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创新的源头:文化、制度与资本“三位一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以色列大学升学制度 以色列创新的源头:文化、制度与资本“三位一体”

以色列创新的源头:文化、制度与资本“三位一体”

2024-02-16 21: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特拉维夫大学莫西•达扬中心中东非洲研究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EMBA项目以色列游学课程教授

“敏感的地理位置让以色列步履维艰。受包围的恐惧感、对威胁的高度敏感、应对危机的先发制人意识构成了犹太人以创新超越对手、维护安全的心智模式。”

Chutzpah这个词,它在希伯来语中是“肆无忌惮”的意思,这个词语在以色列人眼中实际代表着下级可以挑战上级的自信和自由,也代表着以色列人创新精神的源泉。

以色列创新的源头:

文化、制度与资本“三位一体”

作为中国最强的互联网巨头公司之一,市值超过4000亿美元的腾讯公司,在1998年起家靠的是即时通讯软件OICQ。而马化腾当年做出的OICQ,其实源头来自于以色列的ICQ软件。

ICQ是由号称以色列的创业之父的Yossi Vardi所创办,在1998年卖出了4.2亿美元,这个软件是即时通讯软件鼻祖。Yossi Vardi从27岁开始创业,共投资超过80家高科技企业,5家成功上市。

在以色列,像Yossi Vard这样的连续创业者很多。在以色列,平均每184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创业。以色列“世界创业企业工厂”的称号不是虚名。7年前,以色列的人均创业投资资本就已经是美国的2.5倍,欧洲的30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350倍,位居全球第一。

以色列是全球创新领域最具实力的国家之一,被公认为“创业的国度”。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以色列科技对GDP的贡献率高达90%以上;在以色列,平均每1万名雇员中有140位科技人员或工程师。

但以色列的国土面积比美国和中国小得多,仅仅22000平方公里,小于中国的任何一个省或自治区。一个仅有 800 万左右人口、长年笼罩在战争阴影中、自然资源较为稀缺的国家,为什么会成为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企业的管理者们,能够从这个创新的国度里借鉴到什么经验?

肆无忌惮的创新文化

创新一般都是自下而上产生的,这意味着对权威的不断挑战。以色列人的文化之中,就有着向权威挑战的基因,这或许也是以色列成为创新之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以色列,经常可以听到人们提起 Chutzpah这个词,它在希伯来语中是“肆无忌惮”的意思,它的意思是“怨恨、厚颜无耻、蛮横无理、惊人的‘胆量’、放肆并且傲慢等”。虽然看似贬义,但这个词语在以色列人眼中实际代表着下级可以挑战上级的自信和自由,也代表着以色列人创新精神的源泉。

无论在家中、学校还是军队,都可以看到以色列人的这种“肆无忌惮”的样子。对于这一点,英特尔在以色列的研发机构或许可以更好地说明。

当年英特尔在以色列的研发中心发明出新的Banias芯片架构(即“迅驰”系列)时,英特尔在美国圣克拉拉的总部并不以为然,甚至被公司内部的许多其他部门嘲笑,因为这与当时整个行业的趋势——使计算机晶体管芯片的时钟频率更快——并不相符。“迅驰”的时钟频率是当时流行的“奔腾”系列的一半多一点,价格却是“奔腾”系列的两倍多。

但是,倔强的以色列人坚信自己的理念和设计,不顾总部的反对并频繁往返于特拉维夫和圣克拉拉,最终说服了英特尔采用了这种新的“迅驰”芯片。“迅驰”很快引领了计算机界的新潮流,因为它给了笔记本用户想要的便捷和速度,并成为英特尔2003年至2005年13%销售业绩增长的主要来源。

2006年7月,英特尔又公布了“酷睿2”双核处理器,令其当天股票价格反弹了16%。在随后的100天时间里,英特尔又陆续推出了40种新的处理器,其中绝大部分基于以色列团队的设计成果。

创新的道路上从来都是机遇与风险并存,以色列的这些成就说明,创新者要敢于坚持己见,向权威发起挑战。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也不妨作出一些肆无忌惮的创新实验。

《创业的国度》在以色列被奉为“创业者的圣经”,它的作者丹·赛诺(Dan Senor)和索尔·辛格(Saul Singer)在这本书中描写到,“以色列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这样的国家:每一个权力人物(包括总理和军队政要)都有一个所有人可以叫的绰号。包括普通老百姓在内,都可以用绰号称呼他们。”这就是一种“肆无忌惮”。

“首席科学家”制度奠定创新基础

犹太人是一个很注重知识和创新的民族,历史上有大量的知名科学家就是犹太人。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共拿走了 19%的化学奖、26%的物理奖、28%的生理与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

以色列建国之后,从国家层面就非常重视科技创新,这就确保了以色列有足够优秀的科技人才源源不断培养出来,也为企业界的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色列政府首先通过首席科学家制度鼓励科技创新。以色列政府在22个部门安排了13个首席科学家,并配以“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由其负责政策制定、经费分拨、日常项目管理。

除了需要创新科技发展的科技部、农业部之外,在国防部、公安部等看似与创新无关的部门也都任命了首席科学家。首席科学家们有例行的会议,讨论并安排政府最急需的创新任务。

首席科学家其实并不是公务员,采用的是聘任制,属于以色列政府外挂的人才储备制度的一方面。除此之外,各部门还安排了几名副手,并同时组建起数十人的咨询评估团队对提出的科研项目进行指导和规划。比如,在经济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下设立了5个小组,分别对信息化、生命科学、环保、传统技术和电子通讯等项目进行评估。2012年其经费高达4亿美元。

政府层面的这些措施,确保了政府机构的高效运转,对一些非盈利性质的底层技术提供了支持,而这些都为企业层面的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完善的风投体系与融资渠道

以色列只有800万人口,因此任何一个公司想要做大,就绝不可能只靠国内市场吃饭。以色列的很多创业公司,一开始瞄准的就是国际市场,他们会专注于某一个细分领域的尖端创新技术,然后设法通过资本合作等形式,快速地将技术创新运用到全球市场之上。

创新就意味着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创新是高风险的探索,需要在不断的试错之中才能够成功。

所以要鼓励创新,就意味着要能够容忍失败。以色列能够在创新方面有如此好的成绩,也是因为有非常完善的风投资本体系和畅通的并购、上市等融资渠道,这些“金融加速器”能确保优质的创新项目能够便利地获得资本加速成长。

以色列“世界创业企业工厂”的称号不是虚名。7年前,以色列的人均创业投资资本就已经是美国的2.5倍,欧洲的30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350倍,位居全球第一。以色列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其实也经历了一个“政府主导”到“百花齐放”的过程。

1992年,政府投资1亿美元设立YOZMA风险投资基金,并建立国有独资的风险投资公司进行管理。为了发挥引导基金的作用,以色列政府引入国际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采用有限合伙的形式设立了多个子基金。子基金规模为2000万美元,其中以色列持股40%,来自欧美的投资方持股60%。以色列政府承诺不干预基金运作,并与投资方共担风险。如投资失败,政府承担损失;如投资获益,政府将所持股份按原始价格出让给投资方,实现资金撤出。

通过有效的引导,最初设立的10支风险投资基金全部获益。政府也于1998年通过拍卖和转让股份的方式撤出全部国有资本,完成了YOZMA风险投资基金的私有化改革,政府则将重心转向政策支持和投资环境建设,建立了以色列风险投资市场开放竞争和法律保障的良性机制,逐渐形成了本土投资机构和境外投资机构“百花齐放”的局面。

到今天,以色列国内的风险投资行业里,不仅活跃着一批来自美国硅谷的顶尖风投,也有一些来自中国的资本。最近几年,一大批中国互联网巨头,也开始在以色列设立办公室,直接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或者向以色列知名风投基金注资,间接投资以色列的科创企业。

或许是因为国内市场过于狭小,或许是犹太人血液里金融基因的作用,以色列创业公司的企业家们,很善于通过与全球资本的合作,来帮公司迅速成长。

以色列的很多企业家都是连续创业者,比如说创办ICQ的Yossi Vardi,从27岁开始创业,共投资超过80家高科技企业,5家成功上市。

以色列的企业家非常清楚如何借助资本的力量,来让企业实现最高速的成长。以色列的企业家很少会坚持只靠自己的力量,来把一家企业做大。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他们就会考虑如何通过引入资本来更高速增长。特别是在科创领域,很多公司的创新项目做出来之后,就会考虑卖给全球大公司。这样一方面能够降低科创企业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能较快地获得回报。

有的人可能会质疑说,过早退出的话,其实就赚不到大钱。就拿ICQ来说,1998年虽然卖出了4.2亿美元的天价,但是与腾讯今天4000亿美金的市值相比,就只不过是九牛一毛。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种想法只不过是事后诸葛亮而已。首先从以色列只有800万人口这个限制来看,ICQ就不可能单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快速增长,只有通过资本合作等形式,才能更快地在全球市场上获得足够市场份额。

其次,科技创新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一个单一的科技创新项目或许能保持一时领先,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笑到最后却非常难。还是说回ICQ的案例,当年用4.2亿美元收购ICQ的美国在线(AOL),如今早已日薄西山。而ICQ这个软件的名称,现在又能有几个人知道?

完善的风投资本体系,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这样就能够确保优秀的创业项目,能够获得快速成长。

而以色列自建国以来,与美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也为以色列的创新项目提供了一个很充裕的资本支持和退出渠道。

很少有人知道,在前几年中概股密集赴美上市之前,在美国上市的外国企业中,以色列公司数量一直排第一。这个数据反映出两个真相:

第一,以色列企业家很清楚国内商品和金融市场的体量都太小,“小池塘养不出大鱼”,所以干脆直接对接美国的庞大金融市场。

第二,以色列的科创企业足够优秀,也都天然地将欧美市场作为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市场,而在美国上市“圈钱”之后,不仅有了资本支持企业快速扩张,也更有利于企业融入欧美市场。

由此可见,在前期借力源自全球的风投资本,后期通过欧美巨大的金融市场实现退出,也是以色列创新公司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复旦大学EMBA项目于2017年在“海外游学”模块新增以色列游学线路。

点击图片 直接阅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