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来一补”工厂第一家 顺德大进制衣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以纯制衣厂在哪里 中国“三来一补”工厂第一家 顺德大进制衣厂

中国“三来一补”工厂第一家 顺德大进制衣厂

2024-07-08 08: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梁茂贤觉得这些话说得很对,他说:“我常看到很多居民,为了筹措家用,从林场买来毛竹制作吃雪糕的匙片,一分钱一支;晚上串门,家家户户都在噼噼啪啪破竹子、开竹片,连镇长、书记家也不例外。镇里办企业是好办法,但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要市场没市场。找香港有乡亲关系的老板合作,是一条出路。”会议最后虽然通过了与港商合作办厂的议题,但大家还是不免有一些担心。

海关出口登记证“顺德01”

1978年5月23日,经顺德外贸进出口公司牵线,香港客商杨钊通过罗湖口岸来到顺德,商量合作办厂的具体事宜。6月23日,由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广东分公司出面,同香港大进(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协议的内容是:港方出资400万港元,容奇镇腾出旧厂房和聘请工人,合办300人规模的制衣厂。产品由港方销售。工厂通过港商进口国外先进制衣设备,容奇镇以加工费偿还设备款,合作期6年。协议经广东省革委审查后上报国务院审批。当时一位国家领导人批了“补偿贸易(来料加工)”8个字,批复下来。

合同一签,双方就立即行动合作办厂,定好了好兆头的名字——大进制衣厂。改造旧厂房、安装新设备,7月份试生产。为了图吉利,选定在1978年8月8日开张。

工厂开张后4个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改革开放的锣鼓敲响,担心同港商合作是不是搞资本主义的顾虑才逐步解除。

由于是最早的“三来一补”企业,大进制衣厂的牛仔裤出口,海关的出口登记证是“顺德01”。

绩效工资让工人干劲十足

容奇镇以补偿贸易形式与港商合作兴办的大进制衣厂,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后来通称为“三来一补”方式,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配装、补偿贸易。容奇镇光荣地为国家走出实行“三来一补”的第一步。

大进制衣厂从美国、日本、德国引进了整套生产流水线,有一批从香港来的“外援”技术人员,实行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工人大多是顺德容奇镇本地人。因为要以先进管理方法办厂,对刚招来的工人,都要进行培训。当时生产流水线包括踩车(操作机械缝纫机)、打眼等十几道工序,每条线分工都很明确,工人经过培训学习,能熟练操作才上岗。全厂讲求效率,除了效率高、做得快,还要求质量好、交货期准。

当时其他企业还在吃大锅饭,每月工资“做也36,不做也36元”;但一来到大进制衣厂,按绩效发工资,工人们平均每个月工资能发到60多元,大家都干劲十足。

剪刀和尺子见证“威水史”

2011年,顺德容桂街道宣传文体办发布征集启事,面向市民征集大进制衣厂发展过程中的实物、图片和影像等资料。在大进制衣厂工作了10年的老工人陈师奶拿着家里的尺子和剪刀便来到容桂街道宣传文体办,这些都是她当年使用过的工具。

“当时的顺德人对于能进到大进制衣厂工作很是高兴,其他人都在吃大锅饭,工资是按死的计算,一个月也就是最多30多块,而我们按绩效发工资,平均都到了60块了。”陈师奶说。1989年,陈师奶离开了制衣厂,前往一家三星级酒店工作。

“我当时离开时,刚好用着这把剪刀和尺子,后来它们一直在我身边。”陈师奶说,看到政府文物征集公示,她觉得这些东西,作为公共的文物可能更有意义,因此决定捐了出来。

以自己从“大进”出身、拼搏发家为荣

大进制衣厂在改革浪潮中迈开第一步,上世纪80年代,容奇镇很多家庭都有人在大进制衣厂上班。1991年,大进制衣厂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1992年,大进制衣厂拥有固定资产1.1亿元,被广东省经委、统计局认定为“广东省大中型企业中的中型一档企业”。当年,在新西兰开了分厂,之后还在美国开了公司,产业涉及制衣、洗水和浆染等。1994年销售额为2.2亿元。1998年,转型为民营企业。20世纪80年代在厂工作的员工,到21世纪很多成为经营企业的老板,他们以自己从大进制衣厂出身、拼搏发家为荣。

容奇镇在办成大进制衣厂后,陆续按照大进的合作模式,又与其他港资企业开办4家制衣厂。初步解决了全镇人就业问题。1984年,乡镇企业有很大发展,全镇工业总产值超1.1亿元,人均收入达1703元。

随后,像大进制衣厂这样的“三来一补”企业,在珠江三角洲,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 ◆ ◆ ◆ ◆

来源:佛山改革开放文史资料集

编辑:杨俊霞、竹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