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关于咖啡的纪录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介绍香港的纪录片推荐一下 十部关于咖啡的纪录片

十部关于咖啡的纪录片

2024-07-15 03: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身在中国最主要的咖啡产地,想做个普洱咖啡的选题,先补课。密集刷了十部纪录片,整理分享之,有错误请指正。

咖啡简史

咖啡生于埃塞俄比亚,从阿拉伯港口Mocha开始了它的环球旅行。

这种振奋精神的“药水”使苏菲派在追求与神结合的过程中更加迷醉,作为一种宗教饮品,经由遍布各行各业的教徒走进阿拉伯的世俗世界,咖啡馆成了穷人重要的社交场所。

土耳其征服阿拉伯世界后,继承了咖啡文化。知识分子、诗人、作家都聚集到咖啡馆里议论时事,但仅限于男人世界。有趣的是,咖啡还一度被误读为同性恋的诱因。宫廷占卜师用咖啡渣为苏丹王的妻妾解读君心,这种占卜术延续至今。

土耳其人说:“心不需要咖啡,也不需要咖啡馆,心需要的是朋友,而咖啡只是一个借口。”

尽管奥斯曼帝国为了保持咖啡的垄断地位,严格控制咖啡豆出口,还是被一个印度人偷偷带回国,后来荷兰人也将种子种到阿姆斯特丹的温室和爪哇殖民地。

苏丹王进攻维也纳,溃逃时留下成袋的咖啡豆,维也纳诞生了第一家咖啡馆,人们不喜欢咖啡渣和纯咖啡的味道,于是想出过滤和加奶的饮用方式。

意大利神父将土耳其人和他们的黑色饮料视为对基督教的威胁,而教皇却被其美味折服。缺乏耐心的意大利人发明了Espresso,而在此基础上出现的Cappuccino,则得名于与圣芳济教会(Capuchin)修士的披风颜色相近。

在浪漫的巴黎,巴尔扎克每天要喝40杯咖啡,萨特和波伏娃在花神咖啡馆各占一张桌子。法国女郎喜欢这种新时尚,冲破性别、阶级、种族、地域的壁垒,聊天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咖啡的出现,也终于让在酒精里泡了数十年的欧洲找回清醒。许多咖啡馆成为重要的新闻渠道,发表时事通讯,酝酿革命活动。

合法毒品,这个称呼出现在多部片中

伦敦的咖啡馆被称为penny university,给小费的习俗也由此诞生。然而被咖啡馆拒之门外的英国女人,迷信咖啡影响男人性能力,更厌恶混迹咖啡馆勾引老公的妓女,她们喜欢更文明的茶室。当然,对于厨艺不佳的英国人来说,泡茶要比咖啡容易得多。

一棵咖啡树苗被法国中尉带到了马提尼岛,逐渐繁衍出拉美的千千万万棵。欧洲国家陆续在殖民地建立起庞大的奴隶种植园。海地曾出产全球一半的咖啡,也因此爆发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奴隶起义,这些奴隶正是来自咖啡的故乡——非洲。

以上内容来自《黑咖啡 Black Coffee》(2005)第一集。第二集转向美洲,咖啡的新大陆之旅不再浪漫。

一百多年来,咖啡价格在兴衰循环的大潮中起伏跌荡,廉价咖啡和大众化营销给商人带来无尽财富,也给咖啡产地带来无妄之灾。

“当你提到咖啡时,你讲的不仅仅是一种商品,而是数百万民众的生命。我们的拉丁美洲,面对许多艰难的任务,要消除文盲,扫除疾病,还有一项为数百万人补充营养的计划。如果能保证公平的咖啡价格,我们就能创造奇迹,否则这里的人们将一直在贫困的汪洋中漂泊。”——1950年美国为咖啡价格飙升召开听证会,一个哥伦比亚人的发言在今天仍然适用。

当你提到咖啡时,你讲的不仅仅是一种商品,而是数百万民众的生命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因反抗英国茶叶税而起,乘着戒茶的爱国之风,咖啡在美国的传奇序幕拉开了。

工业革命中,咖啡只是为了保持清醒的兴奋剂,无关口味。随着烘焙机和纸袋的发明,袋装咖啡豆在淘金热中大发横财。一时间,咖啡品牌激增,咖啡加工的时代来临。

大萧条时期,大超市取代了小型加工厂。速溶咖啡从二战的战壕走进寻常百姓的厨房,迎合了战后现代化泛滥的浪漫。价格竞争使速溶咖啡的质量越来越差,企业关注的不是提高质量,而是如何通过广告卖出更多咖啡,只有在电视里咖啡才好喝。

麦斯威尔咖啡壶广告,这种循环的冲泡方式其实非常糟糕

大规模生产、速溶咖啡、24小时供应咖啡的小餐馆,这些大众消费代表着美国咖啡的第一次浪潮。《咖啡:改变美国的饮料 Coffee: The Drink That Changed America》(2016)还讲到了后两次浪潮,先是意式浓缩基底咖啡的流行,催生了星巴克等大型连锁品牌;21世纪初精品咖啡崛起,人们开始关注产地和冲泡方式。

美国人能喝到廉价咖啡,全凭拉美邻居的廉价劳动力。他们既要努力摆脱殖民地阴影,又受到咖啡市场强烈震荡的影响。

产量过剩使得价格触底,首当其冲的便是咖啡大国巴西,政府试过扣缴、烧毁咖啡,都无济于事。1954年,巴西总统瓦加斯无力回天,饮弹自尽。人们甚至寄希望于天灾,咖啡价格确实因气候恶化而飙升,却又很快迷失在供过于求的贬值中。

拉美国家团结起来为咖啡产地发声,哥伦比亚打造了“胡安·瓦尔迪兹”的形象,一个典型的咖农,牵一头骡子,驮两袋咖啡豆。这波宣传起了效果,泛美咖啡局又将Coffee Break的概念推向北美市场,直接促进了消费。

胡安·瓦尔迪兹——哥伦比亚咖农代言人

1962年,基于配额制度的《世界咖啡协议》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好的交易环境,并带来至今持续最久的价格稳定期。然而协议经常承受着政治和经济压力,直至1989年破裂。

面临危机的巴西大量投资机械化农业生产,使得咖啡质量下降,采购价格降低,企业成了最终赢家。而当越南以大量劣质的罗布斯塔咖啡豆涌入市场时,企业获得了更多意外之财,越南咖啡产量十年内增加了十多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咖啡生产国。

中美洲的咖农将咖啡危机和生计艰难归咎于越南人,但越南人的生活就好到哪里去了吗?《和西蒙·里夫一起寻迹咖啡 The Coffee Trail with Simon Reeve》(2014)以咖啡为名切入越南的各种社会问题。

公平贸易

看过纪录片中咖农的生活困境,如果反对公平贸易,难免显得冷酷无情。然而也有咖啡庄园主提出质疑,公平贸易并不关心咖啡质量,本质是文化帝国主义,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人们的慈善心枯竭了,就全完了。

B站弹幕将公平贸易咖啡高出的差价称为“道德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为道德掏腰包,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要想改变贫困,授之以渔,提高咖啡质量,才是根本。精品咖啡本身对咖农就是一种支持。

《黑金/不公平咖啡 Black Gold》(2006)以埃塞俄比亚Oromia咖啡合作社联盟的领导者为主线,不断在非洲和欧美的穷富之间切换,试图用这种反差来唤醒世界,关注全球化贸易中富国对穷国的掠夺。

耶加雪菲、西达摩,这些熟悉的地名,在影片里代表着食物、饮用水、医疗和教育的缺失,绝不像它的咖啡风味那样美好。对农民来说,不种咖啡,就只能种毒品。

公平贸易带来了一些改变,一个合作社集体决定建一所学校,虽然公平贸易带来的收入并不足够,但至少让农民看到了希望。

这几家大公司都拒绝接受《黑金》剧组的采访

明星为公平贸易勾画了一幅更美好的图景。作为世界宣明会的大使,休·杰克曼夫妇前往埃塞俄比亚访问咖啡项目,并将全过程拍成了纪录片《杜卡勒的梦 Dukale's Dream》(2015)。

杜卡勒是被选出的年轻咖农代表,通过他的故事,我们看到宣明会教会他们用沼气替代烧柴以减少环境压力,他的妻子终于在第五次怀孕时有医院可以去做产检,公平贸易合作社使他获得双倍的咖啡价格。

另一方面,像真人秀综艺一样,我们也看到休不怕脏不怕累地体验农民的工作。回到纽约,休走上公平贸易咖啡的推广之路,在联合国演讲,成立“笑面人”公司、咖啡馆、基金会,并以“杜卡勒之梦”命名了一款咖啡。

宣明会CEO说:公平贸易以道德杠杆为基础,消费者会说,即使多付五分钱,我也想知道,它的确在帮助贫困的咖农。它是“消费者为王”的原则,要让消费者相信这一点,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部片子既是消费者教育,也是明星个人和NGO形象的一次成功公关。

两人共同在杜卡勒的花园里种下两棵咖啡树,并以休的两个孩子命名

几乎所有的咖啡纪录片中,星巴克都是绕不开的,《黑咖啡 Black Coffee》(2005)第三集甚至完全成了星巴克的广告。

《星巴克的秘密配方/滤镜后的星巴克 Starbucks Unfiltered》(2018)是这十部中最新的一部,其中在欧洲逃税那段非常有趣,对这个精于营销的商业帝国,是粉还是黑,看完之后你会自有判断。

Coffee Lover

如果你是一个咖啡控,想让观影体验像啜饮咖啡一样轻松惬意,那么以下四部纪录片里几乎都是热爱,没有苦难。

《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 A Film about Coffee》(2014)

片名起得很大,也拍得比较全面,可以了解“从种子到杯子”的全过程,稍微侧重于精品咖啡和直接交易。摄影讲究,有几个细节让人动容。

非洲的咖啡工人一边踩咖啡豆,一边欢快歌舞当日本老匠人遇到咖啡,不服不行

《情迷咖啡因 Caffeinated》(2015)

同样覆盖咖啡产业的所有环节,涉及很多国家,全片都是密集的人物采访,整体显得有些散乱。没找到中文译名,“情迷咖啡因”是我自己翻译的。

《咖啡师 Barista》(2015)

美国咖啡师大赛四位选手的全程记录,他们把咖啡当成信仰,追求极致完美,不疯魔,不成活。

《我们的咖啡有多棒?Wie gut ist unser Kaffee?》(2015)

咖啡到底对健康有没有害?还是让严谨的德国人来回答吧。

那么,中国咖啡呢?

推荐公众号/B站「周末咖啡报告」出品的系列短片《咖啡人日记》。每集十几分钟,已经更新至第八集,很喜欢的纪录风格,贵在真实。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