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传统企业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问题 如何养老?

如何养老?

2024-07-10 14: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1年 10月14日 如何养老?——中国养老市场的挑战、机遇与实践

“如何养老”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64亿,约占总人口的18.7%,65岁以上人口比例也达到13.5%,接近深度老龄化水平(14%)。同时,近年来低生育水平已成为常态,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也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2021年9月11日-17日,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通过各课程部和校友会在中欧校友、同学及同事中进行了养老需求调研,短短一周时间就收到有效问卷1657份。调研结果显示,近80%的受访者自己或其父母目前有养老需求,超过一半的人每月愿意为每位老人支付1万元及以上的养老费用,养老需求的广泛和迫切可见一斑(文末可获取完整版报告)。

在调研的基础上,中心于9月28日举办了主题为“如何养老——中国养老市场的挑战、机遇与实践”的线下+线上研讨会,由中心主任周东生教授主持,并邀请了泰康之家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徐晓欢女士、太平人寿健康险部总经理刘宝萍女士、安康通控股有限公司CEO朱伟先生、颐家(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涛校友、上海天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卜江勇校友这五位养老行业资深从业者分享他们的思考与实践。他们有哪些独特的行业洞察与创新实践呢?

中国养老市场的挑战与机会

周东生教授指出,要了解中国养老市场,首先要了解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从1990年至今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到,总人口缓慢增长(从11.34亿到14.12亿),但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5岁以下人口从30年前的27%降到现在的17%,减少了10个百分点,老年人相应地增长了10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3.5%,按照这个速度,到2022年就会超过14%,这意味中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我们知道很多发达国家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有的已经是超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0%),那么,中国的老龄化有哪些特殊之处?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的老龄化有三个特点:第一,加速老龄化;第二,未富先老;第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加速老龄化: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课题组2019年所做的研究,在改革开放的头30年(1980年-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只增加了5.1个百分点(7.5%到12.6%),但从现在开始,保守预测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占比约39.5%,增加27个百分点。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高龄老年(80岁以上)人口占比增加速度更快。这是其他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都没有经历过的。美国从进入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花了72年,法国140年,俄罗斯50年,这足够它们做好应对准备。日本是众所周知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也花了24年,而中国将只花22年。

未富先老:美国进入深度老龄化时,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日本超过4万美元。而中国进入深度老龄化时的人均GDP只有1万多美元。

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到2050年中国的预测总人口比现在要少,但老年人预计将达到5.2亿,约占总人口的40%,高龄老年人约占10%,这样的规模前所未有。

那么,这些特点会给中国养老市场带来怎样的挑战?

首先,高龄老人的快速增加,意味着空巢、独居、带病的老人大量增加。这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老年人在家摔倒(目前每年中国老年人在家里摔倒4000万人次),失能失智老人越来越多等,这会带来高昂的医疗费用和护理费用。

同时,由于中国老龄化速度太快,准备严重不足,不仅是人力、财力、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制度、意识上也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口在家养老,7%的老年人口得到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3%的老年人口在机构养老。但不论哪种模式,目前都存在许多问题。中心的调研也发现,大家对目前市场上养老服务供应商的知晓度和满意度都比较低,满分为10分的话,对国内养老机构的评价仅4.66分,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价仅4.44分,且大部分人不知道或没有认可的养老机构或居家养老服务供应商。现存问题有很多,比如:

养老机构入住率偏低,空置率接近一半。而一个养老机构要盈利其入住率一般应达到70%左右。

缺乏成熟的养老企业,服务种类、质量都有待提升,不少企业收入模式单一,盈利能力不足。养老与医疗一样都是民生行业,很难真正市场化,不可能有非常高的利润。但目前不少中小企业单纯依靠政府购买服务,这样更加难以持续发展。

人才严重不足、总体水平偏低。按照国际标准,每三位失能老人需要一名护理员,那么中国现在有4800万失能或者半失能老人,应该有近1000万护理员工,但事实上我国真正能够提供合格服务的护理员只有50万。

技术应用不足且缺乏针对性,虽然行业中有许多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应用探索,但存在“重技术,轻需求”“重产品,轻服务”“重概念,轻产品”等现象。

当然,最大挑战还是支付。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国家基本养老、单位补充养老和个人商业养老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然而,三大支柱发展不平衡。政府主导的第一支柱养老金占比过高,且缺口不断扩大;第二支柱覆盖人群有限,只有几千万人,规模提升困难;第三支柱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且发展缓慢。要解决支付问题,必须发展第三支柱,从海外的经验来看,第三支柱的作用举足轻重,比如美国2019年第三支柱比重已达31.3%。

中国养老金三大支柱

那么,中国养老市场的前景就一片灰暗了吗?当然不是!随着养老需求的日益旺盛,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养老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机会。中心的调研结果显示,36.33%的中欧校友关注养老是因为看中养老市场的前景和投资机会。

从社会和经济因素来看,目前中国的老年人还是以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为主(56%),这些人大部分还比较健康,因此未来5~10年是中国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同时,随着60后进入老年,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财富水平较现在的老年人会有明显提高。目前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老年人占比55%,未来会降到20%。经济水平也明显提升,养老观念和消费方式会发生转变,寿命越来越长,需求会更加多元化。养老将不再是一个单纯消耗社会资源的困境,而是相当比例人口需求的市场机会。

以中心的调研结果为例,中欧校友的父母辈和中欧校友自己的养老理念有很大差异。问卷填写者自己对于父母养老提供了包括情感关怀和经济支持等,而关于子女对自己的养老支持,大部分问卷填写者只希望有较多的情感关怀,基本不需要提供经济支持,说明其有较强的支付能力;近一半的人基本不指望孩子,并希望孩子不要干涉自己的选择。对于养老方式,绝大部分父母辈会选择以居家社区养老为主,选择机构养老的仅占10.70%。而问卷填写者自己对养老机构的接受度有较大提高,30.38%选择机构养老,这一比例是父母的三倍。 

父母和自己的养老方式偏好

资料来源:中心调研

从政策的角度,国家政策对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比如,2013年(“养老产业元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6年开始试点的“长护险”,目前已扩大到49个城市。去年年底中共中央以红头文件的方式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当作国家战略,可以预见未来五年围绕人口老龄化会有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出台。今年9月,银保监会批复同意筹建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由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等17家公司共同发起,成为国家促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的重要载体。

企业的应对策略与实践

在这些挑战和机遇面前,企业该如何应对?周东生教授首先从理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其观点从五位嘉宾分享的实践中也得到印证。

首先,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合适的细分市场,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战略就是取舍,一定要明确目标客户是谁,做谁的生意以及怎么做生意?

比如,针对中欧同学校友,他们的支付能力较强。中心的调研结果显示,仅7.56%的人每月愿意为每位老人支付的养老费用低于5000元,近一半的人每月愿意支付1万~3万元,少部分人愿意支付3万元甚至10万元以上。

选择养老机构时看重的因素

居家养老需要的服务

 选择居家养老服务时的考虑因素   资料来源:中心调研

他们在选择养老机构时,最看重的因素是配套医疗能力、服务内容和质量、硬件设施设备、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态度。这些也是他们认为目前国内养老机构的主要不足之处。价格和软件系统等不是他们考虑的关键因素,对养老机构的规模大小、所有制类型也不太在意。对于需要的居家养老服务,他们选择最多的是护理服务,随后是医疗服务、情感陪伴服务、应急服务、家居适老化改造服务。在选择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商时,他们主要关注服务内容和质量、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态度、获取服务的便利性、品牌口碑、软件和远程支持系统。价格、企业规模大小和所有制类型依然不是关注的重点。

同时,由于市场在转型期,不同地区的养老政策、补贴政策不一样,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区域制定战略。

第二,根据选择的目标市场和定位,企业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为各养老市场的参与者和顾客创造价值。比如,是选择轻资产还是重资产运营(比如同样是保险公司做养老,太平相对于泰康的模式就轻一些);是成为生态赋能者还是亲力亲为(比如天与定位为养老行业的赋能者);如何与政府等其他参与者合作(比如太平在各地建立的养老机构大部分是合作而非自建,安康通依托政府项目形成基础网络并积极拓展与其他养老服务商的合作,其母公司还收购了以色列最大的的养老服务商),引入哪些投资者(比如颐家引入了华润微电子和中国人保两个与自身业务高度协同的战略投资者,天与引入了高瓴资本),等等。

第三,随着劳动人口越来越短缺,企业需要利用科技的力量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特别是以居家社区养老为主的企业,业务相对养老机构更加分散,过程也更难控制,更需要利用科技,这一点在安康通、颐家、天与身上都得到体现。

最后,也是非常关键的,是要解决支付问题,光靠政府买单的单一养老服务收入恐怕很难持续,企业要建立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创新金融支付方式。比如,泰康和太平都基于自身保险业务打造养老闭环,解决“期货”和“现货”的问题。根据中心的调研,问卷填写者的父母养老主要还是靠子女、个人积蓄以及政府养老金,商业保险、以房养老、其他理财产品等占比很低,但他们自己的养老费用来源更加多元化,商业保险占了与政府养老金相当的比重,其他理财产品和以房养老也有了一席之地。这说明围绕养老的金融支付方式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父母和自己的养老费用来源

资料来源:中心调研

养老机构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泰康和太平两家养老机构代表,它们是此次中心调研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两家。

泰康:保险+养老社区+医养结合

泰康是中国最早进入养老领域的企业之一,从2009年开始经历了12年的探索。泰康的目标人群是较为高端的保险客户,作为险企,天然有支付优势。但作为行业先驱,泰康的商业模式选择也经历了摸索的过程。

徐晓欢介绍,2009年时国内对养老行业的概念都还比较模糊,到底该以怎样的模式进入养老行业?泰康在日本、中国台湾、欧美等地都进行了调研,最终选择了美国的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持续照料退休社区)模式。邻近的日本和中国台湾主要是照护型养老市场,这与其社会福利体系,也就是长护险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但中国当时没有相应的支付体系,保险公司进入这一领域并没有优势。而CCRC模式是覆盖健康的老年人到需要照护的老年人,整个周期更长,与保险的长周期属性更为契合。

基于泰康的主要客户群体,也就是中高净值人群,泰康打造了覆盖他们全生命周期的长寿、健康和财务的服务平台,形成了三个闭环。

长寿闭环:年轻时买了泰康的寿险和年金保障,老年时就可以住进泰康养老社区,继续在泰康消费。这对于泰康来说,客户的保费留在公司的时间更长了,价值也就更高,使得泰康有资金在全国大量投资养老生态的建设。健康闭环:泰康从养老一直延伸到医疗大健康生态,解决保险客户的健康、就医需求。财富闭环。用保险的投资收益保障医疗和养老需求。

2012年泰康推出了国内第一款把保险与养老社区结合的产品,不仅让泰康与其他保险公司形成了差异化,也给其养老社区提供了客源保证和支付能力。目前泰康之家已在24个城市布局,成为行业第一。

其养老社区产品体系的打造围绕老年人内在机能的变化以及社会角色的变化,满足五个核心需求,即居住条件、生活方式、心灵慰藉、老年照护和医疗服务。为满足这些需求,泰康建立了一套服务体系,不仅仅是护理人员,还包括养老社区里的社工、管家、餐饮、护理、医生等所有服务者。徐晓欢认为,只有认识到处于一个专业体系中并认可这一专业体系时,才能吸引越来越多专业人才。泰康养老社区的员工大部分是年轻人,其中申园五六百名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36岁。

此外,泰康每一个项目都有一家二级康复医院,提供医养结合的服务,这大大提高了成本,但这满足了老年人最关心的医疗需求。

太平:“乐享养老”平台

太平人寿于2013年开始进入养老行业,作为一家央企,其在资金的使用、开发建设养老社区等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在刘宝萍看来:“我们脚步走得慢,但这也留给我们更多的时间思考。” 

首先,公司80%的保费来自20%的高端客户,高端养老社区可以服务于他们,但另外80%中低端客户的服务体系该怎么办?作为一家国有保险公司,服务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其次,作为一家全国性的公司,每一款保险都是全国销售,但养老社区不可能全国都建,有的地方保险销售很好,但不具有投资养老机构的价值,公司要有多大的养老服务能力才能匹配保险体量?最后是“期货”和“现货”的问题,保险的付费主体年轻时购买保险,可能到80岁才会住,中间有数十年间隔,其间养老机构的空置率如何解决?保险公司需要平衡投资端和负债端,负债端需要更多养老场景促进保险销售,但投资端要看投资收益率,而养老机构从收益率来看只能是作为战略性投资。

考虑到这些因素,太平采取了“轻重并举”的策略,选择了一条“自有+第三方合作”的平台化道路,围绕客户的不同需求,打造了三个业务板块,即养老社区平台“乐享家”、旅居度假平台“乐享游”、居家护理平台“乐享居”。其中有太平的重资产布局,比如上海周浦的“梧桐人家”高端养老社区,采取的也是CCRC模式,借鉴国外成熟的养老运营体系和中国老人的喜好和习惯,将整体服务分为生活、餐饮、娱乐和医养健康四个板块。同时,泰康在全国与第三方合作建设社区,目前其11个养老社区中3家自建,8家合作,旅居项目也主要是合作。此外,太平还在上海进行居家上门护理试点,以满足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刘宝萍认为,养老社区的建设并不是难点,难的是如何持续运营,特别是对于险企,需要打造一个动态平衡的服务供给能力,同时避免履约风险和项目亏损风险,而太平的“自建+第三方合作”的模式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居家社区养老

按照中国“9073”的养老格局,绝大多数人还是会在居家社区养老,安康通、颐家、天与这三家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为主业的企业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解决方案。它们相对于重资产、背靠险资的泰康、太平,更为轻资产,也有更多的商业模式创新,同时还需要重点考虑支付问题。

安康通:链式科技养老

安康通是上市公司南京新百的全资子公司,1998年就开始进入养老市场,可以说是“行业老兵”,目前已服务了23个省市的近2000万名老人,运营了200多个政府重点项目,建设超过100个智慧养老呼叫调度中心,600个社区服务中心。

经过23年的发展,安康通形成了链式科技养老布局,即在已进驻的一个城市区内,建设一个养老康养的综合体,周边以老人的实际需求建立老人的社区服务中心,然后通过线上线下、医养结合、人工加科技和广泛合作,在居家、社区和专业机构的不同场景中服务周边数万名老人。

在支付方面,朱伟介绍,目前中国养老市场主要是政府在买单,每年政府累计投入超过2000亿人民币,包括建设养老基层网络和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其次是家庭负担,最后是高端的人群由商业保险承担。

安康通目前做的主要是政府业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困难人群的家庭适老化改造和上门服务;第二,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建设;第三,建立居家社区的服务网络。在朱伟看来,政府项目可能未来市场不太看好,但就目前而言,是让许多企业活下来的基础,这样才具备未来做社会化业务和创新业务的可能性。安康通的主要产品线包括智慧养老系统、养老呼叫中心、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长护险服务、适老化改造、人才培训等,都是围绕政府业务,安康通都能够从政府得到部分资金。而正是这些业务奠定了安康通的产业链基础网络,就像菜鸟和京东的物流基础设施。

安康通未来可以基于前期政府业务基础,打造三个核心竞争力。

第一,从单一的居家上门照护这样的简单服务往专业护理服务上发展,只有专业护理消费者才有支付意愿,可以与其他专业机构合作,根据不同的需求形成居家、社区和机构的多场景的服务链。

第二,以最初用来提供“紧急救援”的7*24小时呼叫中心为入口,建立养老指挥调度平台,这些呼叫中心一边连接着老人需求,另一边可以连接广大的第三方服务商。比如安康通与北京朝阳区的养老协会就已做了一些成功案例,未来可能在全国推广。

第三,以“智老化”为核心,建立“家庭养老床位”服务体系。安康通已建立了数字化信息平台,拥有大量智能化设备,还有许多适老化改造经验,可以用来建立“家庭养老床位”服务体系,这是“十四五”期间政策重点支持的方向之一,而这种专业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其他企业,比如物业公司等。

随着整个社会支付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些原本服务于政府的业务未来有大量社会化、市场化的潜力。朱伟认为,中国未来的养老市场未来五年一定是一个资本聚集的时代,而养老企业本身要具备人员专业化、服务场景化和运营数字化能力。一些传统的养老企业,没有资本、技术和专业人才,生存会越来越困难。

颐家:数字化、标准制定和多元支付

颐家医养创立于2013年,创始人是王振涛校友。经过九年的发展,颐家已成为国内领先的智慧康养的综合的服务品牌。公司经历了两轮融资,2017年引入了华润健康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2019年引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目前已在上海、广州、成都、天津等9个城市布局了80多家机构,未来的两年会陆续布局30个城市,服务客户人数已经超过了2万人,一年提供上门护理超过450万人次。

除了规模领先,颐家的独特之处,首先是数字化能力。例如,2018年,公司自研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的居家服务过程监管平台。王振涛介绍,由于上门服务场景下,服务人员去了没有、做得怎么样、过程是否符合规范等,都是不可追溯的,如果发生一些恶性事故,就无法举证。当时公司年服务量已突破200万人次,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就与股东之一华润微电子一起,用了两年的时间研发出来基于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的过程监管平台,有13项发明专利,在保证老年人隐私的前提下,使服务过程可监督可追溯。再比如颐家独创的智能康养服务体系iCare,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系统,串起“测评—出方案—拆解工单—赋能团队—监督执行—反馈调整”这样一个服务闭环。借助数字化智能工具,能够大大降低康复师的培训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解决专业康复人员稀缺的问题,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提供千人千面的服务。

第二,标准制定能力。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颐家发现,整个行业缺乏标准,颐家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公司是国内唯一通过JCI国际标准认证的护理站,并于今年9月通过JCI复评,也是上海市唯一一家“五星长护险服务机构”,这代表了行业最高服务质控标准,还先后参与了认知障碍社区居家照护标准、长护险居家服务管理规范等行业标准的制定。同时,颐家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标准的落地,比如通过智能康养服务投递平台和智能服务过程监管平台来规范服务流程,让老年人得到安全、有质量、有尊重、有尊严的服务,为政府解决了监管痛点,也成为企业内部质量提升的抓手。

第三,多元化支付,公司近一年自费收入月复合增长率达到15%。iCare完全是用户自费的,月复购率和客户净推荐值都达到80%以上。此外,颐家还与股东之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发了护理险产品,形成了从护理服务到保险支付的闭环,拓宽了护理服务的支付方式和获客渠道。

数字化技术、标准制定以及多元化支付,让颐家拥有成熟的异地扩张复制能力,新开的护理站一般在三个月左右就能够实现盈亏平衡,新进入的城市一年就可以盈亏平衡,从而业务规模实现快速发展。

天与:养老科技赋能服务平台

创立于2019年的天与可以说是非常年轻的企业,今年6月进行了高瓴资本领投的A轮融资,创始人卜江勇校友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他结合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分享了对养老行业的思考。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时代的企业,创业者更应该考虑如何顺应这个时代的趋势,而共同富裕是当前最重要的一个时代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做到“长期主义”,不是不追求当期的发展目标,而是要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共同富裕的实现的路径不可能仅仅靠分配,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财富,不断提高企业和行业的效率。对于中国养老行业,这头“灰犀牛”现在正狂奔而来,行业需求极为庞大,支付会逐渐到位。但目前行业极度分散,准备严重不足。

考虑到时代背景和行业背景,天与从一开始就希望成为中国养老行业数字化基建平台,让各种服务水平的企业和生态成员都能够在天与平台上获得即插即用的能力,并且这个平台能够不断迭代,从而平台上的企业获得的能力也不断提升,进而让中国养老行业的发展整体提速。天与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躬身入局。用自己的业务来打磨系统,这也意味着在现在和将来天与都会有相当规模的自营业务。用系统服务运营,实现信息化,用系统来指导运营,实现数字化,再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即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第二,拿来主义。一个行业快速的发展背后往往是两种推动力,一是其他行业能力的溢出,二是科技的进步。比如农业,从分散的、区域化的家庭作业慢慢向集约化转型,本质上是农业的工业化,是工业能力向农业的溢出。再比如中国的软件行业,SaaS颠覆了传统的软件行业,原因是提供了即插即用的能力,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资本支出。养老行业也需要思考能够向其他行业学习什么。

第三,慧眼识珠+共同打磨。中国的医疗行业已经出现非常多优秀的企业,它们的产品在医疗场景中已打磨得非常好,这些企业可能不太了解养老行业,天与会把这些优秀的企业引进到养老场景中,共同打造产品。天与已经和一些科技公司合作,并且有一些成功的落地。

随着寿命的延长,养老不仅是最后失能失智那一段,而是需要围绕整个老龄化的过程提供各种解决方案。目前行业极度分散,不可能每个企业都有强大的研发能力、整合能力和各种牌照。这就需要一个平台作为基础设施。天与的平台引进了足够多的解决方案,每一个都是中国乃至全球最优秀的供应商,这解决方案都能够SaaS化,为行业客户即插即用,且不需要露出天与的品牌,这样就把平台所有能力共享给行业,提升整个行业水平。

从五位嘉宾分享的观点和实践中可以看到,明确战略定位、商业模式创新、科技的应用和解决支付问题是领先的养老企业都在探索和思考的,且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实践。特别是对于科技的应用和支付问题,在与观众的互动中,他们还有一些其他观点。关于科技应用,嘉宾们认为,虽然前景很广,但支付可能需要一个过程,要考虑当前的定价是不是能够进入政府采购或者企业采购中,一般对于个人而言采购成本太高。还需要考虑核心壁垒有多高,比如华为、小米进入你的领域,你是否还能生存?关于支付问题,目前长护险支付会越来越低,服务模式单一、依靠政府支付的机构会越来越困难,需要多元化盈利模式。比如一个社区站点,必须跟居家服务相结合,而支付社会化的过程需要根据所在区域老人的支付能力和企业能力,但趋势不会变。从全球来看,推行长护险的日本已越来越难以持续,需要我们引以为鉴,未来一定要与商业保险的发展相结合。

当然,这些企业也都面临着发展的新挑战。中国养老行业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未来几年资本可能会大量进入,这将大大改变行业格局,现有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将发生转变。养老行业“国进民退”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作为民生行业,国有企业需要承担一定的职能,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但政府的职责是保基本,随着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中国的养老行业会是多层次的,各种形态的企业都会有相应的发挥空间。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就是大家普遍提到的养老行业人才短缺问题,例如,泰康作为行业先驱,从早期的找不到“设计师”,到现在找不到好的运营和服务人才,养老机构的服务体系远比酒店等复杂,需要复合型人才。其他企业找人才可以从泰康挖,但泰康不知道找谁挖。太平也提出了人才不足问题,按照CCRC的床位和人员配比,一个三千张床位的养老社区就需要一千名服务人员,存在大量的人才缺口。安康通旗下有超过一万名员工,如何才能把“人数”变成“人才”,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中心的调研中,受访者中已有11%正在从事养老相关工作。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才投身到养老这一兼有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的行业发展之中。 

点击下载《中欧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