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为什么叫“镜花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叫复合镜 《镜花缘》为什么叫“镜花缘”?

《镜花缘》为什么叫“镜花缘”?

2024-07-14 15: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阅读《镜花缘》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镜花缘》这个书名有什么意义吗,从《镜花缘》三个字来看,咱们明白,他取的是镜花水月,空幻无常的意义。以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来比喻既虚幻又真实的景象。这种镜花水月的意象,出自于大乘佛教典籍《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的卷六写道:“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是十喻,为解空法故。”在这里要讲到的“解空法故”的时候,就说到了“水中月”、“镜中像”,作为现实人生的一种虚幻的比喻。

该书同卷又说道:以是故,因缘中果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大家注意这四个不得言,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所以诸法从因缘生,无自性,如镜中像。这里就专门用镜中像来比喻这种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的这样一种现实人世,那么“镜中像”为什么能作为这样一种比喻呢,在《大智度论》里头又讲到,譬如镜中像,非镜亦非面,亦非持镜人。非自非无因,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以是故,说诸法如镜中像。在这部书里头讲到的一个“水中月”、“镜中像”的特点,就是咱们刚才专门强调的四个不得,不得言有,就是不可以说他是有的,不得言无,也不可以说他是无的,不得言有无,就是说不可以说既有也无,当然也不可以说非有非无,简单地说,这种“镜中月,水中像”的特点,就是亦无亦有,亦非无亦非有,在有无之间。这就像镜子里头的映射出的人面一样,咱们照镜子,照出来人的面像,既不属于镜子本身但是又是镜子所映照出来的影像,没有镜子就没有这个影像,你不用镜子照这个面,你就看不到空上影像;另外一方面,既不是照镜子的人本身但又是照镜子的人自身的影像,没有照镜子的人也就没有这个影像。就一面镜子搁在这里不去照它,它也照不出这个影像来,所以你就它有也有,它无也无,你说它没有也没有,你说它是非无、非有,那么都有一定的道理,它是既真实的又是虚幻的。

所以这就是《镜花缘》小说取名的本意,它要说明这部小说是现实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影像。李汝珍的朋友许祥林在解释《镜花缘》的书名的时候,也特别说道:“‘镜花缘’者,色相皆空,因缘有定。”清代末年有位文人孙吉昌在《绘图镜花缘题词》中也说道:“镜花本空相,悟彻心无疑。”

所以不管小说写的是真的、是假的、是实的、是虚的,他通过作者的阅读,通过作家在阅读过程当中,引入的对现实生活的那种感悟,那么小说之内所写的内容,和小说之外的社会现实社会生活之间就可以引起一种彻悟。《镜花缘》小说的书名的这个含义,李汝珍在小说中也做了相应的揭示。小说第四十八回,叙写唐闺臣偕阴若花两位才女了,到海上仙岛小蓬莱找她的父亲,在镜花岭水月村里头,看见泣红亭里有一座记载着群芳生平事迹的石碑,泣红亭中的玉座的正面有一个大匾上面就写着“镜花水月”四个大字。这个描写,就形象地隐喻着全书讲述的这一百名才女的故事,犹如“镜花水月”。

小说第一百回,叙事者也说道:自家做来做去,就作者写来写去,原觉得口吻生花;因为用一大堆文字来表述对社会现象、对社会人生的一种感受,像口吻生花一样,他人看了又看,也必定拈花微笑:他用拈花来形容阅读文字时候的那种感受,微笑就是有所感悟,是亦缘也。所以作者和读者之间是有缘份的,正是,镜光能照真才子,花样权翻旧稗官。所以这就直截了当的说明了,揭示了作家的写作意图,也指明了读者的审美趣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