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由负米养亲对当今孝道的启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仲由是谁的字 仲由负米养亲对当今孝道的启示

仲由负米养亲对当今孝道的启示

2024-06-05 13: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仲由负米养亲对当今孝道的启示

影响中国千百年来孝行准则的一部《孝经》,传为在孔子指导下,由宗圣曾子所作。其中记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就是说孝道行为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人人奉行是天经地义的。在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门下,聚集着三千弟子,贤人七十。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弟子中,在孝行修为上不乏其人,而最为突出者,当数仲由、曾参、闵损三贤,他们是孝贤楷模。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中,就分别载有他们的孝行事迹。

仲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是实现其仁政德治思想中的佼佼者,更是忠孝兼完的典范。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泉林一带)人。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少孔子九岁,是孔子弟子中年龄较大的一个。公元前524年,孔子开设私人讲学之风,他带领几个早期弟子至卞邑,遇仲子并遭其“陵暴”,孔子以礼相待,仲由受拓羽之教,因门人请为弟子,后一生跟随孔子布道、立教(包括从学和周游列国)四十余年,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思想的得力实践者和忠诚捍卫者。为什么说仲由是儒家思想的得力实践者和忠诚捍卫者呢?因为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具体内容就是“忠、恕”二字。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也就是说,做人要讲恕道,讲忠诚。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已,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其中也包括对父母、长辈讲孝道、讲忠诚,对兄弟、朋友讲仁义、讲友爱、讲团结。

仲由除在孔子的悉心教诲和社会实践的磨练外,加上他持之不懈的努力,终成一代贤哲,身上体现了许多高尚的道德品质,其事亲至孝,百里负米养亲的孝道美德一直传唱至今,亘古不衰。少年时代的仲由,家境贫寒,但仍不遗余力的赡养双亲,成为古往今来有名的孝子。《二十四孝图》中就载有他为亲“百里负米”的事迹。他的母亲爱吃曲阜所产的稻米,仲由就经常往返百里为亲负米。我们通过几则故事可以看出。

仲由负米养亲对当今孝道的启示

《孔子家语·致思》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丧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絪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仲由面见老师孔子说:背负着重物走远道,不能够选择地方来休息;家中贫苦,要孝敬父母,不能够挑拣俸禄的多少而去当官。过去我事奉父母的时候,常常吃野菜和豆菜那样的饭,为让父母吃好一点,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背米。父母死后,我跟随老师南游楚国,跟从的车子一大溜,积累的财物数不清,坐着厚厚的垫褥,吃着丰盛的菜肴,要想再吃野菜、为父母背米,却是不可能的啊。串在绳上的枯鱼能有多少时日不损坏?父母的寿命,就像白驹过隙那样短暂。”仲由经年不辍,寒来暑往,坚持为亲百里背米赡养父母。后来学业有成,许多人聘请他去做官,他先是在家乡鲁国附近从政。父母去世后,才去外地供职,后来南游楚地,楚王授他以高官,从车百乘,生活优渥时,一旦想起当年家贫,沒能使父母享福时还常常悲从中来,吃不下饭。他常对人讲:“子欲养,而亲不在”。仲子之孝被孔子称为“生尽其力,死尽其思,真乃‘至孝’”。

《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载:

子路问于孔子曰:“伤哉!贫也。生而无以供养,死则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心,斯谓之孝乎!敛手足形,旋葬而无椁,称其财为之礼,贫何伤乎?”

这则故事可以看出,仲由虽对父母尽力尽责的实行赡养,但想起父母没能够在生前享受到好的衣食,仍然非常的内疚。他对孔子说:“伤心啊!太贫穷了。父母活着时没有什么好东西供养他们,死后又没钱为他们办好葬礼。”孔子教导他说:“活着时生活虽然清苦,但尽力让他们欢乐,这不就叫孝顺吗?死了后收敛他们的遗体,随即安葬,虽然置不起外椁,但尽其财力举办葬礼,虽然贫穷又什么可伤心的呢?”

仲由负米养亲对当今孝道的启示

同样在《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还有这样两段记载:

鲁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笑之。孔子曰:“由,尔责于人终无已。夫三年之丧亦已久矣。”子路出,孔子曰:“又多乎哉!逾月则其善。”

故事说的是一个鲁国人在早晨进行祥祭,而到了晚上就欢乐地歌唱起来,仲由因此讥笑他。孔子说:“仲由,你要求别人真是没完没了。服三年丧也算是很长的了。”仲由出去后,孔子又自言自语地说:“还差一个月就满三年了,这一个月不算多啊!过去这个月再高兴就更好了。”

第二个故事则说:仲由为其姐姐服丧,到了可以除去丧服的时候仍未除。孔子问他:“为什么还不去掉?”仲由说:“我没有兄弟。(只有这个姐姐)因此不忍去掉呀。”孔子说:“行路之人都不忍。先王制定的礼仪,超过了的要屈从,达不到标准的希望他达到。”仲由听后,便除了丧服。

子路有姊之丧,可以除之而弗除。孔子曰:“何不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孔子曰:“行道之人皆弗忍。先王制礼,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者企而及之。”子路闻之,遂除之。

从中可见仲由对待父母姊妹去世之后,其哀思怀念之情至深,孝道之理的一贯坚持与重视。

另外在《礼记·檀弓上》上则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仲由说:“我听先生说过:举办丧礼时,与其哀思不足而礼节有余,不如礼节不足而哀思有余。举行祭祀时,其与恭敬不足而礼节有余,不如礼节上不足而恭敬有余。”不难看出,仲由一贯主张坚持老师教导的“祭之丰不如养之薄”、“厚葬不如薄养”。让身为人子者,应及时行孝、尽早行孝。等到父母去世以后,再想尽孝是不可能的了。有的人,父母健在不尽赡养义务,对父母恶言冷语,父母死后,大搞排场,举行的葬礼轰轰烈烈,邀请的宾朋四面八方,其目的说白了就是广收礼金,失去了祭不足而哀思余的孝道传统。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老人家活着的时候不闻不问,到故去的时候就大摆筵席,老人火化的队伍还要找上许多小轿车,浩浩荡荡好不威风。这样就违背了孔子与仲由所主张的“祭之丰不如养之薄”、“厚葬不如薄养”。对这种孝道异变现象,仲子若泉下有知,一定会冲冠一怒。

在提倡孝道的今天,让我们学习先贤,在出则有乘,行则有具的便利交通条件下,百里内坚持每月返家探望父母长辈,拿条件相比,当比古孝贤人物更容易,但还不乏一些人员没有做到。孔子曾明确的说:“孝慈,则忠”。也就是说大孝为忠,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一定是一个尊老爱幼的人,也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更是一个孝行突出的人。这样的人,一定会是忠于职守,忠于国家的人。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关心,不孝敬、不尽应尽赡养义务的人,怎么能够认真的工作?忠于自己的职业,忠于自己的国家。孔子还说:“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可知孝道是双向循回的。也就是说孝顺生的孝顺子,不孝养的不孝男。

仲由负米养亲对当今孝道的启示

仲由的突出孝行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时为直郡王的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在随驾南巡途中,给济宁仲由后人题写了一副《克绍家声》的匾额悬于微山县仲子庙,这位皇子就是殷切的希望仲由后人能够继承其祖“事亲至孝,事国至忠”的良好家风。正如明朝御史许守恩这样称赞仲由:“子路在圣门以勇鸣,子路之勇乃义理之勇。负米养亲,是勇于事亲;结缨于卫,是勇于事君;周旋夫子,虽患难而不忍离,是勇于从师……”。清代泗水知县孙鹏更是这样称赞仲由:“结缨兼负米,宇内此完人。碧血千秋泪,白华一代春。天心衰鲁卫,人力报君亲。六十三年事,艰难为子臣。”仲由负米养亲,生事尽力,死事尽思的这种孝亲敬老理念,一直被其后裔视为家训瑰宝,世代相沿,传承不衰。其后人于公爱国,于家孝亲,继承这种美好的家风家训。孝可致家和,家和致国谐。所以说:“家是国之基,国是千万家。家与国,国与家紧密相连,家国一体。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忠孝两全是家训对后人的要求。”

在注重弘扬和传承优秀孝贤美德的今天,我们践行孝道的优良传统,学习先贤美德。其一:必将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产生积极影响。其二:传承孝道,是为建设中国和谐社会服务。因为孝道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再是:我们弘扬孝贤美德,探讨孝贤美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必将会促进国民道德建设,促进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所以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服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仲伟帅)

发布于:山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