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打力”,推动新媒体时代副刊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今日羊城晚报报纸全版头版 “借力打力”,推动新媒体时代副刊发展

“借力打力”,推动新媒体时代副刊发展

2023-12-26 15: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新媒体时代,副刊面临困境与机遇。“借力打力”是指借助科技之力打出副刊之力,“内容+技术”双轮驱动,是新媒体时代副刊发展的有效路径。要发挥自身特色,善用品牌优势,借助头部新媒体平台,运用贴近年轻人的表达方式,提高互动频率,进而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媒体融合     新媒体     人民政协报     副刊

    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环境发生改变,海量信息及人人皆媒体的多元传播途径使大众媒体面临多重挑战。报纸副刊如何在媒体深度融合中化危为机,在媒体融合大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媒体融合背景下副刊的发展现状

    随着新媒体兴起,纸媒已经布局媒体融合,开发新媒体产品,甚至少数纸媒部分或全部转为数字媒体。回溯传媒业发展历程,纸媒在受到新媒体冲击初期,其传播力与影响力就已受到影响。在保持其公信力与权威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副刊的“留客”功能,成为纸媒巩固读者资源、吸引读者关注的重要渠道。如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等纷纷增加周末副刊版,从出版频次、内容细化等多方面加强副刊对读者的吸附力与黏合度。

    开通微信公众号,是诸多报纸副刊试水新媒体的首选。人民日报副刊公众号“人民日报文艺”、人民政协报副刊公众号“华夏艺文”、新民晚报副刊公众号“夜光杯”、北京日报重磅打造的“艺绽”等,这些公众号多以报纸副刊所生产内容为基础,拥有一定阅读量,粉丝数持续稳中有增。相比时政类公众号,如“侠客岛”等新媒体佼佼者,副刊公众号整体上阅读量尚不理想,读者增量有限,缺乏极具影响力的新媒体产品。

    相较而言,依托移动互联网头部新媒体所创办的文化频道,读者关注度较为可观,如凤凰网文化频道推出的《洞见》颇具“吸粉”潜能。除此之外,今日头条不仅通过阅读有奖、转发有赏的营销方式增加流量,近年来还逐渐加大原创板块拓展力度,依托该平台受众的庞大基数,文化产品的阅读量不容小觑。

    另外,还有纸媒转型为新媒体“涅槃重生”的成功案例,如澎湃新闻,从原来的东方早报新媒体项目,到告别纸质版成为全力投入“两微一端 + 短视频”的全媒体产品,如今跻身头部新媒体行列,其文化产品借助平台优势产生强大传播力。

    新媒体时代副刊发展的“稳、变、通”

    如何让新媒体技术从副刊发展的拦路者变为助力者?在临近“万物皆媒”的背景下,报纸副刊应立足自身传统优势,借助科技力量,稳中求变、变中达通。

    借助特色,发挥优势

    要发挥自身特色、善用品牌优势,通过纸媒带新媒、新媒促纸媒,实现“1+1>2”的效果。人民政协报副刊具备其他报纸副刊所不可比拟的政协委员资源优势,并由此辐射其所在领域的其他专家名家,使“名家写 写名家”成为特色并延续至今。作者队伍强大、作品质量精良是其树立品牌的基础优势。而从独特视角进行宣传报道,是人民政协报副刊的最大特色。

    2020年全国政协开展委员读书系列活动,以“书香政协”带动“书香社会”建设,引发较强反响。人民政协报副刊以此为切入口,策划“读书群群主系列访谈”,邀请委员以口述形式讲述读书思考;开设《阅读有商量》《委员说话·读书有溢》专栏,持续发表委员读书笔记、评论、导读等相关文章。多种报道方式形成“集束效应”,推动委员读书报道成为人民政协报副刊的特色板块。同时,还积极发挥委员读书的“溢出效应”,有意识推出相关新媒体产品。通过微信、客户端、PC端等提升副刊作品的曝光度,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阅读副刊的几率大大增加,部分读者因新媒体产品而阅读纸媒,也有读者因纸媒而点击新媒体产品,两者相得益彰、互为驱动。

    地方报纸副刊可深挖其地方特色文化报道的优势,如羊城晚报副刊花地表现广东文化特色、北京晚报五色土呈现北京文化特色、新民晚报夜光杯传达上海文化特色,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在当地甚至全国范围内拥有一批固定读者群,适度把握、精准策划纸媒与新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借力平台,创新形式

    要借势头部新媒体平台,提升副刊辐射力与渗透率。学习强国、今日头条、澎湃新闻、抖音等具有较强的受众基础,积极借助这些强势新媒体平台来增强副刊作品的传播力至关重要。特别是海量信息、多元媒介的背景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副刊“酒香”的扩散需要新媒体平台的助力。2021年1月9日,人民政协报副刊整版发表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王宏甲的报告文学《共同富裕,一个村庄的信仰与坚守——贾家庄乡村振兴启示录》,经“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转载带来了较大流量,两天时间阅读量超420万、点赞量达十多万。

    同时,新媒体让副刊由文图结合的单一模式转为文图音视频结合的立体模式,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元,为副刊发展开拓了无限可能。

    注重深度,遵循规律

    要合理把握副刊作品的新闻性和相对滞后性,增加副刊层次感与个性化。报纸副刊既具文艺性,又具新闻性。新闻性是报纸副刊有别于文化类杂志、图书的独特属性,而文艺评论、报告文学等则需要新闻事件结束后方能表达,这使得部分副刊作品具有相对滞后性。人民政协报副刊适度发挥副刊各类体裁特色。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报道为例,人民政协报副刊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在疫情发生初期推出书法、绘画、诗歌、随笔等直观表达所见所闻所感的副刊作品。待疫情防控趋于稳定后,发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徐贵祥《各有各的方式》等具有哲思的系列文艺评论,这符合人们对事物事件发展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和文艺发展规律。

    当然,此种报道范式并不是个例。副刊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感性又理性,让读者从文艺角度不断加宽增深对时代人物、事件和精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从而获取多层次的阅读感受,是副刊的独特魅力所在。新媒体时代,要正确认知与巧妙把握副刊的文艺性和新闻性,结合受众认知规律与阅读体验扬长避短、凸显优势,并借助新媒体技术与平台将之加强放大,为副刊“锦上添花”。

    与时俱进,生动活泼

    秉持年轻化理念和接地气文风,增强副刊鲜活感与动态感。马克思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由此可见,受众需要是媒体生产和发展的根本动因。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受众呈现年轻化特点。这就要求副刊在坚守雅俗共赏的优良传统外,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迈开步子,主动汲取与时俱进的年轻化理念,融入当今社会生活、贴近年轻受众品位,与当代生活同频,与年轻读者共情。

    当下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短视频或移动端已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读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转变文风,适度运用网络语言,关注网络热点,成为动态办副刊的一种选择。“普大喜奔”“洪荒之力”“吃瓜群众”等网络语言的使用,李子柒、丁真等相关评论报道,出现在包括人民政协报副刊在内的诸多副刊上。这些副刊以更接地气的年轻姿态,展现当代文艺气象,引导当代文艺发展。

    强化互动,反应迅速

    要拓展副刊与作者、读者的沟通渠道,提高副刊互动性与参与度。知己知彼、良性互动,固读者与作者之源,方能“根深叶茂”。与读者互动,是副刊的优良传统,一些副刊一直都设有《读者来信》等栏目。与作者互动,是副刊的优良作风,副刊发展史上,编辑与作者互相成就的案例不胜枚举,如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和作者鲁迅、编辑徐志摩和作者沈从文等,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而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自媒体的出现,则让编辑与读者、作者之间的互动,范围上更加广泛、反馈上更加及时。

    同时,副刊阅读还可以与举办相关活动相结合。在倡导全民阅读的当下,阅读好书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报纸也是阅读的重要载体,如何利用推广全民阅读的契机推进副刊阅读,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举办征文、好书评选等参与度较高的活动,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推出年度好书评选、西安晚报组织“报人散文奖”征文活动等,有效打通与激活了副刊、作者和读者的沟通脉络,作品生产更贴近受众需求,最终形成“作者-副刊-读者”之间两两互动或三者互动的良性循环。

    副刊编辑转型的“变”与“不变”

    在媒体融合潮流中,媒体人已经走出倍感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阶段,开始理性思考新媒体时代传媒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及自身如何适应、推动甚至引领媒体融合发展。技术驱动之下,传媒业的发展转型中,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如何让“变”与“不变”成为媒体发展的助力,是亟须媒体人着力解决的重要议题。

    “变”与“不变”是传媒业每逢技术变革都会面临的课题。具体到副刊,变化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副刊以及副刊人所承担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副刊人要在遵守媒体传播规律和文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扎实提升新闻业务能力、巩固专业知识基础,牢记主流媒体的初心使命,克服对新技术的抵触或恐慌心理,认真学习并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升级转型为全媒体副刊人,从而使技术“痛点”“难点”变为副刊的“优点”“重点”。如此,便能推进副刊以“内容+技术”为核心的全面改革,最终实现价值引领和技术创新的双效目标,运用多元传播方式,继承中国报纸副刊百年来的优良传统,维护报纸副刊所积累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副刊全媒体编辑,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人团队,亦可以是共同协作的多个部门。副刊编辑要正确处理副刊与技术的关系。新媒体时代,技术不再只是内容的辅助,技术创新甚至可以催生内容创新,这就需要副刊编辑的媒体融合意识从以内容为王、技术为辅逐步过渡到内容与技术的“双轮驱动”。副刊编辑只有明确哪些是本、哪些是末,哪些变、哪些不变,才不会在媒体融合中舍本逐末,从而在实现完美转型的同时促进副刊的发展。

    (作者系人民政协报社文化周刊编辑)

    责任编辑:包萨仁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