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斐宜:论大学生休闲教育的意义、内容与策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休闲制约理论有哪些特点 吕斐宜:论大学生休闲教育的意义、内容与策略

吕斐宜:论大学生休闲教育的意义、内容与策略

2024-07-12 18: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  要:大学生既是掌握最先进文化知识的群体,也是拥有较多休闲时间的群体,他们的休闲观念和休闲方式对全社会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休闲教育,将休闲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堂教育、社团组织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提高大学生的休闲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休闲教育;课堂教育;校园文化

  

    随着《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和《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两项政策法规的出台,我国公民每年将有115天的法定节日和假日,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还可以享有不少于五天的带薪休假。尽管目前这些政策的落实还不尽如人意,但从理论上说,每位公民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可供个人支配。与世界各国的休闲状况比较,我国公民的休闲时间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但休闲质量水平差距较大,有相当一部分公民还不能够将休闲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相联系[1]。因此,对公民进行休闲教育势在必行,特别是对于掌握人类先进思想、文化和技术的大学生群体更有特殊意义。

  

一、大学生休闲教育基本状况

  

    “休闲”一词涉及的学科很广泛,比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包含多重意义。但一般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解读这一术语。从时间的层面解读,休闲是指完全可以被个人自由支配的、工作谋生以外的时间; 从行为的层面解读,休闲是一种无关功利价值,以提高个体生命质量为目的的行为; 从心理的层面解读,休闲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愉悦、悠然自得的心理状态。从三个层面对大学生的休闲现状进行如下剖析。

  

    1. 大学生休闲时间多。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休闲活动的时间基础,没有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不可能有休闲活动。同样,只有当大学生拥有充足自由支配的时间,才能保证大学生休闲活动的正常进行。休闲时间不仅来源于国家规定的节假日,更多地来源于八小时工作、学习之外的时间。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较,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拥有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更加充裕的休闲时间。大学生一年大约有170天左右的时间处于休闲状态,即使在正常学习日,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是相当多。早在2007年,易欣华等人对武汉三所重点院校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平均一天 有5小时左右 的可以自 由支配的时间[2]。

  

    如何利用好这么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是大学生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但是,目前大学生的休闲现状不容乐观,面对大量的休闲时间,许多大学生陷入茫然之中,其中一部分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后,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结交朋友、上网泡吧等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上,没有将学习做为自己大学生生活的主旋律,把学习变为副业,把学习时间变成休闲时间。与此相反,还有部分大学生面对繁多的课程,感到压力很大,因而继续采取中学时代的生活模式,认为大学生活的全部就是学习,忽略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剥夺自己的休闲时间,把专业学习之外的休闲时间也都变成了自己的学习时间。

  

    2. 大学生休闲技能水平低。调查表明,大学生主要的休闲活动依次是: 网络游戏或上网聊天,占26. 7% ; 闲聊,占18. 1% ; 逛街,占13. 5% ; 听音乐,占12. 6% ; 阅读,11. 4% ; 运动,占5. 4% ; 睡觉,占4. 2% ; 其余7. 1% 包括旅游、考证、做志愿者等[3]。由此可见,大学生普遍感到他们所从事的休闲活动比较单调,缺少技能和方式,对从事的休闲活动无意义感和成就感。

    3. 大学生休闲幸福感低。休闲是增进人类幸福感的主要力量,是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保证。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理应在休闲当中获得幸福的体验,让生活充满意义,然而,感到休闲无聊、无趣和无奈的学生比比皆是。调查显示,约有17. 9% 的大学生认为休闲是“消磨时间、休息养神”,把休闲看作是消遣娱乐的占27. 5% ,分别有21. 1% 和17. 6% 的人把休闲当作是增加知识和拓展交际的方式,而把休闲功用上升到“精神提升、实现自我”的只占15. 7%[4]。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理解休闲的深层意义,他们的休闲活动处于较低层次。这种没有精神内容的休闲活动,导致他们很难从休闲中得到幸福感和价值感。

  

二、大学生休闲教育的意义

  

    针对大学生在拥有大量休闲时间的同时却缺乏休闲技能和休闲幸福感的现状,对大学生进行休闲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休闲教育有益于大学生的成长,对全社会有示范和影响效力,也有助于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1. 大学生休闲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是宝贵的社会人才资源,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承载着民族的希望,担负着社会的责任,时代和现实都要求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含义就是要使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体力和智力、学识才能和身心健康、社会化和个性化、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协调发展,这种全方位的教育仅仅依赖课堂教育和专业教育,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不可能实现。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掌握最先进思想和技术的社会建设者,使他们有能力谋求一份职业,从而为生存工作和为社会工作。这是一种传统的“工作教育”观念。然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各领域的工作效率得到广泛提高,员工工作时间普遍缩短,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也就是说,未来社会人的时间构成比例将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人,他们的生活时间将超过工作时间,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不仅仅要为人们“乐于工作”提供服务,还要为人们“乐于生活”提高帮助。由于社会分工仍然存在,学生的特长爱好很难与自己所选专业及将来职业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使学生充分自主地利用闲暇时间,积极休息、培养兴趣、发展爱好,将工作与休闲融为一体,实现生命的价值。

  

    2. 大学生健康休闲方式对社会具有示范效应。休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生活,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休闲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关。正确的“三观”能够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休闲理念,自觉远离消极低俗的休闲方式,积极参加健康的休闲活动。同时,健康的休闲活动也有助于正确“三观”的内化,是“三观”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人们的很多不良习惯和不良表现都是在休闲过程中不知不觉养成的。可以说闲暇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休闲时间不能得到有意义的利用,危害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会危害家庭和睦及社会和谐。正是因为一些人缺乏休闲能力,把休闲时间都花费在吃喝玩耍、赌博酗酒、吸毒斗殴等不良行为上,无法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引发家庭纠纷,甚至置道德规范和国家法律于脑后,危害了社会安全和社会秩序。

    社会心理学的模仿理论认为,可以引导人们模仿具有较好休闲能力的人。然而,模仿需要榜样,榜样的选择至关重要,大学生完全可以担当起这样的角色。首先,大学生有思想有头脑,愿意接受和尝试新事物,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并且拥有休闲的时间。只要各高校发挥其教育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休闲理念教育和休闲能力培养,他们就能够成为社会最健康的休闲群体。其次,大学生热情而有活力,他们愿意传播他们所认可的观念和掌握的技能,在闲暇时间里他们可以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宣传和示范健康休闲方式,用他们的言行和人格力量引领休闲新风尚,将健康的休闲思想和方法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3. 大学生健康休闲方式影响公务员队伍素质。近年来对于公务员沉溺于庸俗生活方式的质疑不绝于耳,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遏制这种不良风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最有效的杜绝方式应该是从源头抓起。自从我国推行公务员招考制度以来,公务员招考对象基本都是大学生,每年有大量的大学生参加公****,其中一部分被招聘到党政机关工作,成为国家公务员。经过培养锻炼,他们将会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大学生已成为公务员队伍的后备军。由于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大学生能够在求学阶段得到良好的休闲教育,养成健康的休闲情趣,可以为他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抵制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筑就一道很好的心理防线,防患于未然。因此,大学生休闲情趣培养关系到我国公务员队伍素质,关系到政府的形象乃至公信力和领导力。

  

三、大学生休闲教育的内容

  

    休闲教育的成效关键在于休闲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应该使每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条件,培养和发展一些休闲技能,达到不必借助外力也能享受美好人生的境界,真正做自己人生的主人,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大学生休闲情趣、休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自身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大业。高校可以从观念教育、时间管理、技能指导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进行休闲教育。

  

    1. 培养大学生健康休闲观念。休闲教育首先应是休闲观念的教育,正确的休闲观能够指导人们选择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学校的休闲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摒弃追求个人享受、满足于感官需要、注重索取轻视奉献甚至损人利己、为了自己所谓的“快乐”和“幸福”不惜违反社会规则的错误休闲观。同时,使大学生认识到,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休闲活动,能使身心得到完全放松,充分享受休闲带来的美好时光,往往也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中,更容易有创造性灵感的迸发,更容易有智慧火光的闪现。休闲既能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又能彰显个性,获得自我成就感。

  

    2. 引领大学生合理运用休闲时间。马克思说:“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5]个人及社会是影响合理运用休闲时间的两大因素。从休闲的个性化角度讲,大学生要学会做休闲的主人,应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休闲时间规划,充分利用各种休闲时间,展现自己独特的休闲品质和个性。从休闲的社会性角度讲,提高大学生的休闲水平,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积极引导、挖掘和运用休闲资源,使大学生的休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最大化地发挥大学生休闲时间的效用。

  

    3. 提升大学生休闲技能水平。尽管我国在大力开展小学、中学的教育改革,但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小学教育依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使得大学生的休闲能力处于较低水平,高校有责任帮助大学生补上这一课。提升大学生休闲技能水平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帮助那些缺乏休闲技能的学生,掌握一些适合自身特点的休闲技能,为大学生提高休闲生活质量创造必要条件,比如,可以教热爱音乐却不懂乐理的学生学会一些音乐知识或乐器,使喜欢运动的学生学会一种体育项目,使喜欢花草的学生学会一点园艺知识等,这样的教育和培训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休闲乐趣和自信心。二是高校应该通过休闲教育引导那些沾染上休闲恶习的大学生走出休闲误区,比如上网成瘾、打架斗殴等,使他们文明休闲和健康休闲,在休闲中培养提升思想境界和生活质量,展现全新的自我形象。同时,还应该立足本土,大力发展传统休闲活动,棋、琴、书、画、舞蹈、赏花吟诗等这些中国传统的休闲活动在当代大学生的休闲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这种现象应该得到改观。

  

四、大学生休闲教育的途径

  

    1. 将休闲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也一直在进行着教学和管理的改革。然而,休闲教育在我国高校才刚刚起步,处于萌芽状态。早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开始关注休闲教育问题,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当是包括工作教育和休闲教育在内的两者不可偏废的、塑造人的品行的一种方式[6]。目前我国大学的教学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就业为目标设计的,上大学就是为将来得到一份好的工作做铺垫,这显然是一种片面教育观。

  

    尽管我国在休闲教育的实施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时值今日没有改变,所以,休闲教育与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并不冲突[7]。而实际上,目前学校现有的许多教育渠道都可以加入休闲教育的内容,只要我们有意识有计划地科学组织安排,休闲教育在我国高校完全可以开展起来。比如课堂教学,在以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基础上,加入休闲教育的内容,就可以有效地、系统地进行休闲教育。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堂引入休闲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休闲意识和技能,也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更加贴近时代脉搏。近年来,一些学校在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增加“休闲价值观的教育”,得到学生认可。

  

    通过开办与休闲相关的专业是促进全民休闲教育的另一途径。国外大学休闲专业设置很普遍,而我国目前开设“休闲”专业的大学少之又少,这种状况不利于休闲教育,也不利于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战略思想的实施。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办相关休闲专业,不仅可以完善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还可以通过办学带动学校休闲教育的实施。

  

    2. 利用学生社团发展学生休闲能力。学生社团历来是大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大学生可以在各种社团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展现青春活力。改革开放的中国,为高校学生社团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学生社团紧扣时代脉搏,涌现出许多具有休闲气息的社团组织,比如筝笛协会、记忆协会、手语协会、创新协会等。对于这样一批有助于学生休闲技能学习的社团,可以明确将休闲理念纳入到社团的宗旨中,使学生从更高的层次看待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由于发达国家对休闲的研究和实践早于我国,有着较为成熟和科学的休闲体系,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休闲活动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音乐、体育、娱乐等水平上,而且将休闲活动与现代社会生活理念相结合,诸如鼓励和组织人们在休闲时间进行环境保护、慈善救助、反恐宣传等活动,使休闲与社会责任更加紧密地结合,增强了人们的使命感和意义感。很多高校已经将这些新理念引入到大学生社团活动中。比如在湖北省高校遍地开花的“吴天祥小组”,这种旨在向社会献爱心的社团,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体会到助人的快乐,还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

  

    3. 营造有利于休闲教育的校园环境。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校园,校园环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休闲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凝结了学校管理风格、教学风格、学习风格、交往风格等多个方面的特色。沐浴在不同校园文化中的大学生,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其价值理念、个性品质、精神风貌等会发生悄然变化,这些都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休闲精神、理念和技能的前提,同时,大学生健康的休闲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8]。

  

    休闲是一种活动,需要相应的场所和设施,校园建设要在满足教学及科研工作需要的同时,配置符合大学生休闲心理的设备和设施,使大学生休闲有去处,为大学生休闲活动提供环境支持。现在,每所学校都有大学生活动中心,这是大学生集体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要切实完善中心设施,使大学生在这里可以安全、舒适地进行休闲活动。还应不断扩展大学生的休闲场所,比如,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户外拓展活动基地,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总之,学校在进行校园规划时,应该将休闲教育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宜君,冯耕耘,曹诗图. 宜昌市休闲生活现状调查及启示[J]. 三峡大学学报,2013(4).

[2] 易欣华﹒中美高校休闲教育之比较研究[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7(1).

[3] 杨晗﹒大学生休闲行为调查[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

[4] 刘文君﹒大学生休闲状况调查与教育策略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刘方喜﹒论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的重大美学意义[J]. 江西社会科学,2005(3).

[6] 李冉﹒我国大学生人格培育体系的休闲学路径考察[D]. 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 吴文新. 论中国文化休闲业的文化担当[J]. 兰州学刊,2014(5).

[8] 李继坤﹒从大学生休闲特点看校园建设规划[J]. 当代教育论坛,2012(9).

  

(原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作者系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研究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