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时代下“信息茧房”对青少年个体思维的负面影响及破茧策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以信息茧房为话题的作文记叙文 短视频时代下“信息茧房”对青少年个体思维的负面影响及破茧策略

短视频时代下“信息茧房”对青少年个体思维的负面影响及破茧策略

2024-07-13 15: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短视频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娱乐消遣工具,但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算法加持下,不断为用户精准推送个性化信息,让渡了用户自主选择信息的权利,导致用户接收的信息渐趋同质化、单一化,从而形成“信息茧房”。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信息茧房”的存在会让他们听不到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和建议,让他们的思维渐渐固化,不利于三观形成。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当代青少年个体思维深受短视频负面影响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了解短视频时代下“信息茧房”对青少年的负效应,并针对性地从主流媒体、相关媒介平台、家校及青少年个人等提出防范这些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信息茧房;青少年;短视频;抖音

一、引言

互联网等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信息间的共享变得更普遍化和细微化。与此同时,信息数量更为庞大,信息内容就会趋向分散,变得碎片化。短视频因其短小精悍的鲜明优势,契合了青少年碎片化时间获取大量信息的需求,得以在新媒体时代中迅速发展。精准投放、个性化服务看上去非常美好,但当青少年只选择关注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时,很有可能导致在信息接收上的“作茧自缚”,使自己失去对环境的完整判断[1]。

“信息茧房”效应构建出的网络信息环境具有信息片面化、交流排异化、空间闭塞化的特点。青少年涉世未深,当陷入如此密集而同质的信息空间中时,青少年极易在海量化信息的裹挟之中受到其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由信息构造而成的“茧房”会对青少年的理性思考能力、自我约束效力、人际交往圈层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进而妨害青少年的成长之路。本文通过挖掘信息茧房在短视频流行大背景下对青少年群体的危害,进而提出破除茧房效应的策略,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短视频时代下“信息茧房”之研究

“信息茧房”是指,在信息传播中,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领域,久而久之,自身将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2006年,美国学者桑斯坦[2]最初在《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了“信息茧房”这一概念,他认为,人们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喜欢与有共同话题的人交流。然而,若长期如此,人们便会沉浸在所谓的“信息茧房”内,难以接触到更加多元和丰富的信息。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信息茧房”为篇名及关键词对2022年至2019年间全部文献进行搜索,共搜索到824篇文献。其中2019年126篇,2020年171篇,2021年225篇,2022年182篇。依据历年的研究数量统计显示,这一议题越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当前研究关注了图书馆、自媒体等不同信息传播主体的信息茧房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刘华栋在《社交媒体“信息茧房”的隐忧与对策》中提到,社交媒体已成为当下互联网使用者依赖媒介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人们对信息的接收会被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桎梏于封闭的“信息茧房”之中,社交媒体的使用进一步促进“信息茧房”形成[3]。

(一)抖音短视频促进“信息茧房”效应形成

目前短视频背景下的信息茧房研究,多集中在算法推荐机制的作用以及个性化算法对用户产生的负面作用。2016年抖音短视频app正式上线后,关于信息茧房以及抖音app的研究亦备受关注。张瑶和张庭诺在《网络短视频对青少年发展的负效应及其原因探究——以抖音为例》提出抖音依托于大数据算法, 根据每位用户的兴趣爱好精准投放, 以提高视频的浏览数据、增强用户黏性。但若不善用短视频,则会被大量同质化的内容所束缚,桎梏于信息茧房之中[4]。在短视频个性化算法推荐下,青少年容易受困于信息茧房;而在信息茧房效应下,青少年又会沉溺在大量的同质化、娱乐化的短视频中无法自拔。

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为用户带来了更加方便和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然而,正因为短视频平台所采用的推荐算法,用户经常会看到与自己浏览历史和兴趣爱好相符合的视频,形成了一个“信息茧房”,因此用户容易陷入某个主题领域,该领域之外的信息就被隔绝在信息茧房之外,可能导致信息获取不够全面和客观。如果只关注自己喜爱的内容,不关注其他内容,长此以往,会逐渐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5]。

(二)“信息茧房”视域下的青少年

世卫组织将青少年定义为年龄在10至19岁之间,人体出现增长和发育的一个阶段。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青少年主要为年龄集中在13-18岁之间尚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群体。以“短视频 青少年”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其出现的结果有1116条,当以“信息茧房 青少年”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检索出来的结果为21篇,在出现的检索结果里,大部分文献都只关注关于信息茧房的影响,并没有将焦点放在青少年这一群体。周靓在《短视频时代“信息茧房”效应的破与立——以抖音“网生代”青少年用户群体为例》着重研究了短视频背景下信息茧房形成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并没有将青少年使用抖音短视频的行为习惯作为重点研究方面。目前国内相关文献并没有过多关注短视频领域的信息茧房与青少年的关系研究,其相关方面的研究依旧是任重道远。

国外涉及信息茧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国外学者在短视频研究方面,多集中于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临床医学等方面,并没有过多关注短视频领域的信息茧房与青少年的关系研究。虽然国外学者对信息茧房的研究已有很长历史,每年也会有不同数量的相关研究文献出现,但是对于信息茧房效应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短视频背景下的茧房效应的研究仍不够深入和系统。

抖音引领着社交和社会潮流,较传统媒体而言产生了更多样化的传播效果,引领着时代发展的潮流。本研究面向学界受较少关注的青少年群体,在“信息茧房”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对既有观点提出独特的见解,弥补了前人对信息茧房研究的不足。

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了解青少年在短视频时代下对信息茧房认识的现状,并且从羊群效应、碎片化信息等多方面、多角度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最后提出青少年如何破除信息茧房效应的对策,促进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关注和较为全面的方法与措施,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研究设计与意义

本研究主要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线上观察法等多种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探究短视频下的信息茧房效应是如何影响青少年个体思维。

首先设计相关问卷,针对青少年对抖音等短视频app的使用目的、使用场景、使用情况和带来的影响等情况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并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回收问卷728份,针对使用抖音的青少年群体进行数据清理后,收获有效问卷684份,回收率93.9%,运用比率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将大量问卷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

将可视化处理后的数据用文字语言进行相关描述分析,确定青少年个体思维受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后,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青少年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将信息茧房效应如何影响青少年个体思维的本质特征等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

在前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对抖音APP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线上观察。由表及里,深入认识抖音短视频平台的“信息茧房”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并探讨如何帮助青少年如何走出“茧房”,对研究主题作出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

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入访谈法以及抖音长期的观察,总结归纳了当前青少年对于抖音短视频下的信息茧房的了解现状。同时,从这些现状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了抖音短视频为何受青少年青睐的原因,在这些原因背后挖掘出信息茧房在短视频流行大背景下对青少年群体个体思维的危害,进而提出破除茧房效应的策略,有利于青少年个体思维的形成,树立正确的三观。

四、短视频时代下“信息茧房”对于青少年的负效应

以抖音为例的短视频平台,有着界面简洁,上手快,内容丰富吸引人的特征,同时也为长久压抑在学习压力下的青少年提供放松娱乐,展示与释放自我的一方天地,因此备受青少年的青睐。然而,短视频时代下的“信息茧房”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思维上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一)复杂的舆论环境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判断,不利于青少年的独立思考

以抖音为例,短视频平台的评论区也是内容产生的集中地之一,尤其是高赞视频,热门评论关注度甚至高于原视频的热度。但评论区的留言取决于用户的价值取向,评论的质量良莠不齐。在2022年4月5日的灵璧中学打人事件中,14岁中学生被殴打致死,但在抖音相关新闻评论区中,充斥着对该事件通告质疑和否定,更有甚者在评论区留下诙谐的话语来讥讽该事件。该评论区中还有不少网友跟风。在相关媒体报道新闻真相时,网友仍质疑真相,对报道内容和主持人表达自己的不满。相关的案例在抖音并不鲜见,这一类的评论有着极强的情绪输出,青少年在观看这一类评论时,很容易被这种极端情绪笼罩,对于事件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有所倾斜,并不利于青少年的独立思考。

“一般看抖音有什么新闻或者事件时我第一时间都会看评论区热评,如果这个评论说得合理的话我会相信它。”在访谈中,陈同学如是说道。根据电话访谈,92.3%的青少年表示自己经常看评论区,而其中超半数的同学表示会被热评影响自己的看法。倘若评论区热评的价值观有不良倾向,那么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判断。青少年对评论区的关注一事同样需要获得关注。习惯关注评论区内容,会挤占青少年事先思考事件本身的思维机会,从而产生思维惰性,易形成“先看评论区别人说什么的”思考习惯,不利于青少年的独立思考[4]。长期以此,青少年对看待事物的价值判断能力就会减弱,更倾向于听从他人的意见,与独立思考渐行渐远。

(二)碎片化的视频内容让青少年的注意力分散,思维难以集中

“周一到周五是没有手机的,没有手机的时间我大部分时间会花在学习上,思维也比较集中。但周末会接触到手机,不用上学的这两天会特别离不开手机,会有‘我要把这个星期没有玩过的手机都补回来,我要把没冲过的浪都要冲回来’的想法。”杨同学在电话访谈中提到,“到了学校周日晚上交手机后,其实还会有点回味刷短视频的乐趣,这个回味和我必须静下心来学习的想法不断作斗争,我经常要花不长时间再次沉下心来,这是我在过程中比较难克服的点。”大部分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还未拥有比较强大的自控力, 而“抖音”这种短视频的呈现方式使青少年们在刷视频的时候 不知不觉就沉浸其中。

根据电话访谈,87.6%的同学表示日常生活及学习中,会想到短视频的画面(如图2)。青少年们总是被学业占据大部分时间,使得他们一有空,就会进入“抖音”的虚拟世界放飞自我,以暂时逃避来自学习的压力。可这种碎片式的信息不断地消耗着青少年们的碎片化时间,沉浸式的观赏体验紧紧地“栓”住了这些学生们。原本的目的只是为了休闲娱乐,可事实看来,青少年们在慢慢被这种娱乐内容所吞噬[6] 。而恢复原本正常的生活节奏,正常地集中注意力,也因为短视频的出现显得尤为困难。

(三)在羊群效应下,青少年易形成从众心理

根据电话访谈,有69.2%的同学表示有跟风学过短视频的一些行为(如图3),由于青少年心智认知还未成熟,当个体在受到群体的压力时,就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群体当中大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7],在社会认知、判断以及反应的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 ,产生盲从心理。

抖音短视频的风格五花八门,但多是靠刺激、猎奇且低俗的内容博人眼球。 以“网红”为主体的KOL在视频中的某些动作或话语,会引发大量用户争相模仿,而心智还没成熟的青少年也难免从众模仿。 2019年8月22日,独自在家的14岁女孩周哲和12岁女孩小雨,模仿“办公室小野”发在抖音上的一段短视频——用酒精灯自制爆米花,却因操作不慎引发爆炸。9月5日,周哲医治无效最终离开人世,小雨虽无生命危险、但脸和手部被严重烧伤。

正如心理学家班杜拉所认为的,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8]。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易被具有不良导向的内容迷惑,产生从众心理,难以保持清晰、独立地思考。长此以往,青少年将网络习惯、网络思维带到现实生活里,在网络与现实之间迷失自我,认知失调,不利于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

(四)不良信息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认知偏差

青少年是对世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崇尚个性、可塑性强但又是判断力弱、价值观不成熟和极易受影响的特殊群体。青少年不仅仅单纯作为享受娱乐的用户,也是观察者、模仿者,更有不少青少年亲身参与到其中,成为内容的发布者。他们在使用抖音进行印象构建、以获得自我满足感。比如风靡全网的变脸、美妆等短视频特效会给青少年带来了一种认知上的偏差,长期沉迷于此类短视频的观看和模仿,青少年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也能像网络博主一样可以靠短视频流量获得经济,从而忽视个人修养的提升。事实上,要想在未来靠此谋生,相当的教育水平、艺术知识和法律意识都是必不可少的[8]。

根据对抖音的线上观察发现,相比于接触短视频频率较低的青少年,接触短视频程度更高的青少年会表现出对物质生活追求更高的欲望。长此以往,青少年被包裹在充斥着的娱乐化、攀比、吸引眼球等不良风气的短视频“信息茧房”中,三观在潜移默化中被受到冲击,逐渐变得与视频中所输出的价值观趋向一致,以致于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偏离正轨。

价值观能够从琐碎的具体行动、到重要的人生决定,都发挥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调整着青少年的生活方向、指挥着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要及时防范不良的短视频内容,其带来扭曲的价值观将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规划甚至社会风气。

五、信息茧房的“破茧策略”

(一)主流媒体引领潮流,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

相比传统主流媒体而言,非主流媒体往往逐利性更强,社会责任感也相对较弱,为了破除“信息茧房”的壁垒,主流媒体要强化其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

首先,主流媒体要为青少年群体输出更多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其中可以表现为主流媒体可就青少年群体关注度较高的事件进行原创性创作,以此来吸引青少年群体的关注,获取他们的认可和信任,激发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2021年央视出圈的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于青少年群体较为关注的优秀中华文化历史,通过时空对话的新形式,讲述了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的源起及其中的故事。此节目一播出,就击中无数电视观众的心灵,瞬间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

其次,加大对新媒体平台的监督力度,在遇到某些不良新媒体平台发布荼毒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信息内容时,要及时澄清和发声,还青少年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在电话访谈中,有69.2%的同学表示有跟风模仿过短视频“网红”的一些行为。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我们绝不能让这种风气盛行。因此,主流媒体要将各种社会热点、法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公共信息传递给各平台,并督促平台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也要及时发声,宣扬社会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要让青少年看到国家以及社会的积极正向主流价值观念,引领青少年网络价值观良性发展,形成正确的个人价值观。

(二)平台自律,做好“把关人”

“把关人”理论指出,社会中的信息流动都是在一定渠道中展开的,只有符合群体规范与“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被纳入传播渠道[9]。平台作为信息的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在社会信息的整合和协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平台应当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提供多样性、高质量的信息内容,规范信息生产。

一方面,要加强平台审核机制,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在信息良莠不齐的网络空间中,“信息茧房”能够以其突出的圈层化和族群化促使不同文化分割,导致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并存的局面,而非主流文化因其标新立异、个性张扬、具有搞笑和趣味性更能受到青少年群体的喜爱[10]。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使用短视频平台观看搞笑段子类视频占53.51%,而观看学习打卡、事实资讯仅分别占32.89%和35.53%。当青少年不断接收这些趋向娱乐化的亚文化信息的时候,容易形成肤浅的价值认知,不利于青少年价值判断的形成。平台要充实更强大更高素质的审核人才队伍,弥补技术审核方面的漏洞,对短视频进行按不同分区的管理,严格筛查劣质内容和不良视频。同时,平台要不断优化算法推荐机制,为青少年群体推送更多预期之外的优质内容,平衡青少年获取信息的内容、类型和质量等多方面的需求。

另一方面,要完善新媒体技术应用,充分发挥“青少年模式”的效用。据调查结果显示,14-18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使用时长在半小时以上的占60.09%,而一个小时以上的占24.56%。目前“青少年模式”仍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完善,比如该模式需家长或他人主动设置才能生效,很多青少年都抓住了这个漏洞,跳过了“青少年模式”。平台应强化实名认证,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精准识别青少年用户,有针对性开启“青少年模式”。另外,平台要加强“青少年模式”使用时长管理提示,如使用到达一定时长,限制其无法继续上滑,需观看完公益视频才能解锁,锁定下无法强制退出等。

(三)家校引导,树立正确网络观

破解信息茧房,需要做好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方面,除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外,学校应该开展特色媒介素质教育课程,为青少年媒介素质教育补充适时、实用、有效的社会热点和媒介知识[11],合理运用短视频平台创新媒介教育形式,向青少年输送正确观看短视频的意识,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观看短视频的习惯和选择。其次,要提高教师团队媒介素养,让教师在教学、日常交流中积极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短视频,帮助学生培养起独立思维,不受“信息茧房”之束缚;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作为青少年媒介接触的“把关人”,要积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媒介习惯。根据问卷调查,57.5%的家长并不了解孩子刷视频的内容,这说明多数家长对孩子进行的媒介接触把关上已经脱节。家长要做好“信息把关人”的角色,破除与孩子之间的信息隔阂,加强沟通,了解其上网需求,关注哪方面的消息热点,过滤不良的网络信息,树立孩子良好的网络观;同时也要合理管控孩子的观看短视频的时间,规范孩子的上网行为,将孩子引入良好的网络空间中去,培养良好的媒介接触习惯。

做好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质教育,需要家校协同,学校重在科学引导,做好青少年媒介素质教育工作,培育对短视频内容的辨别能力;家庭要言传身教,既要把关好青少年的媒介使用情况,也要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家校协同,通力合作,这样才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网络观,提高主观能动性,才能使青少年不受“信息茧房”的干扰,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青少年自觉,提高个人媒介修养

青少年在使用短视频时往往更愿意观看那些内容短小、表现直白且娱乐性强的内容,这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青少年保持身心愉悦,缓解学习压力,但是长此以往,也容易让青少年产生惰性思维、不常独立思考的后果。

青少年要破除信息茧房,首先,要增强自身防范意识,保护好自己的信息数据,对抖音等短视频主动多次提供同质化的信息保持理性和警惕。要适度节制使用短视频,减少媒介依赖,有意识地控制观看短视频的频率。

其次,要养成批判性思维,面对短视频内容时,要能够辨别哪些信息是优质的,哪些不能为我所用,自觉抵制低级趣味、恶俗的内容,面对与自己三观不同的视频或者观点时,善于参考多方意见、理性思考、辩证分析,增强对信息的甄别、批判能力。让媒介成为自己信息渠道的延伸,而不是自我囚禁的“信息茧房”[12]。

最后,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媒介修养。青少年要主动学习媒介素养知识, 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拓宽自身视野,在观看短视频的过程中,优化自身信息获取渠道,多元获取信息,提高自身网络信息判断能力,创造良好的“信息偶遇”机会[13],实现自身与媒介的良性互动,让信息价值更好地服务于自身,这样才能在网络空间中促进个体思维全面发展。

结语

短视频时代下,社交媒体不断发展,信息内容的传播日趋碎片化,而抖音更是将碎片化的传播内容和形式推向高峰。如今人们随时随地刷刷短视频,便能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奇闻异事。各短视频平台也通过算法进行用户画像,为每位用户进行个性化推送,让用户接触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这个技术的进步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让人们在浏览信息时逐渐“作茧自缚”,这对于三观尚处于发展期的青少年来说,很容易就被短视频软化包装的不良内容所吸引,在观看的时候不知不觉沉溺其中[14]。青少年在感受短视频等信息带来的愉悦和放松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对其过度依赖的危害,增强自主意识,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以破除“信息茧房”。对于“信息茧房”效应的治理,不能只着眼于一方,要开拓视角,多个维度探讨解决方法,这样才能有效破除“信息壁垒”,形成更加独立、开放的思维,帮助青少年更加合理地通过观看短视频等手段获得有效且有益的信息,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泰旭.从“作茧自缚”到“化茧成蝶”——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算法与信息茧房的关系辨析[J].新闻知识,2020,(02):85-91.

[2][美]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67.

[3]刘华栋.社交媒体“信息茧房”的隐忧与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4):54-57.

[4]张瑶,张庭诺.网络短视频对青少年发展的负效应及其原因探究——以抖音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05):96-98.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19.05.039.

[5]陶飞燕, 程程, 张倩倩. 短视频”信息茧房”现象研究——以大学生受众为例[J].  2021(2020-20):42-43.

[6]王兆霖.数字时代下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以“抖音”App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32):102-103.

[7]马苗苗,白德华.论短视频时代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J].教育观察,2019,8(14):56-57+80.

[8]李瑞清,周丽.信息茧房下的短视频依赖研究——以抖音为例[J].采写编,2021(07):75-76+127.

[9]路小静,姚永春.“把关人”理论视角下的融媒体传播问题及对策——以抖音新闻类短视频为例[J].出版广角,2021(19):74-77.

[10]刘欢. “信息茧房”对大学生思想认知的影响研究[D].贵州大学,2021.DOI:10.27047/d.cnki.ggudu.2021.000801

[11]刘彩萍,王梦云.关于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27(02):14-16.

[12]周靓.短视频时代“信息茧房”效应的破与立——以抖音“网生代”青少年用户群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1):8-10.

[13]杨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偶遇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3):171-174.

[14]韩晓娟. 抖音短视频个性化推荐中“信息茧房”的危害与治理[D].广州体育学院,2020.DOI:10.27042/d.cnki.ggztc.2020.000145.

资金资助:2022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立项项目成果,项目编号:pdjh2022b0564

作者简介:赖永润(2000年12月—),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广东茂名,学历:本科在读,单位:肇庆学院,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指导老师:苏常 牛亚囡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