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中的“红”与“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代指梅花的词 浅谈古诗词中的“红”与“花”

浅谈古诗词中的“红”与“花”

2024-07-05 01: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麻玉林  朱小雷    驻马店高级中学  463000 【摘要】“红”与“花”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两者看似不同,但在某些诗句中却表达相似的含义,比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就是落花的意思; “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庾信《和咏舞》)中的“花烛”就是红烛的意思。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选取“红”与“花”几个常见义项,浅谈两者的差异以及在古诗词应用中的异中之同,希望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特别注意古诗词的暗示性特征,以及比喻借代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红  花  暗示性  借代  比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061-02

        一、“花”在古诗词中的常见义项         (一)基本义:花朵。这种最基本的词义在古诗词中存在较多。比如“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卢照龄《长安古意》),此处的花、鸟、树指长安的景物,一片热闹之象;“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王昌龄《西宫怨》)“百花”更是写出了花种之多,花枝繁盛。大自然中的花之种类确实繁多,(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有“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花轻花”(杜甫《为农》)中的“轻花”,还有梅花、荷花、菊花等等,这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花,是作者为表达丰富情感塑造的各种花的意象。花的品类之盛,诗人运用之繁使得它除了基本意义之外,又添了其他的意义。         (二)引申义: 形状像花朵的东西。如花钗,雪花、等。古诗《读曲歌》“花钗芙蓉髻,双鬓如浮云”①,“花钗”就是妇女的头饰,上有各种花形;“初闻万窍号地籁,已见六出飞天花”(陆游《雪歌》)“天花”即天上飘飞的雪花;“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新年已到,却还不见百花绽放的景象,这里的“飞花”是飞雪的意思,赋予了白雪灵性,写出了春天的气息。         (三)比喻义:像花一样的女子。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说话爱用比喻,而在古诗词中,大量的植物尤其是各种花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联想意义。人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花喻人的诗词,早在《诗经》中就已出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桃夭》),看似是写桃花开得茂盛,实是以桃花来比喻年轻漂亮的女子。再如“梨花一支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用白色的梨花来形容杨贵妃白皙的皮肤;又如“海棠娇甚成羞涩,凭仗东风催晓妆”(湛道山《海棠》)运用暗喻将海棠比作深闺中的少女。②此等例子,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俯拾皆是。只因花朵娇艳的颜色,婀娜的姿态,馥郁的芬芳,与女性的美不谋而合,令人联想到同样让人心旷神怡的各色女子。         二、“红”在古诗词中的常见义项         (一)基本义:红色最初指浅红粉红,后来引申为一般的红色,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红色属于暖色系,它给人温暖热情热烈的感觉,所以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喜欢用颜色词来表现自然事物的色彩、人物形象的特点甚至人物情感的变化。“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王维《辛夷坞》),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绽开蓓蕾,是那样灿烂,一个“红”字显示着一派春光。“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王维《山中》)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但给人的并不是萧瑟凋零之感,从下句“空翠湿人衣”看出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点缀着几片红叶,反倒更为显眼。         (二)借代义: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常常会舍去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替代,以达到突出事物特征,引起人们联想,增强语言表现力的目的。红属于颜色词,这些颜色词除了具有基本的颜色含义外,还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③,所以红在古诗词中有两个常见的借代义。         ①借指花朵:“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这里的“落红”借指凋落的花,以花朵的颜色来代指花朵本身,突出了花的特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宋欧阳修《蝶恋花》)。“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这几句都是用“红”代指花朵。除了以上几个外,还有“残红”、“冷红”、“繁红”等。花朵前加有作者的情感,所以久而久之,红在表现花朵意象时,并不具体指花,而是虚指的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②借指年轻貌美的女子。例如“红粉”本义是妇女的化妆品,后来借指美女。“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李商隐《马嵬二》)红粉指的是杨贵妃。“红裙”本是妇女穿的红色裙子,也代指美女。“长安众富儿,盘馔罗羶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韩愈《醉赠张祕书》),“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白居易《对酒吟》),还有“红颜”“红妆”,都是以特征代本体,红粉红裙红颜红妆等都是美女的特征。         三、“红”与“花”的同中之异         通过列举“红”与“花”在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可以看出其异同点,不同点很好理解,相同点看似相同,但在具体的语境运用中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同样的含义,在具体的诗句中却又不能互换。下面试举几例浅谈之。         “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即是凋落的花朵,在讲红的义项中也提到红可以借指花朵,但此句中如果换成“落花不是无情物”,有什么不妥呢?首先,花有多种颜色,黄白粉紫最常见,为什么不是“落黄”“落白”呢?这跟红给人的视觉冲击感有关,同时古时以红色为尊,它给人是热情奔放的感觉。“落红”给人一种热烈的凄凉,让两种极端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即使是落花从枝头上掉下来,它也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这是红色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其次,从平时上来说,“红”是仄声,如果换成“花”就成了平声,不符合诗歌的整体韵律。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王维《桃源行》)此处的“红树”应是“桃花之树”,如果用“桃树”不能让读者清楚树当时是否开满了红花,如果用“花树”语言很平淡,写不出桃花开得满树粉红茂盛的状态。同时从平仄上看韵律也不符。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这里的“红绿”二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呈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桃红”改成“桃花”,意思没有变,但是从格式上“桃红”和“柳绿”对仗工整,音韵铿锵。         “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庾信《和咏舞》)“花烛”就是新婚之夜洞房里点的红烛,上面多用龙凤图案等做装饰,在洞房内点起这样的花烛,也是对二位新人的祝福。也有用红烛的,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宋庆馀《近试张水部》)此处的“花”比“红”具有更多的含义。         四、小结         通过以上列举比较,“花”与“红”虽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但最终不能互换的原因,简单概括起来有三个:         一、桃红、落红、残红、乱红等词语改成桃花、落花、残花、乱花后,诗词中的美感和意境就完全变了。大概由于花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红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抽象的意义,即如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中讲到木的特征时提到诗歌的暗示性问题,花在古诗中与各种事物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暗示性意象,比如菊花、梅花、荷花、海棠等等。但撇开这些前缀,单独的一个“花”字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倒没有暗示性。“红”却不一样,它在颜色上已经具有了暗示性,这也是两者不能互换的根本原因。         二、从形式上来说,古诗词要讲究押韵和对仗,而“红”在音律中属于仄声;“花”属于平声,所以两二者无论如何都不能互换。         三、“红”“花“”在指代同样的含义“美女”时,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花”更多的是比喻义而“红”更多是通过借代而形成此义的。         所以通过“红”与“花“”含义列举比较,让我们在学习古诗词中更加关注作者运用不同的字眼所展现的画面与抒发的情感,更能感受到古诗词中一些词句的美妙之处。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词典》[M]第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575 [2]程丽 .浅论花在中西方诗词中的比喻意象[J.]郧阳.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1(05) [3]韩研研.例谈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J] 考试周刊.2010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