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有意思的图书装帧方式,你知道几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传统的书籍装帧 这些有意思的图书装帧方式,你知道几个?

这些有意思的图书装帧方式,你知道几个?

2024-07-11 15: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传唐内府收藏的晋人墨迹如王羲之的《十七帖》,就是以许多帖合装成卷的。

卷轴装书常常是:将一张张纸粘成长幅,以木棒等作轴粘于纸的左端,比卷子的宽度长一点,以此为轴心,自左向右卷成一卷,即为卷轴装书,又称“卷子装”。卷子的右端是书的首。为了保护书,就会装裱一下,简单说,往往在其前面留下一段空白,或者粘上一段无字的纸,叫作“褾”或“玉池”,俗称“包头”,其前端中间还系上一根丝带,用来捆扎卷子。轴头挂一牍子,标明书名、卷次等,称为“签”。简单的卷轴装书有不用轴直接舒卷的,敦煌石室的大量遗书都采用这样的形式。简策书卷起来后放入书帙或书囊,这个形式也被纸写本的卷轴装书沿用下来。

卷轴装书每张纸用墨或铅画好竖行,也就是帛书中所说“朱丝栏”。最早的简牍是用一条条的竹、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的,一部书的若干篇章可能要写很多根竹、木简。

为了把一部书的竹、木简连缀起来,古人就用麻绳或丝线绳,在两端无字处编连起来。为了查找方便,每编完一篇一章一节,就卷成一卷,古人就称此为“篇”。

为了显示不同书或同书不同篇章之间的区别,又常在每篇之前用一根单简标注篇名。

为了显示哪一篇属于那部书,又在篇名下标注书名。这就是所谓小题在上,大题在下。

待到帛书、纸书出现以后,竹、木简这种格式和装帧样式被继承下来。

为了把一部书的竹、木简连缀起来,古人就用麻绳或丝线绳,在两端无字处编连起来。为了查找方便,每编完一篇一章一节,就卷成一卷,古人就称此为“篇”。

为了显示不同书或同书不同篇章之间的区别,又常在每篇之前用一根单简标注篇名。

为了显示哪一篇属于那部书,又在篇名下标注书名。这就是所谓小题在上,大题在下。

待到帛书、纸书出现以后,竹、木简这种格式和装帧样式被继承下来。

为了把一部书的竹、木简连缀起来,古人就用麻绳或丝线绳,在两端无字处编连起来。为了查找方便,每编完一篇一章一节,就卷成一卷,古人就称此为“篇”。

为了显示不同书或同书不同篇章之间的区别,又常在每篇之前用一根单简标注篇名。

为了显示哪一篇属于那部书,又在篇名下标注书名。这就是所谓小题在上,大题在下。

待到帛书、纸书出现以后,竹、木简这种格式和装帧样式被继承下来。

我们设想,如果把一篇简牍书打开,那编连竹、木简两端的麻绳或丝线绳,就仿佛形成了上下两道边栏,而一条条竹、木简之间又仿佛形成了无数的界行,这就是“朱丝栏”。用红色画的叫朱丝栏,用黑色画的叫乌丝栏。

▲朱丝栏

卷轴装最多流传下来的是佛教写经。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发展迅速,在帝王的提倡下,常常举国上下信奉佛教,这必然产生对佛教经典的大量需求。有的佛经里说,书写持诵佛经将会得到福报,写经越多,功德越大。虔诚的善男信女必然身体力行,这种抄经的盛况,从敦煌发现的几万件佛经写本中得到印证,其中《妙法莲华经》《大般若经》《金刚经》等均有大量复本。中国寺院中的方丈、高僧,以清修、苦修信佛,也缮写佛经。他们终日吃斋打坐,青灯相伴在密室抄经,有的刺破舌头以舌血抄经,他们的苦修往往数十年如一日,自得其乐。所以现在看到很多卷轴装的写本佛经流传下来,卷轴装书大部分是写本。

旋风装书

旋风装书也称“旋风叶”,最晚至唐代中期已有此种形式。

对于旋风装书的方式、方法,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旋风装书从外观上看和卷轴装书是完全一样的,把旋风装书展开,里面有很大的不同。“旋风装书是在卷轴装的底纸上,将写好的书页按顺序自右向左先后错落叠粘,舒卷时宛如旋风,故得名。又因其展开后形似龙鳞,故称龙鳞装。” 旋风装书的书页是两面书写,这开创了两面书写的先河,对后世有很大启迪。

而刘国钧先生在《中国古代书籍史话》中对旋风装书持另一种看法:“(旋风装)将前后封面改为一张整纸,以其一端粘于最前页的左边,另一端向右包到书背面而粘在最后一页的左边。这样便将书的首尾粘连在一起,因此在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便可以连着再翻到首页。往复回环有如旋风,所以叫作旋风装。”刘国钧先生认为旋风装是经折装的变形,经折装是梵筴装。

▲旋风装

“书页”的“页”概念是从旋风装书开始出现的,我国古人把书页的“页”叫作“叶子”,这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习惯相同。北宋欧阳修在《归田录》卷二中云:“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备查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以叶子写之。”

梵筴装书

▲梵筴装贝叶经

唐代玄奘和尚到印度取经,带回一些印度的佛经,这些佛经采用贝叶的装订形式,称为梵筴装书。

筴同策,是取自印度贝叶经的一种装订形式。贝叶是一种叫贝叶棕(又名贝多罗树)的植物的叶片,“书写时是用一种针在页面上刺划,然后在书页表面涂以颜料,再用布擦去,颜料就渗入已书写好的划痕中,成为经久不褪的文字;将许多这样的书叶整齐叠放在一起,上下用木板夹起来,再在中间穿两个眼,用绳子穿扎起来,或不穿眼而直接从外面捆扎起来,就成为一部书。由于其内容大多为印度佛经,故称为贝叶经。中国的纸写佛经也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特别是现存的蒙文、藏文《大藏经》……”(姚伯岳,《版本学》)在我国西藏、云南众多寺庙中保存了大量贝叶经文。

在梵筴装书的页面上,四周常有框线,有的框线是二方连续的图案,中间有文字。梵筴装书前后用木板夹起来,目的是保护书,实际上这两块木板就是封面和封底。上面的木板上粘有写着佛经作品名称的签条,这种最早出现的封面形式流传下来,形成中国古籍的传统封面形式。所以现代意义上的封面是从梵筴装书开始的。有的藏文佛经的封面十分华丽,木板用绫或绸包裹起来,再贴上印刷的签条,很精美。

经折装书

经折装书,顾名思义,是指一种折叠的佛经装订形式,唐代晚期的时候开始盛行起来。佛教徒们为了念经方便,对卷轴装和旋风装进行了改革,把原来做卷轴装的纸一张一张地粘接成长条形状,写上文字后,按照一定的行数折叠成折子(有的学者认为是先折后写,这样便于控制每页的字数),再模仿梵筴装书的做法,在纸的前后分别粘连两块硬纸板或木板,作为保护图书的封面和封底,再在封面上粘上写有经名的签条,一本经折装书就算制作完成了。因为它是由佛教徒首先制作,写的是经文,又是采用折叠的方式,所以叫经折装书,也叫册页。

经折装书早期是手写的,后来也有雕版印刷的,有单面印字的,也有两面印字的,直到今天,经折装书还在使用,比如像签字簿、碑帖拓本、长幅国画、书法册页以及歌本等。

现在流传下来的经折装写经中有一些清代皇帝的写经经册,装潢精美华丽,不同于普通的纸本写经,也有别于宫外的精写本,其经页、笔墨的用料都是最佳的。清帝都笃信佛教,常常在万寿节、千秋节、宫廷年节和佛、道节日的时候抄写佛经,所抄写的佛经大部分是佛经中的经典,包括《般若经》《心经》《金刚经》等,基本上都是大乘佛教所尊奉的经典。

蝴蝶装书

蝴蝶装书是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而产生的。蝴蝶装书简称蝴蝶装或粘页书,是册页书的一种。蝴蝶装书开创了传统书籍装帧形式中最具特点的宋版书版式的先河。在宋代,除了佛经之外,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蝴蝶装。雕版印刷的页子一张一张印好后,先将每一页向内对折,版心向内,单口在外,使有字的纸面对折起来,页子是单面印刷,然后将每一书页背面的中缝粘在一张裹背纸上,粘齐,再用一张硬厚整纸对折粘于书脊,作为封面和封底,最后把上、下、左三边余幅裁齐,一本蝴蝶装书就算制作完成。封面上贴有带书名的签或印有书名,从外表看,很像现在的平装书,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蝴蝶装。蝴蝶装是宋元版图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一页一版的特点,应该说是一重大进步,但这种版心向内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因为版心全用糨糊粘贴,虫蠹和粘不牢是两个棘手问题,容易造成掉叶,所以逐渐为包背装所取代。

从宋代开始,古书上开始出现牌记。牌记本来是指古代官府用作凭证的小木板或金属板,后来书肆借用其意,在封面内、卷端、卷末、序文后另刻一各种形状的墨图牌子。牌子上常有该书版本缘起的文字说明,古人称为木牌、书牌,后通称为牌记。所以牌记有做标识的作用。牌记造型多样,有钟形、鼎形、爵形、鱼尾形、亚字形、葫芦形、云牌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石龟驮碑形、荷叶莲花形等,还有琴形、象形、童子形的。明清宫廷善本多泥金、白描、墨描龙纹牌记以及西番莲、卷草纹、流云纹牌记等。牌记中的内容有直书一行、双行或五行者不等,至十行者甚少。牌记一般都不大,若如庞然大物占据一页之地者更少见。

包背装书

蝴蝶装由于书页反折,读完一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而且打开时也容易遇着空白页,很不方便。因此,有人把它改成书页背对背地正折起来,粘在包背纸上的是散着的书边。这种装订书籍的方式基本上和蝴蝶装相同,但可以连续不断地翻阅文字了。这就是南宋后期出现的包背装书。包背装书在元代有很大发展,直至明代仍被广泛使用,清代也颇盛行。明清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采用这种装订方式。

起初的包背装是把一页一页的书边粘在包背纸上,这种办法比较费事,也不牢固,于是改用在空白的书边打孔,用纸捻把书订起来,再加上封面,这种包背装订的形式非常接近于现在的平装书,从外边看不见纸捻。由于主要靠纸捻的穿订来订书,这就为线装书的出现开辟了道路。包背装因为版心在外,怕磨书口不宜直立。

包背装书改变了蝴蝶装书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面,读起来也更方便一些,但仍未解决易散脱页的问题。包背装与线装从外形上很好区别,能看到眼和线的便是线装书,看不到眼和线的就是包背装。因为包背装是用一张稍大的纸贴在书背上,从封面包裹到书脊和封底,是看不到眼和线的。

线装书

线装书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的典型形式,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看上去简单,却内涵丰富,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线装书和包背装书的折页方法一样,但不再用一张裹背纸包背,改为前后各加一张书皮,然后打眼穿线、装订成册。线装书之起源于五代,但当时应用较少,明代中期才开始流行,到了清代达到它的鼎盛时期。线装书之所以称为“线”装书,就是因为要打孔穿线。一个平面设计师应该会自制线装书,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设计理念用传统的方式表达。

孙庆增在《藏书记要》中说:“订书眼要细,打得正,而小草订眼亦然。又须少,多则伤书脑,日后再订,即眼多亦破,接脑烦难。天地头要空得上下相称。复册用太史连,前后一样两张。截,要快刀截,方平而光。再用线砂打磨,用力须轻而匀,则书根光而平,否则不妥。订线用清水白绢线,双眼订结。要订得牢,嵌得深,方能不脱而紧。如此订书,乃为善也。”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订书的态度是非常小心的,以人体作品名称言书,这是古人对书的爱护。

读书人常常嗜书如命,有时把书看得比命都贵重,所以对待订书也格外细心。

(本文节选自《中国平面设计史论稿》,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设计界,太需要一本书好好地讲讲那些代表中国式元素符号的历史背景了!

了解更多中国设计史的知识请看

《中国平面设计史论稿》

既然是“中国平面设计史”,就要学习带有中国特色的地道的中国式设计。本书所介绍的从文字中的甲骨文、金文一直到明清版画(明清版画包括书画谱、笺谱、插图版画、叶子版画和木板年画),乃至民国广告画无一不是带有鲜明中国味的典型设计元素。同时,这部书稿又是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的。中国式元素符号是本书的纬线,经线则是每个历史时期的平面设计特点,每一点都紧紧围绕着中国的平面设计为中心。但受到历史条件和历史时期的制约,每个时期的平面设计都展现出非常明显的特点。

作者:刘小羊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852-7

定价:40.00元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一键查看《中国平面设计史论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