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还在用几千年前思维拍电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 原来我们还在用几千年前思维拍电影

原来我们还在用几千年前思维拍电影

2022-06-02 18: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原来我们还在用几千年前思维拍电影

神话是众人的梦,梦是众人的神话。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

《摩诃婆罗多》,

和《罗摩衍那》,

是古代印度流传下来的两大梵文史诗。

这两部夹叙夹颂的民族史诗,以一种有别于他国(史书)的文体形式,汇集了古印度的历史和民族思想文化,它就是神话。

▲《罗摩衍那》叙述了王子罗摩因受老王妃嫉妒被放逐,妻子悉多被掳,后得群猴帮助,最终夫妻团聚,恢复王位的故事。

01

神话的定义

神话的定义众说纷纭,无数文人学者在从神话中提炼养分的同时,也在试图为它做出恰如其分的定义。穆勒把神话看作是“来自史前时期的诗意幻想”,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神话是“在塑造个体时使之适应群体的预言性知识库”,而荣格则从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出发,提出神话是“体现人类心灵深处的原始欲求的群体梦境”。

至于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美国比较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推崇一种更为浪漫和深刻的说法,即德国精神科医师格拉夫总结了诺依曼与荣格的研究成果后得出的见解: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有某种生命的智慧长驻其中。我们都是某种谜样力量——形塑所有生命的生命力量——的化现。

约瑟夫·坎贝尔

Joseph Campbell

1904-1987

美国比较神话学大师。他探讨人类文化中宗教信仰的共同点和神话的共性作用,仔细研究了世界各地文学和民间传说中的神话原型。其学问遍及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文学、哲学、文献学、超个人心理学、比较宗教学、艺术史及流行文化等领域,由此融汇成其独特的神话学见解,并因此奠定了他在神话学的历史地位,成为一代宗师。

代表作有《千面英雄》《上帝的面具》《英雄之旅》等

坎贝尔和格拉夫的主张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们不再把神话简单地视作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对荣格的理论进行了浪漫化的提炼,使其直指心灵和精神领域。尽管这种见解作为社科理论或许欠缺了几分严谨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人文领域的研究和创作,具有漆黑海面上的灯塔一般的指导作用。

02

神话起源与英雄神话

各民族的神话都是该民族先民们智慧与情感的结晶,他们乘着神话探索精神和自然的超验领域,描摹出本民族的历史与未来,大地与苍穹。从这点上来说,神话是属于民族的。

然而,神话学家和考古学家经过研究考察后发现,某些相似甚至相同的符号、形象或故事会出现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神话传说当中。也即是说,除了类型上的相近(创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等),具体内容和细节也高度相似。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各个文明之间显然不可能聚集商议,达成一致。对此,瑞典精神学家荣格做出了迄今为止影响最深广的解释。

▲印度洪水神话:摩奴救世

▲《圣经》中的大洪水与诺亚方舟传说

如上一章所提到的,荣格假设存在着一种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积累下来的经验与记忆,即【集体无意识】。它如同本能一样代代相传,虽无法被意识察觉,却影响着我们的知觉、想象和思维。因此,人类艺术中总有些普遍共同的内容,对于所有时代的所有文化都是富于魅力的,神话就是其中之一。

在荣格看来,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可以被概括为一种名为【原型】的概念。原型是一种具有形式意味的反应机制,同时还具备内容的涵义。在形成具体形象之前,它是具体意向意象的构成倾向。

原型是一种具有生成力的活形式,当先民们面对同类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经验被吸附到原型之上时,就可以生成一个情结。而情结再进一步从经验中获得能量后,便可以进入意识,获得具体性,衍生出丰富的表象。因而,经过这种集体无意识和类似经验的共同作用,我们才会在不同文明的神话里发现如此多的相似之处。

▲《盗梦空间》的开头印证了荣格提出的“水原型”:表征人物将要深入探索无意识的深海。

坎贝尔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细分和深入,集中研究了【英雄神话】当中的种种原型。他发现,尽管各民族神话中的英雄其面貌千差万别、其冒险经历各有不同,但英雄的冒险总是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英雄从日常生活的世界出发,冒种种危险,进入一个超自然的神奇领域;在那神奇的领域中和各种难以置信的有威力的超自然体相遭遇,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于是英雄完成那神秘的冒险,带着能够为他的同类造福的力量归来。”(坎贝尔《千面英雄》)

▲可自行对照孙悟空的履历

坎贝尔的这一发现不仅为驳杂的神话研究指出了一条普遍性道路,而且启发了无数文艺创作者。在他的精准揭露之下,深藏在古今文艺作品中的神话体系显露出自己的存在。我们惊呼的发现,原来在诞生至今才一百多年的电影艺术中,也能寻觅到英雄神话叙事模式的踪迹。

03

英雄之旅的叙事模式

何为英雄?

我想收到的答案恐怕像当初苏格拉底在城邦里四处质问他人“何为勇气”的结果一样:几乎没有人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们日常所认知的英雄的概念,不过是对约定成俗的观念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抑或是对官方意识形态强加的解释的盲目认同。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英雄?或者说从神话的角度应当如何阐释英雄的概念(毕竟绝大多数都带有神话色彩)?

在试着用坎贝尔的理论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下他对神话功能的界定:神话为你做的就在于指出现象界范围之外的那个超越界。坎贝尔语境下的神话象征了一种指涉认知范围之外的能量,是为我们指出通往某种“终极真实”的隐喻性尝试。

用他的话来说:“一位神话人物就好像你在学校中用来画圈圈和圆弧的圆规——一只脚踏在时间的领域,另一只脚踩在永恒的领域。一位神祗的形象可能看起来像人类或动物,但他所指涉的却超越了那些形象。”

▲胡狼头人身的死神阿努比斯,指涉了接引亡灵和亡者审判的力量。

英雄是神话故事中集大成的核心意象,可以说,英雄的身上凝聚了人类渴望探索未知、揭开生命真相的愿望。由此,我们或许可以推断出如下结论:只要人类的探索欲犹在,英雄就永远不会消亡。

当古老的英雄故事模型,跟现代科技技术发生碰撞,其结果便是一个个银幕英雄形象的诞生。他(她)也许是单枪匹马的西部牛仔,也许是航向世界尽头的冒险者,不一而足。但他们的内部都蕴含着上古英雄的回响,他们的旅程也都或有意或无意地追随着上古英雄的步伐。

▲《正午》(弗雷德·金尼曼执导)剧照

▲《加勒比海盗:世界的尽头》剧照

上文已经展示了坎贝尔对英雄之旅的概括总结,后人在将之应用到电影的过程中,又对其做了更为具体和详实的描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丹·哈蒙提出的【故事圈理论】——一个将整个单一神话分为八个步骤的总结性理论。

故事圈理论可以形象地通过逐步分解的图示方式加以呈现。首先我们先把故事圈一分为二,圆圈的上半部分代表英雄之旅开始及结束的地方,下半部分代表英雄要去探索的世界。

至于为何箭头最终回到了原点,丹·哈蒙接着列出了三个二元关系来解释这一点:

生/死 意识/无意识 秩序/混乱

以自然界的现象为例。人死去后,尸体会被微生物分解并滋养植物,给予植物生命,而植物也会死去,再为别的生物提供养分,形成往复循环。英雄故事也是一样,英雄可能会死去,但他的精神会给人以启示,于是继承了英雄精神的新英雄又会再度上路······这是一个循环的故事,它们相互依赖,达到平衡。

再来看意识与无意识。英雄的冒险不仅仅是在外在现实中的冒险,也是潜入无意识中的一次自我冒险。回顾那些寻求突破人类现有认知边界的哲人先贤,如柏拉图、尼采、孟德斯鸠、海德格尔等等,可以说他们都是通过深入未知的精神领域,从而带回了革命性的思想。

秩序/混乱最容易理解。我们在学习剧作基本知识的时候,最先掌握的就是“平衡—失去平衡—失衡—恢复平衡—平衡”的经典环状叙事结构。

如他所言,一切生命,包括我们的心智和我们创造的社会,都是以同样的节奏行进。如果故事能延续这种节奏,他将在短暂的无意识之旅中传递观众的自我。

那么如何在这些二元关系中创造出一个冒险故事呢?

我们来把故事圈再度切分,在上面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垂直线。从顶部开始,我们先按顺时针方向给直线与圆接触的四个点编号:1 3 5 7。然后再给各个点之间的圆弧编号:2 4 6 8。

1代表处在舒适区中的角色,2代表该角色有了某种需求,3代表该角色因需求而前往陌生的环境,4代表他(她)在探索过程中适应环境,5代表他(她)获得了他想要的,6代表他(她)为得到所需而付出了沉重代价,7代表他(她)回归舒适区,8代表他(她)做出了某些改变或得到了成长。

现在,各个半圆都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它们是故事戏剧性情节的主要来源。正如坎贝尔所说的,故事圈中的四条线段从上到下分别描绘了:

a.英雄进入新环境并被迫适应的时刻。英雄会经历挣扎,与制约他(她)的外部力量之间发生冲突对抗。

b.英雄内心斗争的界定线。英雄一旦越过这条线,他(她)将直面自身内部的缺陷或问题。

c.英雄凯旋而归的时刻。经历了一路冒险后,英雄得到了成长或是改变。

d.开端亦是结束。

▲从皮克斯及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电影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种叙事脉络。

04

现代电影的英雄神话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到过:“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在这里,他延续了一贯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将神话视作生产力低下的历史阶段的产物。

然而,马克思的思想虽然是划时代性的,但他毕竟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伴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神话在这种后工业社会中也呈现出一种泛化的倾向,具体来说,人类生产发展的原始对抗力量(自然)逐渐让位于人造物带来的担忧和恐惧。

以近几十年蓬勃发展的AI技术为例,“机器-意识”相关假设和理论的随之出现,牵动着人类神经对自身存在的本体论思索。其中不乏有人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绝望的推导假设,但也有人试图通过浪漫化的英雄重塑,在对立面之间寻求一片“缓冲带”。施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系列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终结者》中存在着两位英雄,一是人类救世主康纳,二是终结者T-800。其主线故事可以视作两位英雄的旅程逐渐交汇,最后并肩前行的过程。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终结者》所传达的观念充斥着浓厚的人类自恋心理——以人性作为人类和机器的共同价值衡量尺度,但就神话精神的传承而言,《终结者》系列不失为古典英雄神话在现代的一次辉煌复现。

▲《终结者2:审判日》剧照

上文已经提到,只要人类的探索欲犹在,英雄就不会消亡。神话也即如此,因为社会始终需要一种具有崇高感的凝聚性力量作为达成共识的基础,而讲述英雄之旅的神话恰恰具备这种资质。电影和神话之间有着复杂的亲缘关系,它不仅是本文所论述的共同叙事模式,也表现为观影机制和造梦机制的相似。

神话为电影提供了一块可供开掘的沃土,而它本身也在电影这种新媒介中得到生命延续。

— FIN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