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又三年,买基还有什么好出路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是封闭图型 三年又三年,买基还有什么好出路吗?

三年又三年,买基还有什么好出路吗?

2023-05-29 11: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两天,泉果的新基金正在发行,又是一只三年持有期产品。

昨天看到新闻说已经募了10个亿,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给人募了100亿的感觉。

与此同时,2020年主动权益基金大牛市发行的那批三年期基金已经逐渐到期了。

三年的时间,足以让资本市场翻一个底朝天。

2020年,当时三年封闭期基金开放时,“只能保本出”还是一件值得口诛笔伐的大事。那么到了现在,能保本出已经变成了一件“谢谢基金经理没给我亏钱”的奢望。

考虑到3年是大部分朋友(当然也包括我)的忍受极限,我统计了成立于2020年的“三年期”封闭产品截止于2023年5月15日的收益情况。

剔除了债券类基金,保留了FOF,绝大部分产品主打一个“谢谢惠顾、重在参与”。

不管什么时候发行,给基民亏钱了,这就是事实。

捎带着,“封闭基金”这个本来还不错的创新产品,已经变成了苦涩的笑话。

管理费吵了一遍又一遍

去年我们写过一篇《

封闭基金,从「解决问题」变成「问题本身」

》,有朋友在评论区留言“我一直都没想明白公募基金的一个灵魂问题。挣钱了又不拿业绩提成,公募基金得靠着多大的道德约束来让自己为别人挣钱啊,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好模范。”

这是个非常好的选题。

不管是古代学而优则仕还是现在各大考试里卷出一份金领的工作,最终还是要恰饭的!

买基金的人要赚钱,管基金的人想赚更多的钱。

就事论事,和曾经为我们提供过的长期收益相比,公募的收费是普遍偏低的,虽然有部分公募吃相的确难看,但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

与舆论争吵的退管理费,降管理费不同;我认为至少,管理费不该降。

这不是“何不食肉糜”,而是从行业长远利益出发的合理意见。

在现在公募限薪的脚步渐行渐近之后,公募的尽头要么是奔私,要么一拖多滥发产品冲规模,在这个无奈的现实面前,最终受损的还是基民。

很多朋友也评论过,公募浮动收费,管理费与业绩绑定行不行?

其实浮动费率最早在2013年就已经出现,在2019年底成立的几只浮动费率产品纷纷在去年年底到期,虽然最终呈现的收益率有高有低,但的的确确,买这些基金的投资者还是赚到了钱的。

这些产品的普通管理费率0.8%,比常规的1.5%便宜了一半,业绩高于8%的部分,收取20%业绩提成。

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8%并不是唾手可得、轻而易举,而是一个合理的预期收益中枢,理论上,这个设计是合理的。

事实证明这其实是机构和基民双赢的产品,有利于促进业内生态的良性循环。

但这东西为什么没有像2017年的封闭基金一样铺开,成为一种现象级的产品?

天时地利人和

2017年正是蓝筹股独领风骚的景气度高点,重仓其中的东方红资管获益颇丰,年度偏股混合型基金排行榜前10占了6席。

2014-2017三年市场波动极度剧烈,股民基民体验极差,但封闭基的代表东方红睿丰三年封闭基金在2017年9月开放时最终收益达到120%。

那时市场整体蒸蒸日上,基金发行爆款频频,赚钱效益良好,有东方红睿丰榜样在前,封闭基的热度自然很高。

而浮动费率基金,开放期到来时是2022年底的熊市,虽然绝对收益是赚钱的,但已经回撤了很多,客户体验不好。

再加上行情走到现在,主打一个极端和割裂,市场仅剩的一点讨论热度也是围绕套牢、回本、骂大街展开,谁会关心浮动费率基金云云?

三年到期,侥幸没亏钱的投资者想的是赶紧卖掉,把浮动费率推广开来,who cares?

同质竞争

对封闭基金,投资者只需要考虑流动性问题,而浮动费率基金除了流动性,还需考虑超额与性价比。

不说公募,在这样的熊市下,许多主观多头私募都遭遇着「存在主义」危机,私募销售面临的是“我为什么不去买公募?”的连环质问。

而这样的问题放在浮动费率的头上就是“我为什么不去买固费?”

到2022年底,除富国阿尔法的基金经理增聘于洋,持仓和业绩可比性打了折扣,谢大白因为规模的束缚,小基金表现比大基金更好(没有好特别多)之外,其余五位基金经理的浮动、固定费率产品,在可比区间,前者相较后者超额收益大部分为负。

因为反正也是一个基金经理管,产品的持仓和风格是高度同质的,除了规模小一号,操作更灵活之外,相比普通费率的基金优势也不明显。

毕竟,公募整体策略单一,前两年比较亮眼的CTA、宏观对冲策略也无处施展。

在不少主观多头私募的收费方式纷纷面临考验之际,公募浮动收费模式,难度当然很大。

为真正的阿尔法付费

除了策略,这些年大家总会讨论一个问题,基金经理究竟赚的是“阿尔法还是贝塔”?

必须承认的是大部分基金经理的阿尔法的确是一种贝塔,为贝塔付很高的管理费,投资者当然不愿意。

但如果是真正的阿尔法可能会好很多,比如高毅资产邓晓峰,同样200亿以上规模的高毅晓峰1号睿远基金,去年的跌幅是个位数,2018年的跌幅也在10%以内。

在2016-2022年完整的7年里,除2019年表现平平之外,在各个不同的市场风格中都做到了领先,且大幅领先市场。

很多人赞美邓晓峰拥有真正的阿尔法,即使2%+20%的费率,排队也愿意买。

我想,如果公募有类似的产品出现,比如米斯特李整天念叨的某微盘股量化基金,那即使是限购、封闭期、浮动费率投资者也是愿意付费的。

浮动费率发热的条件

在现状不变的情况下,百亿以上基金经理的浮动费率产品,性价比可能更高,因为浮动费率基金规模要小得多,闪转腾挪操作的空间更大。

但对于持有体验和相对收益的要求可能会更极端,本身公募就是一个紧盯相对排名的环境,如果费率提高,天然会放大对相对收益的要求,付更多的钱,要求更高的回报,理所当然。

但基金能提供吗?如果表现不好,被反噬的风险岂不是更高?

思来想去,参考封闭基金推广开来的条件,我认为浮动费率基金的发光发热也需要一个特定的条件。

1、到期开放时绝对收益一定要高,最好能翻倍。

2、相对收益大幅领先市场平均水平。

3、市场赚钱效应要好,热度要高,新产品不愁卖。

4、浮动费率绝对、相对收益表现好的产品要更多,不能是孤例,要形成一种模范效应,引起更高的讨论;同时新推出这种产品的公司要更多,而不只是试点。

可现在,大家纷纷内卷指数基金,把费率越打越便宜,而浮动费率基金本质上更像个“奢侈品”。

纵使投资是一个精细活,很多基金经理的确也称得上“手艺人”,但基金产品的买卖还是像菜市场挑西瓜——“甜吗,熟吗,能便宜点吗?”

在大路货遍地的情况下,我花更多的钱去买一个马马虎虎的产品,图的是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