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秉绶隶书对后世书坛的影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伊秉绶隶书作品高清 论伊秉绶隶书对后世书坛的影响

论伊秉绶隶书对后世书坛的影响

2024-07-16 10: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伊秉绶(1754-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晚年又号默庵,福建宁化县人。其幼承家学,后随乡贤名儒攻修宋理学。平生爱好广泛,诗文、金石、书画无所不精,尤以隶书名重于世,与邓石如同为“启碑法之开山鼻祖”,后人并称“南伊北邓”。

伊秉绶隶书特征,概言有三:首先,在用笔上,笔画平直,中锋圆浑,力在中行,舍弃了汉隶中常见的波磔,即便偶见,也是意到为止。其笔画减省到只剩直线、弧线、点三种,貌似简单线条,删除了浮华繁琐的动作,却具备了朴实敦厚、古拙率直的特点。为了避免单一运笔所导致的呆滞,伊隶采取了线条长短不同、曲直穿插、参差错落、枯润相间的方法来活泼字法。其次,在结构上,他将汉隶原本扁平的型状改造,注重字内架构与字外空间的精心策划,笔画主次、长短、揖让的处理,增加了字内空间的趣味性。伊隶在结体上大胆挪动,在布白上巧妙借让,故能达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奇险效果。其隶书平正而不刻板,厚重而不失灵巧,变化而又富有情致的处理方法,与现代艺术构成原理有暗合之妙。伊隶字字撑满、四边充实,所题匾额、对联更是纵横开阔、大气磅礴,古贤称其隶书:“愈大愈壮、能拓汉隶之大”,毫不逊色于摩崖石刻。再者,在气息上,伊书深受颜真卿影响,颜书的圆浑厚实,在本质上是以隶书方法写楷书,按米芾的说法,颜书有“篆籀气”,伊氏深知这一点,且颜书的正大气象,适合写榜书,这对拓展伊氏的气局有很大好处。而伊氏的独创处便是将颜楷与其隶书相融,即将颜字“篆籀气”与其汉魏风骨相互摩合,浑化无间、自然天成。加之伊隶早期于《郙阁》、《衡方》、《张迁》诸碑用功很深,墨沉笔实,博大宏伟,具有凛然的“庙堂之气”,有颜楷的加入,更富有艺术内涵。人们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来形容伊隶是非常妥当的,在清代潜心汉碑,崇尚质朴的众多习隶书家中,他可能是走的最远、最纯粹的一位。他那雄视天下,独一无二的新境,甚至让人感到诧异,其字在面貌上一反常态,品味之后又觉得合乎艺术辨证规律,这就是伊隶的魅力所在。

伊秉绶隶书的平正与奇肆相辅,灵动与朴实相融,整齐与参差相嵌,光洁与迟涩相合,构成了充实宽博、气势宏大的阳刚之美。其书风博得了何绍基、杨守敬、康有为、沙孟海等书坛巨匠的高度赞誉。自乾嘉以来至今的二百多年里,许许多多的书家拜倒在伊隶底下,以伊隶为终身追摹取法的对象,孜孜以求,希翼以此为突破口,开拓出自己的书风。经过众多书家的多方努力,涌现出了一大批学伊隶而有所成就的大家。一路下来,学伊隶者因其侧重点不同,而书风竟相变化,形成了中国书坛一道特殊的风景。他们学伊隶,入而能化、学而能变、书风或沉静古穆,或雄浑大气,或方整峭拔,或俏皮灰谐,或古拙奇崛等等,不一而足,他们尽情挖掘,淋漓尽致地展现伊隶的各个侧面,体现了伊隶的强大生命力。现根据本人所知所见,将学伊隶有所成就的书家按时间顺序,逐一介绍,以彰显伊隶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深刻的艺术内涵。

一、刘华东:学伊隶而得其矫健之气

刘华东(1773-1836年),嘉庆六年举人,人称“广东文怪”。其隶书早年学汉隶,稍嫌柔弱,后转学伊秉绶,气局渐为宏阔,其隶书学伊隶能形完神足,著名学者、书法篆刻家马国权先生,言其所见刘华东隶书甚多,称其用笔结字,酷似伊书,且丝毫没有怪异之迹。刘华东之代表作《五言律诗轴》,笔画劲挺,结字紧密,字与字之间左右撑开,靠近纸边,有纵横拓展之势,尤其是撇钩上举,于雄强中透出一种矫健昂扬之势,其学伊书入而能出,深得伊氏法乳,又突出了自己的矫健之气,为伊秉绶同时期中学伊隶之佼佼者。此外,曾幕于伊秉绶挚友曾燠府中的彭泰来,及同时代另一广东书家明炳麟,均师承伊秉绶隶书,其用笔与结字与伊隶极为相似,得伊隶整饬谨严而气局稍逊之。

二、黄葆戉:学伊隶而得其蕴藉之韵

黄葆戉(1880-1968年),字蔼农,别署青山农,福建长乐人。解放前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他编辑了大量书画书籍,而书眉题签多出自黄葆戉伊隶变体书,他与吴湖帆、张大壮、姚虞琴三人共同审定书画,并称“沪滨四眼”。1922年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因黄葆戉于购回、安置《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有功,加之赞其书艺,推荐其写石室门口楹联。黄书得益于《戚伯著碑》和伊秉绶,其书笔画藏头护尾,力在中行,速度稍缓,能得静穆之气,观之如对谦谦君子,蕴藉之韵,不言而表,黄葆戉学伊隶,化雄伟纵肆为阴柔含蓄,内敛自定,开启了一代新风,名满海上,士林重之。马国权先生亦喜伊秉绶书法,曾撰《伊秉绶年表》,亦请黄葆戉题签。黄葆戉之弟子黄简,1947年生于南京,书风承袭乃师,并于中和含蓄中,加粗加壮笔画,较其师,字更显厚重雄伟。黄简现为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曾参与创办大陆第一本书法杂志《书法》,组织专家撰写我国第一部《中国书法大辞典》,后任香港《书谱》杂志主编,曾于《书谱》杂志中编辑出版了《伊秉绶书法》专集一期,对弘扬伊秉绶隶书功不可没。

三、谢义耕:学伊隶而得其清雅之致

谢义耕(1911-1986年),原名荔生,号二无,福州市人,曾任国民党省政府秘书,新中国成立后,在福建省人委办公厅工作,生前被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州画院画师。他精于诗文、书画、篆刻,所刻之印古朴自然,得汉印神韵。偶作兰竹,益见洒脱之致。谢之隶书师承伊秉绶及《衡方碑》,字形、笔法酷似伊秉绶,而笔法易方为圆,去光滑而略施艰涩,笔画多细劲圆润,晚年书天真平淡,绝少圭角,更得清雅之致。先生为人,慈心仁厚,饶有古风,对其弟子厚爱有加,谆谆教诲,石开、林容生等大家皆为其弟子。谢力推伊隶,凡见伊秉绶真迹,设法购之,曾购得伊书近百件,令人惊羡。谢甚敬伊秉绶,有人直呼伊秉绶时,谢力纠之,曰应称伊公。谢有伊秉绶遗像一桢,早晚上香三揖,而于伊秉绶生日等均有祭拜仪式,谢之尊师于世无俦也。谢义耕去世时,文化部褒其隶书成就,赠幛曰“隶帖封尘”。其生前曾书福建省级文物保护碑碣69面,福建许多名山古刹的楹联多请他撰书。著有《二无斋诗集》、《谢义耕书画篆刻集》,曾手抄《华严经》80卷和《法华经精义》多部,广布流传。

四、章友芝:学伊隶而得其浑厚之气

章友芝(1917-1983年),名沅,字友芝,浙江绍兴人。生前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福州画院创始人之一,解放前曾任将乐县县长。其与郑乃光、郭德森同为叶克燫门下,章友芝诗、书、画、印无所不精,其印宗缶翁,苍老古拙,其画以花鸟见长,尤擅梅花,有《百梅集》一册,刘海粟、吴作人等为其题签。其书法师承伊秉绶,其书斋名“师伊室”,其书作常钤“学伊书”之印,足见其书法出处及敬师之心。其学伊隶之同时,亦将《郙阁》、《衡方》之厚重方整,融为一体,尤其是其隶书有意将字拉高写长,体现出高拨昂扬之势。章友芝的隶书其妙处不仅于此,他刻意突出了笔画的粗壮厚实,强其筋骨,壮其体魄,写出了一种浑厚苍老之境,实是难得。尽管如此,章友芝于伊秉绶仍十分恭敬,且自谦是:“人老书未老,如与伊公相较则腿自软矣”。

五、黄苗子:学伊隶而得其灰谐之趣

黄苗子,1913年生,广东中山市人,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书协常务理事、中国美协理事等,于美术史、文学、漫画、书法、收藏等领域卓有建树。其书由岭南著名书法篆刻家邓尔雅先生引领入门,后受伊秉绶《广州光孝寺虞仲翔碑》影响,潜心学隶,能得伊书三昧。近年来于篆书及现代书风多有探索,一一寓于隶书中,故其书有伊隶之风骨而呈现代时尚之面,率性而为,饶有性趣。因黄苗子是画家,他能将一些美术装饰之法,巧用于隶书之中,显得轻松幽默,灰谐之趣,跃然纸上,不失为学伊隶最为活脱洒落的一家。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赞赏其隶书造型之美,称其隶书在构图、虚实、节奏等方面近乎完美,诚为的言。

六、沈定庵:学伊隶得其朴茂之势

沈定庵,1927年生于绍兴,其父华山先生为大画家王一亭之弟子,书法早期随林众可先生临习伊秉绶《默庵集锦》及《苏文忠公妾朝云墓志铭》,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后著名书画家徐生翁破例收其为入室弟子,悉心辅导,眼界大开。他与丰子恺等名流多有来往,泉州筹建弘一法师纪念馆时,他将自己平生所藏大师墨宝及自己所作造像悉数捐出,传为佳话。他出版了多部作品集及文选,并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个人书展,沈定庵先生曾任绍兴书协主席,现为兰亭书会会长。其隶书朴茂天成,独树一帜,影响了越中许多书坛俊彦,人称“江南隶书之王”。观其隶书,已将伊隶宽扁之结体变化为高耸之态,将伊隶沉静之气转为飞动之势,寓苍润于雄伟之中,藏灵气于法度之外,高古浑厚,力拔千钧。且他改变了伊隶笔画头尾粗细一致之法,以各种造型活泼之,有波澜起伏之势。其结体不同于伊隶大疏大密之原则,而将笔画写得紧凑茂密,显得内蕴充实而丰厚,偶用篆书之结体活泼隶法,更显情趣盎然。近年来,其书由朴茂中隐现出一股清雅之气,可能是与沈定庵先生笃信佛法,人书俱老,绚烂之极,渐归于平淡有关吧。

七、林健:学伊隶而其恣肆之气

林健,字力帆,1943年生于福州,师承陈子奋,沈觐寿先生。他早年受伊秉绶影响,朝夕临摹《默庵集锦》,能于平正中求变化,谨严中出奇肆,后转入齐白石笔意,笔画及结体更加纵横开阔。同时,林健于汉金文字亦多有吸收,融众美于一体,铸百家之魂,奇思妙构,享誉书坛。若细审林健之篆隶书,在横、竖及“口”字写法,借用伊隶笔意,只是写得率意些,而撇、捺等笔画常以齐白石法出,只是去其锋芒,以圆润之笔大胆写出,而结字之减省、挪位等又借鉴了汉吉金文字之理。他的作品寓圆于方,知白守黑,静如处子,动若脱兔,顾盼生姿,富有情趣。并且,他又以篆隶书入印,刀笔并重,收放自如,乃“篆从印入,印从篆出”之理的实践与成功者,实现了书法与篆刻的完美统一,可以说他将伊隶与汉金文字的完美结合,加之博采重长,写得纵横奇肆,妙趣横生,将伊隶推到一个更新更宏阔的境界,值得我们为之击掌喝彩。

八、俞建华:学伊而得其遒劲之势

俞建华,字驾沧,1944年生于浙江海盐,毕业于浙江美院国画系,书法师从陆维钊先生。他精于行、隶两体,其行书以颜真卿为根基,兼收历代雄浑一路众家之长,写得笔力苍劲,浑厚大气。然俞建华名世的乃是其隶书,其隶由《礼器》、《张迁》入手,后取转学伊秉绶,格局为之一变。为了活泼字法,他又将竹简率意之笔融入,故新意迭出。观其隶书,笔画稍作波折,起笔与收笔处略施小圭角处理,显得铁划银钩,铿锵有力。其隶书宽绰舒展,整体精神利落,尤其是笔力遒劲,流畅生动,已具自家特色,乃是学伊隶中又一成功范例。

九、章柏年:学伊隶而得其俊迈之韵

章柏年,别署临昭,桐阴小筑主人,1948年生于浙江桐乡乌镇,师事吴越宿儒谭建丞先生,工分隶,其隶书曾获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五、六届全国书展“全国奖”,全国第二届正书展,楹联展银奖等,作品刊入多部重大书法典籍,并有个人专辑十余种。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书协常务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桐乡市书协名誉主席等。其隶书由伊隶入门,得其方正庄严气象,后研究缪篆、砖铭等,尤其是汉印之结字布白及其线质韵味,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隶书经过反复磨练,广泛吸收,渐脱去伊隶原迹,行笔不轻滑而过,而是略带艰涩,意念贯注,力透纸背,写出了欲行又止,润处还枯的老辣线条,加之墨色浓黑,结字讲究虚实对比,奇正相生,逐渐营构出一种俊逸超迈,古穆清雅之韵,令观者久久回味,不忍离去。

十、何奇耶徒:学伊隶而得其华滋之致

何奇耶徒,1954年生于呼和浩特,蒙古族人,现为中国书协副主席,内蒙古书协主席等。1978年内蒙古师院大提琴专业毕业,后公派到南京进修交响乐,1982年后主攻书法,并参与组建内蒙古书协,1984年举办首次个展并加入中国书协,1988年至今,在日本成功举办了十多次个展,新加坡等国多次邀请其当任书赛评委并做学术报告,出版了多部个人书法篆刻集,中央电视台曾专门播出其个人专题等。他是蒙古族中贯穿书法与音乐两门艺术,使之相得益彰,互为融通的优秀艺术家。他临摹了古代经典名帖,长达一万多米,正、草、隶、篆、行无所不学,积累了深厚的功底,其楷书学颜而得之庄重厚实,行草师法二王而得之飘逸洒脱,篆书追摹钟鼎铭文,而得之古朴沉着。其隶书独钟伊秉绶,用笔圆浑而不油滑,凝重而不板滞,富贵雍容为其表,华滋雄秀乃其骨,可见他是学伊隶而善变者,值得我们关注。

十一、宋旭安:学伊隶而得其瘦硬之劲

宋旭安,1967年生于吉林榆树市,现为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书协理事,榆树市书协副主席等,其书作多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兰亭奖”、“全国展”、“正书展”等权威书展中获高奖。其楷书由《张黑女》入手,并融入欧阳询及魏碑笔意,写得挺拔遒劲。宋旭安之隶书早期学《乙瑛》、《史晨》诸碑,然未能突破窠臼,后师法伊秉绶,书风大为改观,宋旭安仰慕伊隶之笔力雄健,结字庄严,气势宽博之风,潜心揣摩,终有所获,宋旭安之隶书能于伊书平正求起伏变化,化伊书横势为纵式,易圆为方,增加圭角,以求劲健,并在墨色上追求枯浓效果,显示出古朴淳厚的金石气息。杜甫曾云:“书贵瘦硬方通神”,宋旭安深谙此理,故其在隶书创作中能强化线条的骨力而得瘦硬之劲,其在众多国展高手中能脱颖而出,就非常好理解了。

十二、何来胜:学伊隶而得其峭拨之势

何来胜,1969年生于浙江绍兴,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浙江书协理事,绍兴书协副主席等。其书作在第七届国展,首届正书展,首届兰亭奖中获最高奖,并入展中国书协大展二十余次等。因其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研究生、博士生,技巧的锤炼与风格的把握,都较一般人敏锐,其乡贤沈定庵先生学伊隶之成功,亦启发了他的创作路子,何来胜的出发点仍是伊秉绶。藏巧于拙,奇正相生,雄浑高古是其隶书主基调,但他有意将魏碑方折之笔,融入隶书中,故其隶书更显方整刚毅。何来胜特别注重笔划两端的细节变化和中段的厚实处理,强化“点”笔的起止向背,作品更具装饰性和现代感。在结体上重心上移,显得紧凑稳重,并力求打破整齐均衡之僵局,时常在空间分割上作出巧妙安排,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总观其隶书,体现了峭拔刚健之面目,能于学伊隶人中开拓出自己的风格,在青年书家中尤显可贵。

……

以上是我平日观察研究,选定的十余家学伊隶而能以己意出之代表性书家,当然,伊隶作为一种成熟的书体,其散发出的魅力,远不止影响了以上十余位书家。例如:民国时期著名书家郑孝胥,平日做行楷书时亦常有隶书面世,其隶书师法伊秉绶,而得其秀婉之气。广东籍书家简经纶,隶书深受伊秉绶的影响,写得古朴沉静,有金石味。现代书家邓散木,精研各体,其隶书亦有学伊秉绶,形神兼备,有可观处。广东当代老书家陈光宗先生,能写出二十余种字体,最后的归宿仍在伊秉绶身上,世人学伊隶大多以圆润含蓄之笔作书,而他却以散锋作隶,如苍松老鳞,有一种苍老斑驳之美,并影响了广东许多书家继续研习伊隶。福州章友芝先生之数位弟子,如陈思奋之圆浑苍润,董家樵之瘦劲俊拔,常平、刘闽冬之端庄谨严等皆是源于伊隶,福建龙岩书家陈柏永,学伊隶而增其俏皮灵动之势,值得关注。旅京青年书家王芾笠更是大胆奇崛,将伊秉绶之间架与金农之笔法共融,用浓墨或宿墨在熟宣或绢料上,以硬毫或排刷书之,强调笔墨情趣和装饰意味,与众不同、妙趣横生等等。当然,学伊隶的远不止以上这些书家,我想随着中国书法的伟大复兴,将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并研习伊隶,会有更多学有所成的大家出现,这一点我是非常有信心的。

书法发展到现在,实用性正在减退,艺术性日显,而追求个性语言,便是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当今书坛学唐楷的渐少,而取法明清各体的渐多,究其缘由,乃明清书更少羁绊,更能直抒胸臆,倾写性情,而做为一种成熟的字体,伊隶当然成为众多书家追捧的目标。古今众多书家专心于伊隶的研习与变通,经常是以伊隶为参照母本,撷取其基本元素,然后转益多师,加入别家笔法意趣,常常能别开新面。伊隶之所以能多方变通,我想其原因有三:其一,伊隶在是乾嘉时期大量碑版出土,金石学盛行,书坛劲扫委靡柔弱之风的大背景下蕴育而成的,清朝的隶书是继汉隶之后历史上又一次鼎盛期,做为清朝隶代表人物的伊秉绶,他那独一无二的风格,更是站在了清朝隶书的峰巅之上,让后来学隶之人,无不顶礼谟拜、崇敬仰望,因为他已经拥有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伊隶做为一种历经数次嬗变,广纳博取而逐渐形成的书体,他那戛戛独造的精神,是艺术大师才拥有的智慧和气度,与那些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的书匠有着天壤之别,正因为如此,伊秉绶才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其二,伊隶在笔画、结构、意境的磨砺,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稳定的艺术语言,可以说,惟其是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是一种成熟而典型的书体,才会有那么多人临摹研究他,就像学楷书者经常学欧、颜、柳、褚一样,伊隶已成为学隶者取法的主要字体之一。其三,伊隶不是一种僵化不变,固定死板的字体,如果他过于讲究法度,壁垒严森,无法突破,很多人由此被束缚住,就无法开创出自己的风格,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书家从伊秉绶身上吸取营养而学有所成,所以伊秉绶的隶书对广大有志于隶书创作的书家,提供了一种范本,一种变通的可能,可以说伊隶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只要学者能取精用宏,为我所用,大胆革新,就一定能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书风,这一点是最重要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伊氏隶书名声显大,而其行书为隶书名所淹,甚是可惜。伊氏行书得颜真卿、李东阳之筋骨,虽笔划略细而不纤弱,笔笔中锋,珠圆玉润,温婉可人。其线条如牛皮筋般具有压不扁、拧不断之柔韧性,亦如拉弓之弦线,极具弹性。加上其行书融入篆隶笔意,亦古意盎然,伊氏行书结体略修长,如清癯之道人,端正高拔。总体而言,其行书以柔制刚,平中出奇,萧散简约,清远高古,极具禅意,与八大山人、弘一法师等大师之作,有暗合之妙,当极力推崇而彰显后世也。最后我要说明一点的是,伊隶所具有的“宽博畅达、庄重宏伟”的正大气象,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惟有宽博,才能广纳万物,涵容精髓;惟有畅达,才能所行有力,无所障碍;惟有庄重,才能举止有定,意态从容;惟有宏伟,才能不拘小节,塑大气格。持此八字作书,则笔端心正,庙堂气自具;持此八字作人,则能涵容大度,浩然气自足;持此八字治国,则不武自威,昌明自远也。是故,学伊隶书不仅能弘扬传统艺术,了解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于涵养心性,教化人伦等皆无不裨益。我们期待着更多人来继承和发扬伊秉绶隶书,也期待着能出现更多像伊秉绶这样卓有成就的书家,以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连长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三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三明学院中文系教研室主任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