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第一次给出的答案到底是谁训练出来的,他想传达的是什么?这是我的担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是爬墙训练 AI第一次给出的答案到底是谁训练出来的,他想传达的是什么?这是我的担心

AI第一次给出的答案到底是谁训练出来的,他想传达的是什么?这是我的担心

2023-03-29 01: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来自《余华: 为什么我说chatGPT取代不了我和王安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小说倒是次要的,其实我担心的是其它方面。简单的说传统的工业流程:人→设计软件→制造,但是人的设计思路不会通过设计软件传输到软件开发公司的云端服务器,未来有ChatGPT参与的工业流程是:人+ChatGPT之类的AI→设计软件→制造。

人的设计思路会在与AI的交互中被传到AI服务器所在地。这就相当于互联网第一次扩张浪潮所焦虑的根服务器所在位置,甚至犹有过之,因为那个只是通讯服务的限制问题,而这个是你全社会绝大多数的智慧结晶的凝合。

国家对于这个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什么地步都不为过,无论如何一个或者若干个AI中心要落地在国内。

中西工业上简单的类比就是我们在制造上远强于西方,西方由于先发优势在设计成熟度上要强于我们,体现在设计软件的开发上,但是我们的优势是

1、我们由于更贴近于制造端,我们的设计思路更贴近于实际应用,并且修正的速度要远快于西方,从设计→制造、从设计→成熟的用时要远远短于西方;

2、工程师规模的庞大使我们就像多线程操作对单线程一样,让我们有了更快的追赶速度。

但是一旦我们制造业的要是深度与AI绑定(而这是必然的,阳谋,你不全面拥抱AI,就意味着你的效率会被远远的甩开),对方在借用你庞大脑力完善AI之后,大概率你的思路和方案被IA记录之后变成全人类的,你说我只是一部分工作让AI来帮我完成,是碎片化的,但相同的碎片多了AI总会拼成完整的,而且这一过程会超出你想象的快,当然就当造福全人类这也没什么,但AI控制权不在自己的手中,对方最简单的悄悄的在内部设置了不同的逻辑权限呢?

这还不算错误信息的引导等等问题。

这东西应该国家牵头来弄,百度或者任何单独一个企业都承担不了这个重担,我昨天问了文心一言你知道《静静的顿河》么,AI给出的答案是:“《静静的顿河》是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28年至1940年间分四部分陆续出版。该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南部的顿河畔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顿河畔的军旅生涯,描绘了苏联卫国战争和俄国内战的残酷景象,以及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小说中的阿廖沙是一个出身贫苦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一名鞋匠,母亲则是一个洗衣妇。在苏联的大清洗运动中,他的家人也被指控为间谍和反革命分子,遭到了迫害和打压。但是阿廖沙并没有放弃,他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士兵。在战争中,他经历了许多艰辛和磨难,但也逐渐成长为一个忠诚、勇敢和有责任心的人。

除了阿廖沙的成长经历,小说还描绘了许多其他的人物和场景,如顿河畔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的生活场景等。同时,小说也深刻探讨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巨变时的脆弱和无助。这个小说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顿河畔的事情,以阿廖沙的成长为主线,描写了苏联人民的勇敢、坚强、自信、忠诚,也描写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破坏。”

今天早上我再次问了同样的问题,AI给出的答案是:“《静静的顿河》是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构思于1926年,四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后历时14年。《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主人公格里高利,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哥萨克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强暴,而同时,格里高利身上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在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作者用悲剧手段,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子汉形象,从格里高利身上,读者能感觉出作者对人的尊重。”

除了说明百度AI的学习速度很快之外,我还是很奇怪并担心,第一次的答案到底是谁训练出来的,他想传达的到底是什么?这就好像当年我用输入法打日历(rili),出现在第一个词条的永远是“日立”多次反馈也无果,还好的是几年之后rili的第一个词终于变成了日历。按理说输入法熟记模式开启之后,你经常输入使用的常用词汇会处于前列,难道那些年是有个幽灵在悄悄的使用我的电脑天天敲打日立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