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古村落:汤坎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仙居古村落景点介绍词语有哪些 仙居古村落:汤坎头

仙居古村落:汤坎头

2024-07-13 12: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汤坎头村之名历盖源于族姓和地势。据《仙居县地名志》记载,汤坎头因祖居汤姓,地处高坎之上而得名。汤姓曾经应是仙居十都、十一都一带的大姓。在《光绪仙居县志》中,以“汤”字为地名的便有汤坑、下汤、汤坎头等村落(埠头的楼店亦曾是汤氏的聚居地),汤坎头村是其中的典型。村中相传曾有七十二口古井,有部分或系原来的汤氏居民的生活留存;而水井数量之多,则表明曾经人口聚居之众(水井如同仙居人俗说的烟灶,可衡量人口的多寡)。另据县志记载,汤坎头村周遭很早就修筑有官塘堰、岩头堰等水利灌溉系统,由此也说明当地是仙居农业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

汤坎头村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古老村落。村的东面有珠姆溪,北面为永安溪,西面为万竹溪,村落位于临近南面山麓的高地之上。现今村落最早的聚居初应起源于村北水井头,后逐渐形成了上坎头、下坎头、上新屋、下新屋、下门楼、小园等聚居地。村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为上新屋的赵氏居所,建筑时间大约于清末。该建筑坐西朝东,为硬山式二层结构;东面为后院,西面为正门,明堂居中,左右为厢房,由斗拱链接,斗上有雕花。此外,相传为村内最早的水井所在的水井头处,亦有部分老建筑的留存,建造风格较为古朴,有临街式路廊,水井即在路廊内,井栏及檐头下的条石已经磨损、包浆,可见历史之久远。

汤坎头村虽然临水却鲜有洪涝之灾。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村落的所在也因此被看作是一块的风水宝地。相传村中曾有过金纺车和银纺车,皇帝听闻后为了占为己有,曾派人乘船沿永安溪前来抢夺,最后船覆人亡;又传说汤坎头一带一度曾被作为仙居临时县城所在,经济文化非常繁荣,后因明代时江西风水先生破坏了龙脉,使得村落遭受回禄之灾,房屋被毁,仅剩下七十二口水井。当然,诸上传说,虽有荒诞的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汤坎头村的地理特点:地处高坡,无水患;又因远离于水而有火灾之虞。

汤坎头旧为永安溪南岸的通衢所在。村落的东面为皤滩古镇,北面为埠头古镇、西面为横溪古镇,西南面为万竹王港。宋代开始设置的清风铺,即位于村落西面不远的吕前。历史上,永安溪水道的变迁,曾对汤坎头村落的形态和道路交通产生过较为重大的影响。据村内的流传的传说,早期从皤滩出发到缙云的古驿道,需经过村落南面的山麓,至万竹口达山尾巴,再取道吕前渡,经横溪、翻越苍岭;后来随着永安溪水位的下降,汤坎头村的北面逐渐离水远去,古移到改走皤滩上街头新坊石桥,经过下路堂石桥,过汤坎头坎下凉亭,再走高岭头石桥到吕前,经过吕前渡至溪头村、横溪,再取道苍岭。目前,村北和村东北仍分别留存有往昔古驿道的路廊和护佑商旅的四姑圣殿一座。

村落因为往昔交通的便利也曾非常繁荣。相关的资料表明,汤坎头村村北的坎下,曾经有过水埠,村民可将货物由竹簰运至村内;村东南面的朱姆溪旁建有宏大的寺院,住有十几个和尚;村南的山坡还建有窑场,烧制有碗、甑及缸等日常生活用具。村民们过着亦农亦商的生活。平日里,主要以务农为主,农闲时兼做手工和商贩。在《仙居地名志》的记录中,皤滩古镇有原为“搬摊”之说,其中摆摊、搬摊的商贩中即有来自汤坎头村民。同时,村落经济的繁荣亦带来了文化上的融合。汤坎头村村东北的四姑殿内所祀奉的为陈十四娘娘,系福建神祗。往昔,四姑殿每年还会举行庙会,热闹非凡;若逢干旱年份,还会在四姑殿内举行祈雨仪式,由执事沐浴净身,焚香礼拜,口念“一召天门开,二召速速来,三召江河海水通,四召大地起东风,五召五阁大将军……,十召陈十四娘娘速速如来临”等致辞请雨。

陈氏和赵氏是汤坎头村内的主要姓族。汤坎头陈氏来自万竹王坑的石古,始迁徙祖为陈潮湘,其因见汤坎头一带山水宜人、土地肥沃而定居下来,后裔子孙已历二十多代。期间,清代时,陈氏有陈圭沛,以庠生获六品军功;有陈镇宪,亦获六品军功;还有陈森英,获八品顶戴(候补)。从历史背景坎,盖前两位功名的获得可能与抗击太平军事件有关;后者作为候补,或系家资丰裕,捐买而来——因为未有关于其入学的记录。汤坎头赵氏可能源自官路增仁或桂坑,详细情况尚有待进一步了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