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0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传播学符号的基本结构 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01

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01

2023-05-08 01: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摘要

本章主要理清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是什么?库利认为传播是社会关系赖以生存的机制,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皮尔士认为所有的观念/意义都是通过像(icon)来传播,强调传播的过程是以符合为载体。二者代表了社会学和符号学的观念,且二者最终融合,认为传播是一种社会互动的实质。但该定义无法解释传播的实质是意义引起还是符合因引起?信息科学提出信息的概念,认为信息是物质和精神的同一载体,二者都无法单独引起社会互动。一切表述事物内部/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可分类为物质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泛化问题?

1.(学科层面)意味着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传播学本是一门交叉学科,现在逆向的对周边各学科都有影响,甚至被社会学、哲学等基础学科所借鉴(为人文社科甚至自然科学的理论与知识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应用层面)意味着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在社会和市场层面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的应用。对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3.(思辨)传播学泛化,也对传播学的学科独立性构成挑战。这意味着在现代社会科学体系中,传播学应该更加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即社会信息系统极其规律和应该策略) 4.(对策)要借助传播学学科本质与特点,在研究方向和学科建设上下工夫。即作为应用科学,研究主题不仅要关注基础,也要紧跟时代发展,增加学科的整体“势能”。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传播是什么? 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

库利(美国社会学家 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 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 “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皮尔士(美国学者 符号学的创始人)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 “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icon)。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 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思辨:上述定义中,这种社会互动是意义引起的还是符号引起的?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两者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不仅仅是提出了信息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扩大了传播学的视野。传播并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作为一种客观的机制在维持物质的运动和系统的运行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传播与信息 什么是信息?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联系与区别?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由此可见,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的定义? 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结合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

传播的基本特点?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即,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同时,进行传播活动的传受双方所表述的内容等,都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与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即,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进行,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是“行为”时,传播的主体是人.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 传播是“过程”时,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行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 传播是“系统”时,我们是在更为宏观、综合的层面考虑传播问题,在前两种的基础上,还要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定义):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传播学通常将社会传播分为五种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五种传播类型即就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

1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执行个人信息进行处理功能的有机整体。

2人际传播——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3,群体传播则是更大的系统,这里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价值等,群体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4,组织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组织的特点就是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实现的,如现代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企业要完成生产目标,必须进行管理,管理正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对内协调企业内部的分工与合作,对外则从事与市场和社会的沟通,不断收集信息和得到反馈。

5,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特点体现在: (1)(主体活动)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2)(对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3)(手段)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4)(内容)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 (5)(机制)也有反馈机制(如读者来信或视听众热线电话等),但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基于以上特点,大众传播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大众传播既是社会互动系统——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又是社会管理系统和社会控制系统——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综上,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前提。因为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所以,它必须对内、对外都要形成有效传播渠道。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社会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人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制约,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人能够主动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

双重偶然性 1.双重偶然性提出人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 鲁曼; 2.双重偶然性是针仅对社会信息系统而言的(对立面是自然界的条件反射式传播),因为传播双方都是以人为主体的; 3.由于传播主体和受众(双方)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受传行为很大程度上受精神和心理活动的影响,所以不管是传播一方还是受众都有很大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有可能导致传播的失败,也可能导致传播超预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传播隔阂:包括人—人、人-群体、成员-组织,群体-群体、组织-组织、世代-世代、文化-文化间隔阂。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产生原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确定性,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危害: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前苏联) 解决:然而,他们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社会信息系统和其他社会系统一样永远处于平衡与不平衡、矛盾的存在与克服的辩证运动的过程中。关键在于人如何科学认识、把握并解决这些矛盾,把社会发展推向高阶段。

传播学任务: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任务是: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传播学性质:作为社会科学,传播学研究的焦点始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在这个方面,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微观到宏观,传播学研究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问:我国的信息产业(传媒产业)生产力水平如何?生产资料又是谁占有的? 答:①首先要明确,当下,我国的传媒产业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而发展的。②从生产力的三要素来看,任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都是生产者,也就是人。那么考察其生产力水平,就回归到了考察传媒从业者整体素质和水平的维度上了。③目前,我国传媒从业者整体素质水平较高,业务能力扎实,具有良好的新闻意识和时代感。但是我们也看到,从业者整体思想较为局限,深度(事件挖掘)和广度(全球视野)能力有所欠缺。所以,目前我国信息产业生产力水平处于中上位置,趋势健康,发展潜力巨大。 ⑤很明显,我国传媒产业的生产资料是属于人民所有的

如果文章对你有价值,让你得到了一点小小的提升,请你关注作者,或者搜索微信公众号【新传小组长】,号内时常分享新闻传播的学习笔记以及新闻评论等内容。让他继续为你奋斗。如果你有疑问或建议,请留言告诉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