果误用火疗,从而出现额头微微汗出,并见小便不利的,多会形成发黄。(200)

阳明病,脉见浮紧的,多会出现定时发热的证候;脉只见浮象的,多会出现盗汗。(201)

阳明病,口中干燥,但是只想用水漱口而并不愿意咽下的,这多会出现衄血。(202)

阳明病,原本就见自汗出,医生又峻猛发汗,病症已痊愈,只是还有轻微的烦热没有解除的,这多是因为大便干硬的缘故。因为津液被伤,胃肠干燥,所以才使大便干硬。应当询问小便每天几次,如果原来在一天内小便有三四次,现今一天只有两次,因此就可以预知,不久大便就可以解出来。现今小便次数减少,提示津液可以回还胃肠,所以能预知不用很久大便就通畅了。(203)

伤寒病,出现严重的呕吐,即使有阳明的脉证,也不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204)

阳明病,心下自觉硬满的,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疗。攻下后,下利始终不止的,是死证,下利尚能停止的,可以痊愈。(205)

阳明病,满面通红,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疗,若误用攻下多会导致发热。如果又出现周身发黄的,小便也会不畅利。(206)

阳明病,不见呕吐和下利,而见心烦的,可用调胃承气汤。第一方。(207)

甘草 二两,炙 芒硝 半升 大黄 四两,用清纯的陈米酒洗

以上三味,切碎,用三升水,煮二味至留取一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放小火上煮一二开。趁温一次服下,用来调和胃气。

阳明病,脉见迟象,证见汗出和不恶寒的,患者多数感到身体沉重,又见短气、腹中胀满和气喘,而且出现了潮热的,这提示表证已经解除,就可以攻里了,如果出现手足汗出连绵不断的,这是大便已经结硬的表现,应当用大承气汤治疗。如果汗出虽多,仍见轻度发热并伴有恶寒的,这是表证还没有解除,患者不发潮热,就不可以给服承气汤。如果腹中十分胀满、气滞不通的,可以给小承气汤,轻微调和一下胃气,不要使患者出现大泻下。大承气汤。第二方。(208)

大黄 四两,米酒洗 厚朴 半斤,炙,去皮 枳实 五枚,炙 芒硝 三合

以上四味,用一斗水,先煮二味药物,煮至留取五升,去掉药渣,加入大黄,再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放到小火上煮一两开。分两次温服,出现泻下后,余下的药就不要再服了。

小承气汤方

大黄 四两 厚朴 二两,炙,去皮 枳实 三枚,大个的,炙

以上三味,用四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第一次服汤药以后,应当出现大便,如果不大便的,就把药服完,如果大便已解的,就不要再服药了。

阳明病,患者出现潮热,大便轻度干硬,可以考虑用大承气汤;如果大便不干硬的,就不可以用了。如果患者七天不大便,怀疑已有燥屎内结,要想知道是否确实有燥屎,可以给患者服用少量的小承气汤,汤药服下以后,如果腹中有屎气转动的,这就提示已有燥屎内结,才可以放心攻下。如果没有屎气转动的,这只是大便初头干硬,后段多会稀溏,就不可以攻下了。如用攻下的方法,多会导致腹中胀满,不能进食。想要喝水的,给他喝水后还会发生呃逆。假使患者后来又重见发热,这大多可能是大便又转干硬,但程度不可能太重,用小承气汤调和一下也就行了。没有屎气转动的,千万不可以攻下。小承气汤。第三方。用前面第二方。(209)

凡是出现谵语的,多属于实证,出现郑声的,多属于虚证。所谓郑声,就是言语重复的意思。两眼呆滞直视而谵语,又伴见喘息胸闷的,是死证;伴见下利的,也是死证。(210)

发汗太多,如果又再发汗,患者阳气被伤,出现谵语,脉短的,是死证;如果脉不短而尚平和的,就不是死证了。(211)

伤寒,或者涌吐、或者泻下以后病症没有解除,证见五六天不大便,以至一直到十多天仍不大便,日晡前后发潮热,不恶寒,自言自语像遇见鬼的样子。如果更严重的,发病时就会出现神志昏迷,不知人事,循衣摸床,惊惕不安,轻度喘息,两眼直视等证。脉见弦象的,还有治愈的希望;脉见涩象的,就属于死证了。病轻的,只见发热和谵语,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治疗。如果服一次药以后大便已经通利,就停止服后面的药。第四方。用前面第二方。(212)

阳明病,患者证见多汗。因为津液随着汗液外泄,就使胃肠干燥,于是大便多会结硬,大便结硬就会出现谵语,应当用小承气汤治疗。如果服一次药以后谵语能停止的,就不要再服了。第五方。用前面第二方。(213)

阳明病,患者谵语发潮热,脉见滑而疾数的,应当用小承气汤治疗。于是就给患者服用小承气汤一升。如果服药以后腹中有矢气转动的,可以再服一升;如果腹中没有气转动的,就不要再给承气汤了。如果大便通后,明日又出现不大便的,脉象反而见微涩之象,这是里虚的表现,是难治的证候,这就不可以再给承气汤服用了。第六方。用前面第二方。(214)

阳明病,证见谵语并出现潮热,反而不能进食的,多是因为胃肠中有五六枚燥屎的缘故。如果能进食的,只是大便有些硬罢了。有燥屎的,适合用大承气汤泻下。第七方。用前第二方。(215)

阳明病,证见下血和谵语的,这是热入血室证,只是头部汗出的,用针刺期门穴,根据患者实证的程度来泻邪气,达到通身汗出,病就会痊愈。(216)

证见汗出和谵语的,这是因为有燥屎在胃肠,并有风邪在表的缘故。假如需要使用泻下的方法,要待邪气已离开太阳并全部传入阳明后,才可以泻下。如果泻下太早,多会导致语言错乱,这是因为表虚证和里实证同时并见的缘故。可以泻下时,用泻下法病症就会痊愈,适合用大承气汤。第八方。用前第二方,一说用大柴胡汤。(217)

伤寒病四五天时,出现脉见沉象,证见喘息和胸闷,脉沉主病在里,医生反而误用了发汗的方法,使津液外泄,于是就造成了大便困难。这时表气已虚,里邪尚实,时间一长就会发生谵语。(218)

三阳合病,证见腹中胀满,身体沉重,翻身转侧困难,口中麻木,食不知味,面色污秽如蒙尘垢(又作枯槁),谵语遗尿等证。如果发汗,谵语就会加重;如果泻下,就会导致额头出冷汗,手脚发凉。如果伴见自汗出的,就应当用白虎汤治疗。第九方。(219)

知母 六两 石膏 一斤,打碎 甘草 二两,炙 粳米 六合

以上四味,用一斗水,煮至粳米熟透后药汤即成,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太阳和阳明二阳并病,太阳表证已经解除,只是还有发潮热,手足不断出小汗,大便困难和谵语等证的,用下法就可以痊愈,适合用大承气汤。第十方。用前第二方。(220)

阳明病,脉见浮紧,并有咽喉干燥、口苦,腹中胀满和喘息,以及发热汗出,不恶寒、反而恶热,身体沉重等证。如果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就会出现躁扰不宁,心中烦乱不安,以致谵语。如果加用温针治疗,多会导致惊惧慌恐、烦躁不安而不能闭目静息。如果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就会使胃中空虚,邪气乘虚动犯胸膈,从而就出现了心中懊憹,舌上有苔等证,应当用栀子豉汤治疗。第十一方。(221)

肥栀子 十四枚,掰开 香豉 四合,薄布包裹

以上二味,用四升水,煮栀子至留取二升半,去掉药渣,加入香豉,再煮至留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作二服,温服一服后,出现畅快的呕吐的,就停药。

如果患者出现口渴想喝水,口干舌燥等证的,应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第十二方。(222)

知母 六两 石膏 一斤,打碎 甘草 二两,炙 粳米 六合 人参 三两

以上五味,用一斗水,煮至粳米熟时药汤即成,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如果患者出现脉浮,发热,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等证的,应当用猪苓汤治疗。第十三方。(223)

猪苓 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 各一两

以上五味,用四升水,先煮四味,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阿胶烊化。每次温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阳明病,出汗很多,又见口渴的,不可给服猪苓汤。因为出汗多会造成胃肠干燥,如果再用猪苓汤去利小便,就会导致胃肠更加干燥。(224)

脉见浮而迟,证见表有热,里有寒,下利便出不消化的食物的,应当用四逆汤治疗。第十四方。(225)

甘草 二两,炙 干姜 一两半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后破成八片

以上三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高大肥胖体型的人可以用大个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如果患者胃肠虚寒,不能进食,饮水后就会出现呃逆。(226)

脉见浮象,证见发热、口干鼻燥,食欲旺盛的,就可能会发生衄血。(227)

阳明病,泻下以后,患者出现外表有热,手足温热,未见结胸的症状,又有心中懊憹,虽有饥饿感,但又不能进食,只见头部出汗等症状的,应当用栀子豉汤治疗。第十五方。用前面第十一方。(228)

【相关知识】

阳明腑证由于成因不同分成三种类型。太阳、少阳、阳明三阳都能入胃腑而致病。阳明是水谷之海,中焦脾土为万物所归,所以三阳经都能入其腑。

阳明病,证见发潮热,大便稀溏,小便尚且正常,胸胁满闷不缓解的,给小柴胡汤。第十六方。(229)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甘草 三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阳明病,证见胁下硬满,不大便,反见呕吐,舌上有白苔的,可以用小柴胡汤。服药以后,上焦气机得以通达,津液得以下布,胃气因而就得到了调和,周身便畅然汗出而使病症得到解除。第十七方。用以上的方子。(230)

阳明中风,脉见弦浮而大,证见短气,全腹都胀满,胁下和心胸疼痛,即使久久按压满痛的部位气机仍然不能畅通,鼻腔干燥,身上不出汗,喜好躺卧,全身和两眼都发黄,小便困难,身发潮热,时时呃逆,耳朵前后肿胀。用针刺治疗以后,症状稍有缓解,外证尚未解除,病症迁延至十天,如果脉仍然见浮象的,给小柴胡汤。第十八方。用以上的方子。(231)

只见脉浮,而没有其他里证的,用麻黄汤。如果出现无尿、腹中胀满等症状,又出现呃逆的,是不治之症。麻黄汤。第十九方。(232)

麻黄 三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一两,炙 杏仁 七十个,去皮尖

以上四味,用水九升,煮麻黄至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半,去掉药渣。温服八合,盖棉被保暖微发汗。

阳明病,本来自汗出,如果再发汗,如果患者小便又自利的,这就会造成津液内耗,纵然大便干硬,也不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应当等到患者自己有便意的时候,用蜜煎方来导便和通便。另外如土瓜根和猪胆汁,都可以用来通导大便。第二十方。(233)

蜜煎方

食蜜 七合

以上一味,放入铜器中,用小火加热浓缩,应当一直浓缩到像饴糖的状态,并随时搅动,使它不要焦煳,等到可以成型时,两手相并搓成长梃,使它一头尖,粗细如手指,长二寸左右。应当趁热的时候迅速制作,冷后就会发硬而不便制作了。用时把它塞入肛门中,并用手迅速抱紧,想要大便时再去掉它。怀疑这不是仲景的意思,经过试用,效果很好。

又可以用大个的猪胆囊一枚,挤出其中的胆汁,和入少量食用醋,然后灌入肠道内。大概过一顿饭的工夫,就会大便出积存已久的粪便污物,很有效果。

阳明病,见迟脉,证见汗出多,轻微恶寒的,这是表证没有解除,可以发汗,适合用桂枝汤。第二十一方。(234)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生姜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趁温服一升,服药后少顷,喝热稀粥一升,用以协助药力而发汗。

阳明病,见浮脉,证见无汗和喘息的,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就可以痊愈,适合用麻黄汤。第二十二方。用前面第十九方。(235)

阳明病,证见发热汗出的,这是邪热向外泄越,因此就不会发黄了。如果只是头部出汗,身上没有汗,汗出齐颈部而止,又见小便不利,口大渴喝汤水的,这是邪热瘀滞在里的症状,周身必然发黄,应当用茵陈蒿汤治疗。第二十三方。(236)

茵陈蒿 六两 栀子 十四枚,掰开 大黄 二两,去皮

以上三味,用一斗二升水,先煮茵陈,至消耗掉六升水时,加入其他二味,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分作三次服。药后小便应当通利,尿像皂荚水那样,颜色正赤,过一夜腹胀便会减轻,这是黄从小便排出体外的表现。

患阳明的证候,患者出现健忘的,多有瘀血蓄积。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本来就有陈旧的瘀血,因此才使人健忘。大便虽然硬结,反而容易泻下,它的颜色也多是发黑的。应当用抵当汤来泻下。第二十四方。(237)

【相关知识】

湿热蕴蒸发黄的治法。阳明病,如果发热后有汗出的,不会发黄,因为热随汗而出,叫作热越,不会发黄。如果仅仅头上汗出,身上没有汗,小便不利,还口渴喜欢喝水的,这是热邪瘀滞在里,湿与热结,湿热熏蒸,必然发黄。用茵陈蒿汤苦寒通泄,使病从小便而出。

水蛭 炒 虻虫 去翅足,炒,各三十个 大黄 三两,米酒洗 桃仁 二十个,去掉皮尖和两瓣未分开的

以上四味,用五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一次温服一升,不见泻下的再服一次。

阳明病,泻下以后,证见心中懊憹而心烦,属于胃肠中有燥屎的,可以攻下。如果证见腹部轻微胀满,大便初头干硬,后段稀溏的,就不可以攻下了。如果内有燥屎的,适合用大承气汤。第二十五方。用前面第二方。(238)

患者五六天不大便,出现绕脐疼痛,烦躁不安,而且发作有一定时间规律的,这是有燥屎的表现,因此才导致了不大便。(239)

患者证见烦热,出汗以后病症就可以解除。又有在下午三时至五时前后出现发热的,就像疟疾一样,发有定时,这属于阳明病。脉见实象的,适宜用下法;脉见浮虚的,适宜用汗法。泻下可给大承气汤,发汗适合用桂枝汤。第二十六方。大承气汤用前面第二方,桂枝汤用前面第二十一方。(240)

峻下之后,患者六七天不大便,证见心烦不得缓解,腹中胀满疼痛的,这是有燥屎的表现。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原本就有宿食内停的缘故,适合用大承气汤。第二十七方。用前第二方。(241)

患者证见小便不利,大便时而困难,时而容易,并时有轻微发热,喘息头晕不能躺卧的,是有燥屎的表现,适合用大承气汤。第二十八方。用前第二方。(242)

进食后想呕吐的,这是属于阳明的病症,应当用吴茱萸汤治疗。服汤药以后病情反而加重的,这就属于上焦的病症了。吴茱萸汤。第二十九方。(243)

吴茱萸 一升,洗 人参 三两 生姜 六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四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太阳病,可见寸脉缓关脉浮尺脉弱,患者出现发热汗出,又怕冷,不呕吐,只觉心下痞满的,这是因为医生用过泻下的缘故。如果医生没有用过泻下,患者不怕冷反而口渴的,这是病症转属于阳明的表现。小便频数的,大便多会结硬,不大便十天,也感觉不到有什么痛苦。口渴想喝水的,应少量地给患者喝水,只要按照证治规律去治疗就可以了。口渴不解的,适合用五苓散。第三十方。(244)

猪苓 去皮 白术、茯苓 各十八铢 泽泻 一两六铢 桂枝 半两,去皮

以上五味,制成散剂。每次用白米汤调服一方寸匕,一天服三次。

脉浮取见微象,证见汗出少的,这属于阴阳自和;出汗多的,就属于太过了。浮取时脉充实有力,于是就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如果汗出太多的,也属于太过。属于太过的,是因为阳热极盛于里,津液被伤,大便于是就坚硬了。(245)

脉见浮而芤,浮主阳热盛,芤主阴液虚,浮芤搏结,主胃肠生燥热,阳热就会极盛。(246)

趺阳脉浮涩相兼,浮主胃肠阳热亢盛,涩主小便频数量多,浮涩并见,大便就会坚硬,这是因为脾阴被胃阳制约而造成的证候,应当用麻子仁丸治疗。第三十一方。(247)

麻子仁 二升 芍药 半斤 枳实 半斤,炙 大黄 一斤,去皮 厚朴 一尺,炙,去皮 杏仁 一升,去皮尖,炒,另捣如脂膏的样子

以上六味,蜜和为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饮服十丸,一天服三次。逐渐增加服药量,以病愈为准。

太阳病第三天,使用汗法以后病症没有解除,证见蒸蒸发热的,这就属于阳明胃腑的病症了,应当用调胃承气汤治疗。第三十二方。用前面第一方。(248)

伤寒病用过吐法以后,出现腹中胀满的,用调胃承气汤。第三十三方。用前第一方。(249)

太阳病,或者涌吐,或者泻下,或者发汗以后,出现轻微心烦,小便频数,大便因而坚硬等症状的,用小承气汤调和胃肠就可以痊愈。第三十四方。用前面第二方。(250)

得病二三天时,脉见弱象,未出现太阳证和柴胡汤证,而见烦躁和心下硬满等证,到四五天时,即使能够进食,也只能用少量的小承气汤微微调和胃肠之气,使病症稍微得到缓解。到第六天,再给承气汤一升。如果六七天不大便,又见小便少的,不能进食(一说为不大便),必然大便只是初头坚硬,后半多见稀溏的,并没有完全燥结坚硬,用攻下的方法必然会出现溏泻。必须等到小便畅利,大便才能坚硬,这时才可以攻下,适合用大承气汤。第三十五方。用前面第二方。(251)

伤寒病六七天,出现目睛昏暗无神采,眼珠转动不灵活,即使没有明显的表证和里证,只要见到大便困难身发微热的,这就是里实已成的表现,应急速泻下,适合用大承气汤。第三十六方。用前面第二方。(252)

阳明病,证见发热和多汗的,应迅速泻下,适合用大承气汤。第三十七方。用前面第二方,一种说法是用大柴胡汤。(253)

发汗以后病症没有解除,又出现了腹中胀满而且疼痛的,应急速泻下,适合用大承气汤。第三十八方。用前面第二方。(254)

腹中胀满不见缓解,即使偶有缓解,其缓解程度也微不足道,应当泻下,适合用大承气汤。第三十九方。用前面第二方。(255)

阳明和少阳合病,多会出现下利,如果患者的脉象不见负象的这就是顺证,出现负象的,就是逆证。少阳胆木与阳明胃土相克相害,这就叫作负。如果脉来滑数的,这是有宿食内留的表现,应当泻下,适合用大承气汤。第四十方。用前面第二方。(256)

患者没有其他表证与里证的表现,只是发热已有七八天,纵使脉见浮数的,也可泻下。假使泻下以后数脉仍不见缓解,阳热内合于里就出现了消谷善饥、食欲亢进的症状,到第六七天后仍没有大便的,这是内有瘀血的表现,适合用抵当汤。第四十一方。用前面第二十四方。(257)

如果脉象数不见缓解,又伴见下利不止的,多会形成协热下利并见大便脓血的症状。(258)

伤寒病,发汗以后,出现周身及面目发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寒湿(一作“温”)凝结于里不能解除。这种证候是不可以用泻下法的,应当在治寒湿证的方法中寻求治法。(259)

伤寒病已七八天,周身面目发黄像橘子皮一样的颜色,小便不利,腹中轻微胀满的,应当用茵陈蒿汤治疗。第四十二方。用前面第二十三方。(260)

伤寒病,伴见周身发黄和发热的,应当用栀子蘖皮汤治疗。第四十三方。(261)

肥栀子 十五个,掰开 甘草 一两,炙 黄柏 二两

以上三味,用四升水,煮至留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伤寒病,瘀热互结郁在里,周身皮肤多会发黄,应当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第四十四方。(262)

麻黄 二两,去节 连轺 二两,就是连翘根 杏仁 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 一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生梓 白皮切碎,一升 生姜 二两,切片 甘草 二两,炙

以上八味,用一斗雨水,先煮沸麻黄两次,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半天内服完。

【原文】

合四十四法,方十一首,一方附,并见阳明少阳合病法。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179)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180)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183)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184)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85)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187)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188)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189)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190)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191)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192)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93)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194)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195)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196)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一云冬阳明。(197)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一云冬阳明。(198)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199)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200)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201)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202)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203)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204)

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205)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206)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方一。(207)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大黄四两,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大承气汤。方二。(208)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小承气汤。三。用前第二方。(209)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210)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211)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顺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四。用前第二方。(212)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五。用前第二方。(213)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六。用前第二方。(214)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七。用前第二方。(215)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216)

汗(汗一作卧。)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八。用前第二方,一云大柴胡汤。(217)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218)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又作枯,一云向经。)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方九。(219)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十。用前第二方。(220)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公对切。)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方十一。(221)

肥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十二。(222)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方十三。(223)

猪苓去皮 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224)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方十四。(225)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226)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227)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十五。用前第十一方。(228)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方十六。(229)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十七。用上方。(230)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十八。用上方。(231)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麻黄汤。方十九。(232)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二十。(233)

蜜煎方

食蜜七合

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二十一。(234)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取汗。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二十二。用前第十九方。(235)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方二十三。(236)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方二十四。(237)

水蛭熬 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 大黄三两,酒洗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方二十五。用前第二方。(238)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39)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二十六。大承气汤用前第二方,桂枝汤用前第二十一方。(240)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二十七。用前第二方。(241)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怫郁。)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二十八。用前第二方。(242)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方二十九。(243)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方三十。(244)

猪苓去皮 白术 茯苓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一作如。)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245)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246)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方三十一。(247)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方三十二。用前第一方。(248)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三十三。用前第一方。(249)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三十四。用前第二方。(250)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三十五。用前第二方。(251)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三十六。用前第二方。(252)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三十七。用前第二方,一云大柴胡汤。(253)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三十八。用前第二方。(254)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三十九。用前第二方。(255)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四十。用前第二方。(256)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四十一。用前第二十四方。(257)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258)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59)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四十二。用前第二十三方。(260)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蘖皮汤主之。方四十三。(261)

肥栀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方四十四。(262)

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连翘根是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切,一升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