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唐朝:世界性的生活方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最好 活在唐朝:世界性的生活方式

活在唐朝:世界性的生活方式

2024-07-11 21: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2

我们中国一直有一些学者认为唐代并没有那么好,隐藏着不少社会矛盾,而且军队也不是很强。其实说好说坏,都应该通过比较来衡量。我想提供一个特殊方位,以便横向比较。

七世纪,当长安城人口多达百万的时候,罗马城的人口还不足五万。即使是以前还没有衰落的罗马古城,在面积上也只有长安的七分之一。而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处处弥漫着中世纪神学极端主义的阴云,经常燃起焚烧“异教徒”的火堆。

再从欧洲往东边看,曾经气魄很大的波斯帝国已经在七世纪中叶被阿拉伯势力占领。唐朝为了保护他们的王室,还设立过“波斯都护府” 。印度,在差不多的时间因戒日王的去世而陷于混乱。当时世界上比较像样的首都,除了长安之外还有君土坦丁堡和巴格达。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的都城,是联结东西方的枢纽;巴格达是当时气势如虹的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但是,把这两大都城加起来,还不到长安城的一半。

03

回到文化上来。

文化,首先是一种习惯了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那么,先说生活方式吧。唐代长安已经习惯了一种世界性的生活方式,这恰恰是唐代文化的重要基础。

当时的长安人过着一种没有国界的商业生活。

长安城占地八十多平方公里,其中有两个商市,一个叫东市,一个叫西市,各占一平方公里,加在一起占长安城的四十分之一,面积似乎不大。但是,不管是东市还是西市,各有一个“井”字形的街道格局 ,划成九个商业区。相比之下,西市更集中了大量外国客商,比东市繁荣得多。

西市一派异域情调,而这种异域情调是长安城的主调。饭店、酒肆很多,最吸引人的是“胡姬酒肆” ,里边的服务小姐都是从中亚和西亚过来的美艳姑娘。在酒肆周围,处处可见拜占庭风格的建筑、罗马的艺术、印度的杂技魔术,很多店铺喜欢装饰希腊的缠枝卷叶忍冬花图案。

我前面说过,波斯被阿拉伯人占领了,但在长安街上,既能看到波斯人,也能看到阿拉伯人。我在史料中并没有发现他们互相寻衅斗殴的记录,至少算是相安无事。波斯入在战场上是输家,但在商场上却是赢家。宝石、玛瑙、香料、药品,都是他们在经营。

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波斯服装风靡长安。现在伊朗女性的服装有颇多限制,但在那个时代正好相反,她们因大胆、时尚而引领潮流。不仅衣料很薄又有美丽图案,而且紧身、低胸、经常变换,让各国女子,特别是中国女子大开眼界。现在我们在敦煌壁画中,还能看到波斯服饰的美丽踪影。

04

长安街头,外国人很多。三万多名留学生,其中日本留学生就前前后后来过一万多。留学生也能参加科举考试,仅仅在唐代晚期,得中科举的新罗(朝鲜)士子就有五十多名。科举制度实际上是文官选拔制度,因此这些外籍士子也就获得了在中国担任官职的资格。他们确实也有不少留在中国做官。

不仅有这么多外国留学生和外国考生,更难得的是,朝廷对他们极为重视。几年前,西安出土了一个方形的墓碑,上面刻有墓志铭。墓主是一个十九岁的日本留学生,他在长安去世了,中国皇帝居然亲自给这个外国留学生写了墓志铭。慕志铭中提到“日本国”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在汉文中出现“日本”两字 。

二○○五年 ,我去东京参加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日本正在纪念唐代留学生墓志铭这件事,我也应邀参加了隆重的仪式。我在仪式中想,才十九岁的一个外国孩子,唐朝皇帝居然亲自写墓志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啊!

因此,十几年前西安市决定修复唐王朝皇宫所在地——大明官遗迹,日本政府决定对基础工程出资援建。我是这一遗址修复工程的文化顾问,知道这是国外对唐朝的一种报恩。

有一位波斯人,被唐王朝派遣到拜占庭帝国做大使。请注意,他是波斯人,却是唐王朝的大使!他的名字,在中国史册中叫“阿罗喊”。当代日本学者羽田亨认为,“阿罗喊”就是“亚伯拉罕”,犹太人里一个常见的名字。既是波斯人,又是犹太名,极有可能是一个居住在波斯的犹太人。

目前在国际政治中,伊朗和犹太人似乎关系很不好,但在古代却不是这样的。一个波斯犹太人居然担任了中国大使,去了拜占庭上任。由此也证明,唐朝由于处于世界性的生活方式之中,一切界限都有可能消除。

05

这种世界性的生活方式,又发生在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环境中。长安的朱雀大街,宽一百五十五米,比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还要宽三十多米。长安的街道两边都安置了下水道,下水道边上种植了榆树和槐树,旁边还有一米宽左右的人行道。

长安城里划分成一百零八坊。每当太阳下山之后,长安就宵禁了,把一个个坊关起来,市民只能在坊内活动。市民如果觉得不太自由,可以移居到东边的洛阳或四川的成都去。最自由的地方是南方的扬州,它已经是一个有大量外国船只来来往往的码头,而日夜的生活更是富裕放达、无拘无束。因此,“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是很多唐代人的梦想。

就管理而言,长安城要比洛阳、扬州严厉得多,因为它是首都。同时也因为管理,它成了当时世界各国首都中最安全的一座。略做对比就可以知道,当时的世界非常动乱。

06

我们已经明白,唐代长安普及了一种世界性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中显然包含着精神价值,两者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所定义的文化。因此,要特别说一说精神价值。

大家都知道唐代拥有充分的精神价值,但奇怪的是,它没有主体信仰,在精神上非常开放。

儒家学者孔颖达,集中了儒学的礼法规范,又借鉴了道家和佛学的学理方式。而刘知几这样的“自由派”学者又提出了“疑古”“疑经”的变易论,反对盲从古代经典。

唐太宗李世民本来并不怎么信仰佛教,他自称是老子后裔(都姓李),曾下令“道先佛后”。后来因为要欢迎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 ,并向玄奘请教,信仰发生了变化,还亲自为玄奘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写了序言,那就是大家知道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唐代让我特别佩服的是,收容了不少已经被毁灭的外国宗教。不管是摩尼教,还是拜火教,在原来的流传地都遭遇了不幸。摩尼教的创始人摩尼,被处以死刑,死得非常惨,但在唐朝却建造了摩尼教的道场。

拜火教,又叫袄教,也叫琐罗亚斯德教。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尼采写过一本书叫《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查拉图斯特拉,就是琐罗亚斯德的另一种译法。这个教曾经迫害过摩尼教,后来被伊斯兰教消灭了,但在唐朝死而复生。仅仅在长安的朱雀大街上,就有拜火教的四座教堂,而且建得都很好。

唐代更让我感动的是对于景教的接纳。

景教,在传入中国之前是基督教的聂斯托利派教会。早在四三一年,这个教会的领袖聂斯托利在欧洲被教廷判为“异教徒”而革职流放,他的追随者就逃到了波斯。六三五年,这个教派的一位主教阿罗本来到长安传教。对于这个在欧洲故乡早已被摧毁了二百年的教派,长安深表欢迎。唐太宗派出丞相房玄龄率领仪仗到长安西部迎接,还亲自听了阿罗本的讲道。于是,在长安的义宁坊,就建起了一个景教教堂。

更惊人的是,唐太宗还为这个流亡教派下发了诏书。这诏书中有十六个字表达了唐太宗非常健康的宗教思想,那就是:“ 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

大体意思是:大道没有固定的名称,圣人没有固定的体形,那就在各处多设一些教派吧,让它们周密地帮助百姓。

这种思想很明智。天下的教义、教派各不统一,都应该给它们提供方便,让它们各行其是,目的就是“密济群生”。

想得到吗,这竟然是唐代国王写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的诏书!

07

唐太宗这种照顾国内外各种教派的思想,也可称之为“共生宗教学”“互补宗教学”“多元宗教学”,在其他国家的历史上也有开明君主提出过。例如,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提出过“ 联合宗教” 的主张,还召开过联合宗教会议,但没有成功,因为实力最大的宗教不同意。

阿克巴生活在十六世纪后期,比唐太宗晚了九百多年。阿克巴的问题在于,他想把所有的宗教联合成一个宗教,变成了“强扭的瓜”,当然做不成。唐太宗没有这种想法,他只想让各种宗教相邻而居,自由发展,互相关心,那就成功了。

唐太宗在宗教上的成功,造成了一个极好的精神成果,那就是此后的中国一直没有产生过“ 一教独大”的现象 ,随之也没有产生过宗教极端主义。没有产生过宗教极端主义,这是中国文化一直没有湮灭和中断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情景,可能会解除现在文化界流行的一种误会。唐代既然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一级台阶,那么它似乎应该天天都在弘扬着“国学 "。怎么唐代居然没有这么做,好像也没有人知道什么叫“国学”?

不仅不知道什么叫“国学”, 而且唐代也不在乎文化意义上的“精神主体”和“国家哲学”。 它的“国家哲学”就是“道无常名 ,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 。

对此,我可以做一个散文化的比喻——

春天时节来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山谷。

问山谷主人:“你喜欢哪一种花?”

主人说:“我喜欢每一种花。”

再问:“难道不能精选出一种吗?”

主人说:“ 选了一种,就没有了春天。”

——这就是唐太宗的精神价值,当然,也是唐代的精神价值。

-

END

-

选自:《中国文化课》

作者:余秋雨

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

版次:2019年 8月第 1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