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与青年发展相容共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仁义礼智信文字演变 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与青年发展相容共生

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与青年发展相容共生

2024-06-20 11: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常言道,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史文脉绵延不绝,文化薪火在此代代相传。其中,儒家学说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时至今日仍然深刻影响着每位中国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伟大征程中重新定义“仁义礼智信”,才能激扬起“青年磅礴发展”的力量。

“仁”,即品行,要实干为民,坚持以民为本,勇于担当作为。“仁者,人也”。仁爱,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涵,深刻蕴含着以民为本的优良传统。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时刻怀抱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挺膺担当、甘于奉献。在革命战争年代,青年们实现了“青年应有责任,破旧换新天”的壮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们立下了“闲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誓言;在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呼声;在新的征程上,他们高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豪言壮志,每一次奇迹都凝聚着青春奋斗的力量,每一次胜利都闪耀着仁者爱人的光辉。新时代的青年要赓续党的优良传统,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鼓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积极投身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和国家建设一线接受锻炼,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的实践中担当使命,让青春奋斗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楫争先,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篇章。

“义”,即道义,要清明正义,严守纪律规范,筑牢底线意识。“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篇》,被东汉时期的经学家马融解释为“从心所欲,无非法者”,指出我们所渴望的事物都应该处于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而不能违背法律擅自行动,追求自己的欲望并不意味着可以恣意妄为,要做到讲规矩、守底线,才能达到“从心所欲”的人生境界。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利益诱惑层出不穷,这对我们提出更高要求。对于青年来讲,“路漫漫其修远兮”,要真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成长历练中把“守纪律、讲规矩、明底线”作为终身课题,注重从先进典型中汲取精神力量,从反面教材中剖析深刻教训,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同时,要敢于自我革命,时刻绷紧“严守纪律规矩”这根弦,心存敬畏,慎独慎微,注重发生在自身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持续强化防腐拒变的自净自省意识,加强对党纪国法的学习,在小事小节上明底线、知敬畏、守底线,以忠诚干净担当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年实践。

“礼”,即礼合,要崇德修身,坚持尚善明理,做到厚德载物。“德不孤,必有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先贤非常重视立德修身。崇德修身是中华儿女始终不变的人生课题,因此要做到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带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所谓明大德,就是要牢固树立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所谓守公德,就是要严守公共领域道德规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所谓严私德,就是要严以修身,弘扬良好家风,做到慎独、慎微。在新的历史阶段,青年应该将涵养品德作为一生的功课,坚持以道德为先,努力塑造自己的道德修养。面对复杂的形势和问题,要明辨是非曲直,避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时刻保持斗争精神,在充满诱惑挑战中怀揣初心使命,保持战略定力。面对优越的环境和条件,要树立“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之心,做到饮水思源,既要避免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窠臼,又要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

“智”,即思想,要好学善思,练就过硬本领,不断推陈出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青年在奋斗过程中,必须能够忍受孤独不断锻炼自己,充满热情地投入事业中去,然而,仅有理想和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与之匹配的能力素养。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层出不穷,这对青年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真本领不是与生俱来,也不会不会凭空产生,是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和实践中取得的。青年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的理念,在获得扎实学识的基础上,牢记“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认识—实践”中总结经验,成为一名既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又有过硬的实践积累的复合型人才。广大青年要注重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遵守学习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多诵读经典、多思考真理。打铁还需自身硬,青年人肩负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需要不断学习、敢于创新,才能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信”,即信仰,要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对党忠诚。“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理想信念是指引新时代青年不断向前的火把,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重要根基。广大青年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才能在奋斗中不迷失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其中,将“有理想”放在了四个要求的首要位置,体现了理想信念对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新时代当有新担当,青年要在学思践悟中坚定信仰信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以实际行动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同时,牢固树立与中国梦同心同向的远大理想,充分认识个人和国家的统一关系,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把握好时代机遇、坚定奋斗信念,做到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以青春之我为实现民族复兴建成现代化强国铺路架桥、保驾护航。

概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五种品质,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其迸发出的精神动力“历久弥新”,指引着新时代青年不断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青年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汲取奋斗力量,深学笃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起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齐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蒋世琪、烟台市牟平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 陈波)

(基金项目:2023年度烟台市社科规划研究项目(YTSK-2023-342)“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