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里话非遗: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传统中医药文化简介怎么写好 老字号里话非遗: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老字号里话非遗: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2024-06-06 01: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处方独特  同仁堂坚持以传统配本制药来确保药品质量。《同仁堂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由乐家经营者严格保密,并不断收集、整理、优化,制药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由不同生产车间的不同工人分别操作。目前,同仁堂生产的产品都已纳入国家标准体系。

2.选料上乘  同仁堂药店创建人乐凤鸣于1706年在《同仁堂药目叙》中提出的“遵肘后,辨产地”至今是同仁堂的制药古训,也是中医药行挑选地道药材的标准。按药材的采收时间、种植产地进行采摘和选购,是同仁堂遵循和保持“选料上乘”这一优良传统的独特之处。

图9:同仁堂专家于葆墀在挑拣药材栀子

同仁堂选药,遵循“不怕价高,只要货好”的原则。购买药材时,要货量大,给价高,只选取质量最佳的。如买大黄要最瓷实的,不要发泡的;买天花粉要条粗有粉的,不要条细筋多的。优质的原料为药品的疗效提供了根本保障。

3.工艺精湛  同仁堂继承了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在中药丸剂、散剂、药酒和膏药等传统剂型的生产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其主要特点是“净料投料”和“依法炮制”。 

图10:同仁堂制药厂制剂车间包玻璃纸、包金生产现场

中药材要达到“净料”要求,需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如去芯、去皮、去毛、去芦、去核、去梗等,需采用洗、筛、簸、挑等10余种方法,有20多个生产工序,含水制、水火制、制曲等52种加工方法。

同仁堂在不同质地中药材粉碎的细度、研配的均匀度、合坨的温度和时间、手工制丸技术、裹金技术、吊蜡皮技术等方面均独具特色。

4.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进步,如虎骨、犀角等很多传统中药材因涉及濒危野生动植物而被禁止使用,导致很多成方的丸散膏丹原材料缺乏,无法完成药物配伍。面对此种情况,同仁堂积极开展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替代研究工作,采取人工规模化种植养殖方式,来满足药品生产需求。

图11:“大蜜丸自动化包装技术”发明专利证书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中药服用的便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仁堂适应时代需求,积极进行剂型改进研究,多次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技术进步奖。目前已实现的有安宫牛黄丸的片剂化、乌鸡白凤丸的自动流水线生产、大蜜丸的自动包装等。

三、保护传承

同仁堂传承三百余载,至今声名显赫。历经风雨,其品牌和背后所蕴含的独特中医药文化成功实现了完整传承和接续。早在清咸丰及同治年间,同仁堂就多次借助政府力量来保护同仁堂字号,对假冒同仁堂招牌的案件予以惩治。同时,在家族内部执行“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家规。

图12 清同治八年钦命巡视中城察院应同仁堂请求出具的打假告示

建国后,同仁堂十分重视品牌保护,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发挥同仁堂文化力的作用,使其医药文化深入人心。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同仁堂坚持“市场未动,商标先行”的策略,牢固树立商标保护意识,通过经济、文化双轮驱动,积极宣传推广中医药文化,提升品牌影响力。

图13 同仁堂日本商标注册证书

2006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同仁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时代契机,同仁堂的医药文化不仅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其品牌影响力也日益彰显。

图14: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卢广荣(左四)向徒弟们传授人参鉴别知识

2007年,卢广荣、田瑞华、金霭英、关庆维四人被评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在药学典籍研究、传统中药材鉴别和炮制技艺、传统中药饮片和成药改革研究、中医临床诊疗,以及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为同仁堂品牌和文化的传承,乃至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推广贡献了力量。

多年来,同仁堂通过多种渠道和措施,为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做着不懈努力。目前已建立并形成了国家、市、区、集团4级非遗传承人梯队,“北京同仁堂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暨中药材炮制技艺传承基地”亦在建设中。

(文字:王铮;图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