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仲恺产业园介绍视频 仲恺文化

仲恺文化

2024-07-14 17: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仲恺精神的“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向我们的先辈汲取智慧。”廖何的精神遗产和注重实验、扶助农工的办学初心,无疑是我校精神文化的智慧源头。所以仲恺精神的最初源头主要是指廖仲恺、何香凝的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遗产和注重实验、扶助农工的办学初心。这是深深地扎根于代代仲恺学子、教师心中的历史文化传统,不断通过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植根和再生,又形成仲恺精神源源不断的新源头。

不仅如此,要真正掌握廖仲恺、何香凝精神遗产的内涵与实质,还必须把他们放在自近代以来一代一代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不断奋斗的艰苦历程中,把他们置于他们的时代和战友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辛酸地说过:“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 近代以来的志士仁人就是在那种令人痛彻肺腑的悲惨场景下奋起抗争的,他们留下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抗争历史,也留下了属于他们的丰功伟业,因为他们爱国革命的行动为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开辟了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赞扬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同时强调:“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样的人物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建立了丰功伟绩,而且因为这样的人物在艰苦磨砺中铸就了坚强意志和高尚人格。”

所以, “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他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而继续奋斗”。

廖仲恺、何香凝夫妇自1903年起,对孙中山是“一次见面、即为折服”,终生成为孙中山的忠实信徒,根本的是因为他们的爱国之心、救国迫切的追求,在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中找到了实现的道路,从而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孙中山所领导的民主革命事业中,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最忠实的助手!

所以,仲恺精神的源头,是廖仲恺、何香凝的精神遗产,在内涵上也应该包括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驱和众多志士仁人为改变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状况的革命事迹和精神遗产,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仲恺精神的“流”

从词义上说,“流”包含物质间的移动、流动,也可以指言论、思想等精神性因素的传播、流布。

仲恺精神的“流”,我们今天讲学习仲恺精神、弘扬仲恺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所有仲恺人都了解仲恺特色的校园精神,进行优秀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参与仲恺精神的“流变”。

十七世纪法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帕斯卡尔留下了许多名言,关于人,他认为“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的全部尊严都存在于他的思想中”。马克思也简单明了地说,人也是一种动物,但人与动物具有根本的区别,即人具有思维属性,“求之于自己的思想的规定”,人的精神特征,是使人真正成为人的关键。

仲恺精神就是仲恺人的精神特征,具有仲恺精神是进入仲恺“朋友圈”的关键。传承和弘扬仲恺精神,是“以文化之”的过程,是一个精神塑造的过程,是特色文化融入仲恺师生的教育过程,也是传承历史文脉、唤醒文化自信、形成仲恺学子独特的精神特质的过程。

由于每一个仲恺人的学习与继承、理解与接受、践行与传播、传承与创新,这种精神特质也会具有属于他的个性生命力,他成了仲恺精神“流变”的一个环节!

因为,仲恺精神不是一次解读、一个人或一个片断就能固化的,它需要时人与后人的有意建构。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虽然从廖、何两位伟人的身前业绩和身后声誉中来,已成为仲恺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异秉;但它还会在时人与后人的学习与传播、传承与创新、继承与植根、激活与再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以自己的方式为之注入生命力,又会使这种精神以自己为种子获得有个性的再生长、不断地“流布”、代代相传……

仲恺精神的源与流

源与流不断地汇聚,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互为源流的关系,既保持着基本的内涵,又是一次次碰撞、融合的成果,从而使仲恺精神总是处于川流不息的向前奔腾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是历史性与时代性、传承性与创新性、源与流的高度统一。

学校90年多来不断地传承与积累,每一阶段仲恺精神都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题相结合而形成在师中认同和遵守的内在精神,比如新中国初期的著名校友陈耀邦认为“现实、踏实、朴实、求实”就是仲恺人的精神特质;90年代的校友认为仲恺人正是凭着实干的作风、坚韧的奋斗和吃苦耐劳精神获得了“江湖地位”,他们既是仲恺精神流变的重要节点,也体现出稳定下来的仲恺人的精神特征,是新的“源”。

2017年4月,建校90周年前夕,学校党委正式确定了以“注重实践,扶助农工”为校训,就是从历史走来、合乎历史逻辑地凝炼了仲恺精神,实现了从“流” 到“源”的转变;如今,这个“源”又成为新的历史起点,作为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源”头,承担着教育滋养、不断参与对仲恺学子进行精神塑造的“流”变过程。

时任校长骆少明在校训发布会上希望全体师生要依托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载体,充分发挥校训在知识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中的作用。

宋垚臻书记进一步指出,“通过本次校庆,总结了学校90年的奋斗历程,进一步弘扬了仲恺精神,凝聚了仲恺人心,鼓舞了仲恺斗志,增强了仲恺自信,传播了仲恺声音,提升了仲恺声誉,展示了仲恺品味,扩大了仲恺影响,擦亮了仲恺品牌,必将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号召全校师生“弘扬仲恺精神、传承90周年校庆文化,全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向前发展”。意思是,校训不仅要镌刻在校训石上,而且要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课堂上,印刻在每一次实验的探索与尝试中……总之要体现在仲恺人的精气神上。

“源”要不断地“流”,方具活力;“流”又可以丰富“源”、成为新的“源”。

从“源”到“流”、以“终”为“始”,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图片:新媒体工作室 潘文浩

微信编辑:新媒体工作室 胡康湛 吴嘉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