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语言的诗意探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诗意生活词语 《春》语言的诗意探究

《春》语言的诗意探究

2024-05-27 19: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教师点拨:这一段最有特点的语言现象就是叠词的使用。“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短短一段文字就用了5个叠词。叠词的好处就是使语言更具有形象性、音乐性和情感性。形象性表现在可使描绘的自然景物更加形象,同时叠词既可以摹色又可以摹声,“嫩的”“绿的”“悄”“绵”,单词达不到这种摹状的效果。音乐性表现在读的时候朗朗上口,声声悦耳,因为叠词可使音律和谐。情感性表现在给语言增添了柔和、柔美,少了一丝刚劲、硬朗,能更好地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常使用叠词,比如“他长得真胖”“他长得胖胖的”后者还有对“他”的赞许之意。文中其它地方还使用了叠词,你能找到吗?“嗡嗡地”“微微”“密密地”“慢慢”“稀稀疏疏”“一点点”,文中一共出现了11处,可见朱自清先生对叠词的钟情。也体现了这篇文章的童真、童趣。这些散落其它文段的叠词,一会儿就让同学们自己来赏析。

叠词的使用是不是朱自清先生的原创呢?不是的。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找出其中叠词使用的句子。“念天地之悠悠”“唧唧复唧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朱自清语言中诗意的一个表现,吸取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让语言富有层次美感。)

(二)诗意语言探究之“用字”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教师点拨:“树叶子却绿得发亮”中“绿”字用得好呀,妙呀。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生动不生动?形象不形象?可它不是朱自清先生的原创,我们有一句诗词叫做“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两个绿有异曲同工之妙呀。“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青”字也用得好呀。“青”原本是名词词性,在这里被活用做了谓语。但是却极具形象性,你尝试能换一个字也能达到这个效果吗?例如诗中名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青”的妙用就在此。朱自清先生语言的古典韵味也在这里。他是受过良好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又受过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这篇文章也能窥探一二。同学们文中还有没有你喜欢的字,拿出来赏析一下。比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朱自清先生语言讲究炼字,这是他诗意语言的一大特色。)

(三)诗意语言探究之“修辞”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教师点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话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同时又把春风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柔和。“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鸟儿拟人化。朱自清先生非常善于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用得新颖奇特、生动形象。同学们在其他文段中找一找你喜欢的修辞。“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拟人的使用,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增添了灵性和情感。无论是直接诗句的引用,还是各种修辞手法,都使得《春》这篇文章富有诗情画意,这是他诗意语言的一大特色。)

(四)诗意语言探究之“句式”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教师点拨:这篇文章句式上也非常有特点,我们以“迎春图”为例赏析朱自清先生的语言特点。句式上来说就是长短句的使用。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大量运用短句、散句和口语句式。所谓短句就是与长句相对的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它的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散句是与整句相对的结构不整齐,句式各种各样,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它的效果也是灵活,不呆板不单调。文中大量运用了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同学们还能找到其它的吗?短句的例子“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散句的例子“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口语句式比比皆是,相对而言书面语句式主要表现在两处“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年之计在于春”。长短句的结合,整散句的交错,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的运用都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在语言上的功底。朱自清巧妙地将古典诗词的句式应用到自己的文体当中,不露痕迹,自创一格,是他诗意语言的一个秘密武器。)

(五)诗意语言探究之“诗情画意”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教师点拨: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这些表现在哪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春风图里,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描写这么一幅画面?我们仔细想来与“几处早莺争暖树”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这句与“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有点取材于张志和的《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朱自清先生描绘的画面色彩淡雅,画面优美。他语言的诗情画意也来自于古典诗词的取材,把一些经典意象、画面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它们散发出古今融合的典雅韵味。更可贵的,这并非是客观描绘,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三、课堂小结

1.朱自清的散文,能够贮满一种诗意。

——近代诗人郁达夫

2.朱自清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近代散文家李广田

上面2句是名家对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评价,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请同学们对《春》的语言进行一次评价(控制在20字以内)。

▁▁▁▁▁▁▁▁▁▁▁▁▁▁▁▁▁▁▁▁▁

教学反思

在全市老师面前上公开课,这次应该是第三次了。第一次公开课是2017年潍坊市初中语文名师送课研讨活动,因为是在自己学校里,上课的学生是自己的学生,可以说轻车熟路,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除了紧张。第二次公开课是2017年潍坊市优秀课例课堂展评公开课,地点是在诸城,这次无疑是给我好好上了一课。我多次在文章中反思那堂课,为什么如此“尴尬”?老师尴尬,学生尴尬。学生不积极、不活跃,老师上课步履维艰。问题出在哪里?问题的答案也随着时间一点一点浮出水面。由原来责怪学生不配合、水平不高,到现在意识到是我的问题。我希望学生配合我,按照我的思路走,我的教学设计里只有我想要的预设,课堂上眼里没有学生,我不敢放开课堂……

意识到这些问题后,我开始有针对性地学习。张伟忠老师的报告我有幸听过三次,其中《语文教学要着重处理好七种关系》。七个关系的改变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在这七种关系中我选取了2种先开始改变。第一个是起点和终点的关系,第二个是内容和语言的关系。

处理好起点和终点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构建基于学生疑问、质疑、发现的语文新课堂。“语文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的感受和疑问,而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更不是教师自己先入为主的设计”。也就是学生的学情老师要准确把握住。因为事前没有和学生见过面,所以在这堂课上,利用课前20分钟,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受和学习情况。通过这一环节,我迅速对自己先前的预设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整。虽然这篇课文学过也背过,但理解还是停留在浅显的表面。知道了学生的起点,我调整了教学中起点和终点的位置,达成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围绕《春》的诗意语言,设定了5个方面的探究学习,这5个方面的探究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实初中语文以学为主的教学实验。在课堂上我紧紧围绕学生的疑问、质疑和发现展开教学,例如在探究三诗意语言之“用字”环节中,“绿”同学们是能发现其妙用的,但是“青”字同学们就注意不到了。这说明学生对语言特别是“炼字”这一现象的不敏感。老师在此点拨,有学生就能发现朱自清先生语言的奥秘了。在其他班级试课的时候,甚至出现了学生举一反三的例子。学生由朱自清先生借字延伸到借画,我从中受到启发,展开了探究五诗意语言之“诗情画意”。是学生的发现打开了我的另一种思维,教学相长,我也有收获。

自从开始构建基于学生的疑问、质疑、发现的语文新课堂,我深深感受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它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学识和灵活的课堂把控能力。我要对我教的这节课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大量的工作,我要对文本有深入的思考,当在课堂上的时候,我要完成学生的各种问题,对老师的教学是有挑战性的。但是当这一节课上完的时候,教师对这篇文本的把握已经相当深入了,为以后的备课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构建基于学生的疑问、质疑、发现的语文新课堂,我认为这不仅是教学理念,还是育人理念。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构建基于学生疑问、质疑、发现的语文新课堂,实际上是尊重了学生个体存在价值。在这堂课上,我的角色是点拨者。当学生通过老师的点拨明白一些道理得出一些结论的时候,我想对于这个学生而言是印象深刻的。在平时教学中,作为教师,作为学生,作为旁观者,我多次在这个理念间来回穿梭,我很欣喜地发现,这个理念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这是最吸引我的。在这堂课的处理上,我的课堂理念就是基于此发生的。

第二个是内容和语言的关系。对我的以前的备课进行分析,我是传统的讲课方式,就是内容分析和主题概括。因为这两项是相对容易的。究其根源在于我自己文本解读能力有限。如何提高自己的解读文本的能力?这个探索经历了一些过程,至今也仍在探索中。陈曰亮的文章《语文阅读教学的“教”与“不教”》,对我启发很大。他提出“教文本的语言形式,不教思想内容”。教学内容到底该怎么确定呢?通过学情调查,我在学生与文本感受交集处(诗意语言),一望无知处(诗意语言有哪些表现)的地方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篇文章诗意语言表现在哪些地方?它反映出朱自清先生怎样的文学风格?这是我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要带领学生在文字间来回穿梭,去品读去欣赏。通过反复阅读和查阅资料,我找到了这篇文章诗意语言的几个入手点——叠词赏析、修辞赏析、用字赏析和句式赏析等。

朱自清先生爱用叠词,造成他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春》里有叠词11处,《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叠词则多达72处。叠词的运用,以及朱自清先生散文中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和儿化语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颇有跌岩回环的听觉美感。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修辞手法,如拟人,把“静”的景物写活了,例如:《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状其小知小觉出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这样的例子在《春》中不胜枚举。

“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春》作为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缤密的艺术风格。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在语言赏析中,我紧紧围绕语言这个基础,通过朗读与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在语言与文化交汇处,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文化传承素养,通过品读、赏析、探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本节课教学设计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未来还需要潜心研究教学理论,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