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是浦东精神 访谈

访谈

2024-07-17 01: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欲知更多浦东巨变,请点击上方完整视频(29:18)浦东是研究中国经济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典型的案例和观察的窗口之一。读懂浦东开发开放,读懂中国改革开放。

《浦东时报》原副主编、《浦东开发》杂志原主编谢国平作为一名“同代记者”,他先后写了三本有关浦东开发开放的书:《财富增长的试验:浦东样本》《浦东故事:这样的梦想更中国》《中国传奇:浦东开发史》,其中《浦东故事:这样的梦想更中国》还被译成英文版向全球发行,他在这三本书中记录了现实,也研究了历史,他眼中的浦东开发开放更为生动。

谢国平,《浦东时报》原副主编《浦东开发》杂志原主编

 

主持人:您曾经就在外滩工作,对于浦东,你最早有怎样的认识?那时告诉您今天的浦东的样貌,您会相信吗?

谢国平:20多年前,作为一个典型的浦西人,我对于浦东很不了解。我记得有一年去朋友在浦东的新房,我们足足花了两个小时,才找到了他的新居。在看完新居走出小区时,眼前就是一片农田。那时我的印象中,浦东就是一个落乡的地方。那时可以看到,黄浦江西边高楼林立,外滩万国建筑,但黄浦江东边除了沿江地带一些码头仓库工厂之外,就是农田一片,阡陌纵横,鸡犬相闻,两岸差距很大。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我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黄浦江母亲河,她在奔向大海的途中弯了一下腰,她把繁荣给了浦西,落后给了浦东。浦东开发开放后母亲河不再偏心,她同样也把繁荣给了浦东。”

▲1990 新华社图 从浦西拍摄浦东陆家嘴,浦西高楼林立,浦东沿江开始有了城市化地区——工厂、码头、仓库和简陋的民居。

主持人: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为什么那时的上海人会这样说?

谢国平:在浦东开发前,浦东城市化建设落后,比如道路狭隘,交通不便,1990年底,浦东新区仅有公交线路48条、出租车35辆。尤其是到了80年代中后期“过江难”日益严重,没有大桥、地铁、只有一根隧道,而两岸企业的越江运输难度更甚于普通居民,高峰时非常拥挤,车辆渡前每日车流长龙,有时过一次江需排队等候十来个小时。一旦遇大雾天,矛盾更为突出。那时公共文化卫生设施少,浦东没有三甲医院,甚至学生购买稍微多一点的复习资料也要去浦东。因此,那时尽管上海人住房紧张,但却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1990年底,黄浦江上有客运轮渡线16条,年过江人次达3.46亿。

主持人: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就提出要金融先行,这是为什么? 

谢国平:第一,早在30年代,上海就是中国乃至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当时被称为中国的总银库。上海黄金市场的交易量仅次于伦敦和纽约。可惜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这种流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因为计划经济时代不需要资本市场。浦东开发后,上海的官员认为在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首先应该建立起资本市场,也就是“金融先行”。上海就提出了“金融先行”的战略。

第二,是国家战略,是中国领导人的希望。1991年邓小平在上海新锦江大酒店听取浦东开发专题汇报。当上海市领导朱镕基向邓小平汇报时说,我们浦东开发的战略是‘金融先行,贸易兴市,基础铺路,工业联动’这16个字。邓小平听后说了一段有关金融的论断,他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可以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一个战略构想,并交给了浦东。

主持人:我们知道深圳叫“特区”,海南叫“特区”,当时,我们浦东却没有叫“特区”,而是叫“新区”,这是为什么?

谢国平:第一是不搞特区搞新区,就是不把浦东搞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这样不仅无法解决浦西的城市功能重塑问题,而且离开了浦西的城市功能依托,浦东开发也不可能成功。因为深圳特区是将铁丝网隔离开的,这样很有可能将资金流物流人流分割。

第二是不搞经济技术开发区搞功能开发区,就是不单纯搞工业,而把上海整体经济中较适合浦东发展的一些功能放在浦东,推动上海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所以,上海后来向中央汇报,希望利用浦东开发来‘东西联动,再造中心’。这和经济特区不一样,经济特区一般都有强大的资源吸入功能,新区则要释放能量。

名称不一样的背后,意味着浦东和深圳发展模式的迥异。不搞“特区”,意味着浦东开发建设将不倚重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而是靠新思路、新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更重要的是浦东开发不只是浦东本地的事,事关整个上海乃至长江流域和全国的发展。这和用近百公里长的铁丝网隔离起来的深圳经济特区特立独行地发展不一样。

主持人:浦东开发开放人们的思想意识带来了哪些影响吗?回过头来,思想上的改变又为浦东开发开放带来哪些助力?

谢国平:浦东开发开放之后身上一直有个标签——试验,2005年浦东成为全国第一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落户浦东。而自贸试验区的英文为(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的,英文名称上都有pilot一词,既有试验的含义,也有先锋的意思。1991年,浦东开发启动一年,邓小平对上海要求,“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也因此,浦东开发建设者就有了一种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上海要在“大胆试、大胆闯”中,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中的先行者。这也是上海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所遵循的。

主持人:那您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总结您对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最大感受?

谢国平:一句话:浦东的巨变证明了改革开放这条路中国人走对了。在过去的千年历史中,浦东没有多大变化;但在过去的30年里,浦东却经历了西方发达地区用两个世纪才完成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浦东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

一个词:开放。浦东开发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一个成功案例。它证明了一个地区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意味着什么,证明了融入全球经济是历史大方向。因为开放,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可以说开放是浦东的基因,正所谓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