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1:海气万重吞丽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伊犁有名的大桥 伊犁1:海气万重吞丽水

伊犁1:海气万重吞丽水

2023-12-15 09: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干旱的新疆何来伊犁充沛的雨水?

在介绍新疆的地理构造的时候,我们习惯性地说新疆的地理结构“三山夹两盆”。北面中蒙和中俄边境的阿尔泰山山脉,中部的天山山脉,在阿尔泰山山脉和天山山脉之间夹一个准噶尔盆地。南部是昆仑山脉,在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夹一个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里有一个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里面有个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也因为这两个沙漠,我们形成了新疆极度干旱的自然认知,也形成了对新疆人生活场景的误解。

其实“三山夹两盆”并没有完整地表达新疆的地理构造,也因为这个不完整的地理认知,使得我们对新疆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有重大的偏差,仿佛我们总是在刻意地强调新疆自然环境的恶劣。真实的新疆地理环境,并不都是塔里木盆地的沙漠绿洲,还有北疆准噶尔盆地广袤的牧场,更有富饶的伊犁河谷。而伊犁河谷在新疆并不能归类到“三山夹两盆”的任何一个地理单元,而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拥有完全不同的自然地理风貌。

只有到了伊犁河谷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塞外江南”,所谓“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的意境。果子沟的千年苹果泥或许只是传说,但在这片雨水充沛的土地上,的确造就了这样的“果子沟”的生成条件。

相比较新疆的其他两个地理单元,塔里木盆地相对封闭,四面高山环绕,只有东面通向河西走廊有一个缺口,水汽根本进不了这里,所以才形成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准噶尔盆地则面积较小,相对开放,南有天山雪水的灌溉,北有阿尔泰山的雪水浸润,西部山地海拔相对较低,能有一部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进入,所以即使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也不是寸草不生的“死地”,还有稀疏的草木和众多的野生动物,但总体而言也还是干旱的。而伊犁河谷则是东西走向的天山山脉隆起过程中形成的一个“Y”字型分叉,开口朝西。南北均是天山山脉的支系,其中的南天山山脉的山系也是整个天山山脉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段,天山山脉的第一高峰--托木尔峰和第二高峰--汉腾格里峰都在这一段上,所以这里也是天山冰川发育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

(特克斯河流域的昭苏草原,图片来自网络)

正因为这么一个“Y”字型开口向西的地理特征和极高山的环抱形成的迎风面,大西洋东来的水汽被阻隔在这个“Y”字形谷地里,形成新疆难得的多雨地带(大西洋距离最近的直线距离也有4000公里,为什么大西洋的水汽能到达这么远的地方,这是科学家解答的问题,我也好纳闷。)。全流域降水丰富,谷地年降水量约300毫米,山地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降水量大体相当于秦岭-淮河等降水线以南的降水量,难怪会形成美轮美奂的“那拉提空中大草原”)。集水区内山地面积占68%。同时还因南北两侧天山支脉山体高大,水汽丰富,流域内大小冰川和永久积雪分布宽广,大小冰川共有1600多条,总面积达到2100多平方公里,净储水量2300多亿立方米(三峡水库总库容才393亿立方米),相当于同等体积的永久固体水库。每年可补给河川径流水量约为20亿-25亿立方米,占地表产水量的13.2%-16.5%。伊犁河流出国境的年径流量达到130亿立方米(长江年径流量9513亿立方米、珠江年径流量3338亿立方米、松花江年径流量762亿立方米、黄河年径流量661亿立方米、淮河年径流量622亿立方米)。

(位于伊宁市的伊犁河大桥,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个庞大的谷地里,伊犁河谷的集水区包括四条主要河流,其一是位于南部的特克斯河,是伊犁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哈萨克斯坦境内汗腾格里峰北坡,进入新疆后经昭苏县和特克斯县,在巩留县东北与巩乃斯河汇合后称伊犁河。年径流量达到86亿立方米。其二是巩乃斯河,为伊犁河东源南支,发源于和静县西北角安迪尔山南坡,年径流量20亿立方米,向西穿过新源县境,至巩留县与特克斯河汇合。其三是喀什河,为伊犁河东源北支,源于天山北支南坡,向西穿过尼勒克县,至伊宁县雅马渡汇入伊犁河,年径流量39亿立方米。其四位于雅马渡以下的39条小支流,共产生年径流量21亿立方米。

有了这样的自然条件,伊犁河流域成了新疆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地区,平均覆盖度达到90%。低山带为优质春秋草场,中山带为茂密云杉林,高山带为优质夏季草场。而在平原和河谷地带,则被开成成平畴万里的农田。

(巩乃斯河流域的那拉提空中草原,图片来自网络)

在充沛雨水的滋润下,国土面积5.7万平方公里的伊犁河谷(位于伊犁河谷的伊犁州直属国土面积),拥有近100万公顷的耕地(含兵团耕地),315万公顷的优质草原,86万公顷的林地。其耕地面积接近浙江省(国土面积10.4万平方公里)的50%。然而,浙江省的农业人口是1600余万,而伊犁河谷的农业人口才160余万。而据说,伊犁河谷的可开垦耕地还有数十万公顷。足见伊犁河谷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之优越。

拥有优越的农牧业生产条件的伊犁河谷,年产小麦100万吨,玉米112万吨,水稻13万吨,棉花1.8万吨。谷粮食播种面积在全疆排第二位,油料、甜菜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疆之首,水稻占全疆总产量的25%。各类牲畜最高饲养量接近1000万头。而作为“天马”的故乡,马匹存栏量接近40万匹,占全疆的46%.

正是这么一块天造地设、水草丰美的宝地,数千年来繁衍养育过众多民族和政权,大月氏、乌孙、突厥、回鹘、契丹、蒙古等民族都曾先后在这里建立过强大的政权,影响着中亚文明的发展。

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本来居住在河西走廊的月氏族被匈奴击败,西逃至此,又驱逐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塞人,建立大月氏游牧政权。公元前160年前后,曾经与月氏族一起生活在河西走廊,后又被月氏灭国的乌孙族,在匈奴的支持下,西击月氏,占据伊犁河谷及其以西的叶克塞湖、楚河流域和七河流域一带(今吉尔吉克斯坦北部和哈萨克斯坦东部),大月氏人再次南迁到中亚河中地区,今天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和阿富汗北部,并在200年后建立纵跨印度河流域、今阿富汗和河中地区的贵霜王朝。而乌孙占据伊犁河流域、七河流域、阿克塞湖和楚河流域建立乌孙国。并成为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中最大的国家,《汉书·西域传》记载其:“乌孙国,……,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

乌孙在伊犁先后活动了500余年。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崛起的突厥人占据了伊犁河谷。到盛唐,把从伊犁河谷到楚河流域,再到阿富汗北部的整个中亚地区纳入李唐王朝的统治范围。设伊丽道大总管,今天的伊犁河时称伊丽水。

“安史之乱”后,大唐无暇西顾,伊犁河谷重新被突厥民族统治。唐末宋初,突厥旧属葛逻禄部与回纥等民族在这里建立喀喇汗王朝。公元1124年,辽国被金国所灭,辽国王族耶律大石率部万里西迁至西域,建立西辽,伊犁的葛罗禄部臣服于西辽王朝。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草原诸部落,建立蒙古帝国,并开始谋划西征。公元1211年,伊犁河流域的葛逻禄部投附成吉思汗。公元1219年,借口中亚强国花剌子模杀害蒙古商团和使节,成吉思汗亲率大军20万大军,经伊犁河谷,出征中亚。成吉思汗征服了西域和中亚广大地区后,将伊犁等地分封给他的二儿子察合台,史称察合台汗国。此后近500年的时间里,伊犁河谷都在突厥化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中辗转分合的统治。

1676年,从蒙古高原进入新疆的蒙古瓦刺(又称厄鲁特、卫拉特)中的准噶尔部(瓦剌四部分别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巴扈特部、杜尔伯特部)逐渐取得统治地位“以伊犁为会宗之地”,建立准噶尔汗国。1757年,准噶尔汗国为清朝所灭,包括伊犁河流域在内的天山南北各路纳入到清朝的统治范围。清政府在伊犁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当时新疆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统辖天山南北各路驻防城镇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各部。

自此,清王朝在伊犁河谷开始了大规模开发建设,修建“伊犁九城”,其中的惠远城为伊犁将军驻地,也是当是新疆政治、军事中心。

清朝后期,国势衰微,而崛起的俄罗斯不断东侵。1871年,沙皇俄国趁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侵占新疆并向东进犯之际,出兵占领了伊犁地区。清政府与之多次交涉,沙俄拒不撤兵。1875年左宗棠进疆平叛,并于1877年收复新疆全境。其后又经清政府反复交涉、谈判,于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俄罗斯把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归还中国,但仍割占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如果没有俄罗斯的侵吞,或许这块丰饶的国土或许还能向西延伸数百公里。

也所幸收回了这块丰饶的领土,使得今天的我们能自由自在地徜徉在美丽的伊犁河畔,流连于那拉提空中草原的天堂美景中,驰骋在喀拉峻人体草原的曼妙曲线上,攀援在夏特故道的冰川林海里,还能在惠远古城中怀古,在特克斯八卦城里感受那古老精深的中华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完美融合……

这就是伊犁河谷,那个名副其实的“塞外江南”!

(喀什河流域的喀拉峻人体草原,图片来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