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简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伤寒微旨论方剂 《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简介

2023-09-09 04: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年-205年。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论治的规范,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中文名称:伤寒论  英文名称:Shanghan Lun;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  定义: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医史文献(二级学科);医书(三级学科)

  《伤寒论》共10卷。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16卷,后经晋代王叔和整理,将其中有关伤寒证治等原文重予编纂,北宋治平二年(1065)复经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加以校订,成为当时《伤寒论》之通行本。其内容大致包括辨伤寒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脉证并治,以及“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此三篇多数学者认为系王叔和编写,非仲景手撰)、辨痉湿暍、辨霍乱病、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并治等;还介绍了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及其禁忌。

  全书以辨六经病脉证和治疗为主体内容。作为临床医学典籍,《伤寒论》记述了113方(其中禹余粮丸单有六名,故实缺一方)。内容以六经辨证为纲,方剂辨证为法。其代表性的治疗方剂则有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柴胡汤、四逆汤、真武汤、理中丸、乌梅丸等方,并列述了各方的方药组成、用法及主治病证。

  从《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可知,作者张仲景因其宗族中大半死于伤寒,遂“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诊断上融会了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对伤寒各证型、各阶段的辨脉、审证大法和用药规律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析。《伤寒论》运用精细的辨证思路和方法,并据较规范化的诊疗原则确立治法,这就是后世所说的辨证论治。这一先进的诊疗思想,成为后学者在诊疗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诊治原则,体现了中医学具有独特而完整的医疗体系。

  在治法上,此书以内服方法为主。从方药治疗的药性分析,已概括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或单用、或数法结合应用、或分阶段论治,方治灵活而法度谨严。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尊之为“经方”,誉为“众方之祖”。这些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验证,为中医方剂治疗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伤寒论》的作者

  张仲景,名机, 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张仲景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当时,他的宗族中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伤寒论》的流传情况

  《伤寒论》虽是以伤寒证治为主,但书中所贯串的辨证论治精神以及方治中的六经大法,于各科临床均有指导意义。《伤寒论》刊行后流传极广,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自宋以后,历代注释或从不同角度研究《伤寒论》的著作多不胜数(约有600种左右),其中古代著名的注本如:金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也是最早的注本);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张遂辰《张卿子伤寒论》;清代喻嘉言《尚论篇》,柯韵伯《伤寒论注》,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张锡驹《伤寒论直解》,周扬俊《伤寒论三注》,钱潢《伤寒溯源集》,魏荔彤《伤寒论本义》,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吴谦等《订正伤寒论注》,黄元御《伤寒悬解》,陈修园《伤寒论浅注》等。

  研究性著作如:宋代韩(101)和《伤寒微旨论》,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许叔微《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郭雍《伤寒补亡论》;金代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刘河间《伤寒直格》;明代陶华《伤寒六书》,戈维城《伤寒补天石》,许宏《金镜内台方议》;清代柯韵伯《伤寒论翼》,秦之桢《伤寒大白》,徐大椿《伤寒类方》,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长沙歌括》等。有关《伤寒论》的现代注、译本,亦不下数十种之多。如曹颖甫《伤寒发微》,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余无言《伤寒论新义》,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中医研究院《伤寒论语译》,刘渡舟等《伤寒挈要》等。国外译本和研究性著作,较著名的如:日本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丹波元坚《伤寒论述义》等。

  《伤寒论》刊本很多,国内现存影印明代赵开美校刻本等及多种日刻本,1949年后多次出版影印本、排印本。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