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担当!婚内被心仪女子追求,闻一多的这一做法堪称最完美处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令人惊艳的民国情话 爱与担当!婚内被心仪女子追求,闻一多的这一做法堪称最完美处置

爱与担当!婚内被心仪女子追求,闻一多的这一做法堪称最完美处置

2023-07-08 07: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爱与担当!婚内被心仪女子追求,闻一多的这一做法堪称最完美处置

相比无数在感情上将一把好牌打烂的文人,诗人闻一多绝对算是“另类”般的存在。

在那个无数五四青年“流行”离婚,以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的年代。闻一多虽对封建婚姻不满,且亲见徐志摩、刘海栗等以自由恋爱的名义离了婚,却始终没有抛弃原配妻子。

闻一多走的是一条与徐志摩等截然不同的路,他认为:婚姻即是担当,一个男人,因为所谓自由恋爱而失了担当,不仅自私而且可耻!

闻一多八九岁这年,父母就为他定了一门娃娃亲,女方是比自己小四岁的高真。

1912年,12岁的闻一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而此时的高真,虽也有读书识字,但相比闻一多,却终究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闻一多和同时期的很多学子开始憧憬自由恋爱。青春年少的闻一多也开始和父母摊牌,要求解除婚约,自由恋爱。

闻一多话音未落,父母便举起了反对牌。他们见势不对,立马催闻一多在出国留学前回老家完婚,不然:没完!

于是,孝顺的闻一多只得硬着头皮回家完婚。但回家前,他提出婚礼上必须不祭祖、不拜堂、不闹洞房。父母没法,只得应承。

闻一多虽然同意举行婚礼,但在所有人热火朝天地为他准备婚礼时,他却始终态度冷淡,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婚礼前一晚,闻一多躲在书房里给梁实秋写信说:

“我此生只肯以诗为妻、以画为子”

为了明智,婚礼当天,闻一多还执意不肯洗头、不肯洗澡、不肯刮胡子。最后,还是在家人的生拉硬拽下,闻一多才勉强“收拾”了一下。

结果,婚礼当天,喜娘子的花轿到门口时,闻一多却早已经“溜了”。

没错,他又躲进了书房研究他的诗去了。最后,在书房找到新郎官的众人,见闻一多怎么也不肯去婚礼现场,只得七手八脚地将他“抬”新娘子面前。

好在,这一切,新娘子高真蒙着盖头,根本瞧不见,否则,作为新娘子的她,心里该有多难受。

婚后,闻一多对妻子高真态度非常冷淡。他终日躲在书房研究他的新诗,对于妻子高真,他经常选择视而不见。很显然,新婚妻子高真,并不是他理想的对象。

由于蜜月期长期在书房,闻一多不仅创作了很多诗歌,还写下了一篇两万多字的论文,这篇论文的题目叫:《律诗的研究》。

作为传统的中国女子,对于闻一多的冷淡,高真虽心有不悦,但并未有丝毫表示。她只默默做着自己的本分,这段婚姻对于闻一多而言是包办,对她而言,何尝又不是呢。

蜜月一结束,闻一多就如同出笼的鸟儿一样,欢快地回了清华读书。

回清华后,被压抑太久他,在1922年5月7日写给弟弟的信里写到:

“新家庭是一把铁链,捆着我的手,捆着我的脚,捆着我的喉咙,还捆着我的脑筋;我不把他摆脱了,撞碎了,我将永远没有自由,永远没有生命……世界还有什么留恋的?活一天算一天罢了……”

从信中可以看出,新婚之初的闻一多,感受到的全是来自包办婚姻的痛苦。此时的他,甚至有冲破这封建婚姻的强烈冲动。

但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

经过一番思考后,闻一多意识到,在这段包办婚姻里,妻子和自己一样,同是受害者。既都是受害者,他又怎能继续伤害呢?

闻一多意识到,自己和妻子高真真正的差距,乃是在思想上。倘若妻子的文化修养能够提高,无疑两人在很多方面的契合度将会更高。

于是,理清楚这一层的闻一多,开始在求学之余,思考起这段婚姻的未来来。作为一个丈夫,在这段婚姻里,闻一多有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这些,他都想一并承担下来,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者甩掉。

于是,闻一多做出了很多同时代男子想都不会想的决定:他请求父母送妻子去上学,接受新式教育。

在他的强烈要求下,闻一多父母将高真送进了女子职业学校。为了进一步鼓励妻子求学,他还经常给妻子写信,勉励她:要适应当下的开放时代,做一个有学问、有志气、有本事的女子。

而高真也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欣然接受了夫家的安排。

因为两人经常通信的缘故,此时的闻一多与高真虽分居两地,但感情却似乎反而有所增温。但此时的闻一多,依旧并未真正“喜欢”上原配妻子。

两人感情的逆转,恰是在闻一多出国留学后。

闻一多出国留学后,两人彻底过上了分居的日子。只在偶尔的信笺来往里,两人才能稍微感受到彼此。

不久以后,高真最担心的事情出现了。留学后不久,异国他乡的闻一多遇到了让自己真正心动的女子。

按理说,此时,妻子远在中国,自己在国外,所谓天高皇帝远,如果自己要做点什么,又何妨?

但闻一多却在内心升腾起第一丝欲望时,便生生掐灭了这段尚在萌芽期的情感。事后,颇为自己在婚内对其他女子动心的闻一多,在写下一首英文诗后,在背面附了这句中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似是安慰自己!

这首英文诗,表达的正是自己“爱却不能”的心境。随着这首诗的送出,闻一多的这一段懵懂情,便戛然而止了。

对于这一切,作家梁实秋后来在回忆中,曾这样表述:

“他为人热情如火,但在男女私情方面总是战战兢兢的,在萌芽时就毅然掐死它.....”

但闻一多的的犹豫和最终舍弃,真是因为“战战兢兢”吗?显然不是!

实际上,梁实秋看到的“战战兢兢”,恰是闻一多的勇敢。他的犹豫和拒绝,恰是一位勇于担当的已婚男子的坚持。这份坚持里,或许还没有爱,但却有一个男子之于一个女子的责任。

任何时候,放弃都比坚持容易,尤其在诱惑面前。

对于闻一多而言,此时追求所谓“真爱”,无疑意味着自己对婚姻的舍弃。也意味着,自己对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与担当的舍弃。

闻一多虽是向往浪漫的诗人,却始终能坚守自我!这种精神,无疑难能可贵!

相比之下,更加难能可贵在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下定决心去在婚内培养他和妻子的感情。

人说,欲望并不可怕,它之所以不可怕,是因为,它可以被合理转移。

有一句先哲曾说过:一夫一妻的制度下,想要婚姻美满的关键在于,婚内对其他男女产生欲念时,将它转移到妻子(丈夫)身上。

闻一多所用,正是此法!

随后,他将自己被心仪女子撩拨起的情感,生生转移到了妻子身上。他在信里对妻子驱寒问暖,甚至开始和妻子分享起了自己的一些小秘密。

身在国内的高真在看到丈夫闻一多的信后,在诧异他变化的同时,也给予了积极回应。

而此时的高真,也已经在不断的学习和提升中,有了很大的改变。她的思想和文化,也已慢慢和闻一多接近了。这种改变,闻一多在信笺里看得分明。他在欣喜的同时,对妻子的态度愈发有了细微变化。

也正因此,留学期间,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与结婚之初相比,似乎更进了几步。期间,闻一多还用五天的时间,写下了了那首著名的组诗《红豆》,这首诗里表达的,正是闻一多对远在国内的妻子的感情。

伴随着两人感情的升温,闻一多在作品中,写下了那句流传后世的经典“感情论”:

“一个人要善于培植感情,无论是夫妇、兄弟、朋友、子女,经过曲折的人生培养出来的感情,才是永远回味无穷的。”

这话,正是闻一多的切身体会。

留学归国后,都有了巨变的两人,再度重逢时,有了说不出的亲切。两人的小日子,也多了很多趣味。

此时的高真对丈夫闻一多也明显热情主动了,她在操持家务带孩子之余,经常和闻一多一起读诗,两人的生活似别有一番乐趣。但这样的日子没持续太久,闻一多就北上青岛大学教书了。自此,两人又过上了分居的生活。

在青岛大学任教期间,学校的一位女讲师对闻一多印象很好,她时刻向闻一多请教学问。偶尔,她还会将自己作的诗拿给闻一多,请求指点。

一来二去间,闻一多与这位女讲师渐渐熟络了。

男女的感情总是如此,情不知所起,日久后,闻一多对于这个热情的女讲师,也开始有了驿动。不久后,被激发的闻一多,还在《诗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奇迹》的长诗。

这首晦涩难懂的诗,引发了诗界热议的同时,也引发众多的猜测。不久,人们循着这首诗的轨迹,纷纷猜测诗人是否遇到了感情中的新的涟漪。

随即,两人的交往也引来了一些流言。在流言传出时,闻一多第一时间想到了妻子高真和孩子。在思索了一整夜后,第二天,他毅然将妻子高真和孩子接到了身边。自此,这段小风波便被悄然平息了。

高真直到很多年后,才从梁实秋的口中得知:丈夫突然将自己接到身边的真正用意。对于闻一多的这一绝佳处置方式,高真感怀了一辈子!

人世间最好的爱,大约是:彼此懂得对方的好,也努力在任何情境下,尽可能地为对方好!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高真回乡探亲。因为战争,两人被迫过上了分居的生活。后来,历经艰辛后,闻一多一家终于在云南团聚了。

但团聚后,飞涨的物价让他们一家子的生活陷入了艰难。

这段时间,闻一多的收入远不足以支撑一个八口之家生计。面对拮据的生活,乐观坚强的高真没抱怨过一句。没菜下饭的时候,她就带着孩子们下河捞鱼,为了节约开支,她甚至自己弄了荒地种菜。实在没有生活开支的时候,她就典卖家当。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两人的感情却越发牢固了。所谓的“贫贱夫妻百事哀”,那是寻常夫妻,不是闻一多与高真他们。对于有爱的夫妻而言,患难,才最见真情。

在最困难的时候,眼见妻子受苦的闻一多有了戒烟的想法。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妻子高真时,高真却跳了起来。她说:

“你一天那么辛苦劳累,别的没有什么可享受的,就是喝口茶、抽根烟这点嗜好。为什么那么苛苦自己,我不同意,再困难也要把你的烟茶钱省出来。”

高真明白,丈夫闻一多有抽烟创作的习惯,所以她一直觉得:烟不仅是他灵感的来源,也是他的乐趣。所以,她怎么也不肯丈夫戒烟。

为了让丈夫没有任何压力地抽烟,高真还绞尽脑汁,想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自己制作烟丝。

她在农村集市上购买了一些嫩烟叶,喷上酒和糖水,切成烟丝,再滴几滴香油,耐心地在温火上略加干炒,制成一种色美味香的烟丝,让闻一多装在烟斗里抽。

闻一多试抽后,喜不自胜。他对这种烟丝赞不绝口,后来,他曾不止一次地向向朋友介绍:“这是内人亲手为我炮制的,味道相当不错啊!”

在这段艰难岁月里,闻一多每天进城上完课后,总是为节省马车钱自己走回来。高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于是,每逢丈夫回来那天,高真就早早就把家务安排好,饭菜准备好,然后带着孩子们走很远的路,去村边等候闻一多。

每每闻一多走到村边,孩子们就飞快投入父亲的怀抱,你抢书包,我抓手杖,好不高兴。而闻一多则一边回答孩子们的提问,一边给妻子讲路上所见和城中新闻......

这样的画面,竟出现在战乱年代,真真羡煞人也!

经历过种种艰难后,闻一多对妻子的爱之深,已经超越了他对诗歌的爱。

这个曾经悲观说“只以诗歌为妻”的男子,在与妻子小别时,在信里这样对妻子说:

“我一人在屋里,静极了,静极了,我在想你,我亲爱的妻。我不晓得我是这样无用的人,你一去了,我就如同落了魂一样。”

但就在两人情浓之际,危险渐渐临近。

1946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

此后,特务盯上了闻一多,有风声传出:有人要花40万元买闻一多的头……

高真和朋友、学生纷纷劝闻一多避一避,但闻一多丝毫不为所动。他说:

“我不能离开苦难的人民,昆明还有许多工作等着我做。”

拗不过丈夫的高真只好支持她,但此后的每一天,她都在担惊受怕中。

7月15日,当高真在家里等着丈夫闻一多归来时。却在屋里听到了一声枪响,预感到大事不好的高真奔向大门。在自家大门外,高真看到了满身鲜血的丈夫,她扑向丈夫大喊着他的名字。但这次,闻一多再也没有回应她!

此后,目睹丈夫惨死的高真决心继承丈夫遗志。

1947年她带着孩子们几经周折回到北平,在组织和朋友们的帮助下,住进什刹海附近的百米斜街。她利用这个比较隐蔽的环境,使自己的家成为中共的一个秘密联络点。1948年3月,高真带着孩子奔向解放区,被选为华北人民代表。

这位伟大的妻子,毅然在闻一多死后,将余生活成了闻一多的样子。世间,还有怎样的爱,能与闻一多和高真相比?

闻一多和高真,本都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但他们却生生将这出悲剧,演绎成了爱情传奇。最初促成这一切的根本,是闻一多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与担当。而最后,让这段感情放光的,则是两人的爱、包容和理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