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汗水在说什么?中医揭秘汗液与健康的关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事热病 你的汗水在说什么?中医揭秘汗液与健康的关系

你的汗水在说什么?中医揭秘汗液与健康的关系

2023-04-14 17: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你知道吗?在中医里,汗不仅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还能够反映个人的健康状况。

除了我们常见的自汗和盗汗,还有其他汗证证型,每一种都对应着不同的身体状况和治疗方法。

今天,我将为您揭示6种汗证证型,并探讨其背后的健康秘密。无论您是对中医感兴趣,还是想要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这篇文章都将为您带来全新的视角和启示。

汗证竟能连接生死

汗证是一种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导致汗液过度外泄的病证。

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汗证包括自汗和盗汗。自汗是指在白天出现不正常的汗液分泌,而盗汗则是指在睡眠中汗液过度外泄的情况。

虽然汗液分泌是身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过度的汗液分泌会导致身体的健康受到影响。

中医对自汗和盗汗的认识比较系统和完整,如果辨证用药得当,一般都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中医审辨汗症,主要是从阴阳虚实、精气与邪气盛衰等角度入手。

根据中医经典《素问·评热论》的描述,人体汗出的原因与谷精有关,但当邪气入侵身体并占据上风时,就会导致汗出后反复发热。

因此,汗液异常出现反复发热的情况,往往是邪气占据上风的表现,反之则是精气胜利的结果。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

——《素问·评热论》

中医经典《灵枢·热病论》也提到,当人体在发热时,如出现了汗出但脉仍然躁盛的情况时,说明人体的阳气过盛,而阴气已经非常衰弱。

此时,阳气与阴气的平衡已经严重失调,人体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预示着人体即将死亡。

相反,如果在发热时出现了发汗后脉搏平稳的情况,说明人体的阳气已经得到控制,阴阳平衡已经开始恢复。此时,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开始发挥作用,有望逐渐康复。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灵枢·热病论》

此外,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汗症》中总结了前人经验,认为自汗、盗汗也各有阴阳之证,不应简单地认为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

因此,在汗证的治疗中,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下面是中医汗证6大证型,每一种都对应着不同的身体状况和治疗方法。

1.营卫不和

当一个人出现舌苔薄白、脉浮缓、出汗、恶风、周身酸楚、微发热、头痛等症状时,从中医角度来看,这可能是由于人体的营卫失和、卫气不固护于外、荣阴失守等原因导致的。

同时,风邪袭表、营卫不和、筋脉失养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恶风、周身酸楚等症状。头痛、微发热、脉浮缓则是风邪在表的表现。

为了治疗这种病症,我们建议调和营卫。

常用的方剂是桂枝汤,其药材包括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在服用桂枝汤后,可以喝热稀粥来加强药效。对于汗出偏身的病症,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加入益气、养血、通络等药物进行治疗。

2.里热郁蒸

当一个人出现舌质红、苔黄或苔糙、脉滑数、头额出汗或手足出汗、还伴随着面赤气粗、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干结等症状时,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是由于饮食过多、辛辣炙博、厚味不清、积滞酿热或里热素盛所致。由于热邪耗劫津液,口渴引饮,胃肠积热,灼津耗液,肠燥津亏导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苔糙、脉滑数则是里热内盛的表现。治疗这种病症的方法是清热泄里。常用的方剂是玉女煎,其药材包括生石膏、生地黄、知母、麦冬、竹叶、生大黄、枳实。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清热泻里的药物应该在病情好转后立即停用,以免伤害正气。尽管本证汗出较多,但是应该谨慎使用收敛药物,以免留下邪气。此外,这种证候常常伴有胃阴不足的症状,治疗时需要进行详细辨证。

3.肝脾湿热

当一个人出现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汗液变得黏稠、颜色变得黄褐色或染衣着色,还伴随着发热、口苦、口渴却不想喝水,或者感觉胃部胀痛、食欲不佳、小便变黄等症状时,从中医的角度来看:

这通常是由于感受到了潮湿热气的侵袭,或者是嗜食油腻、甜食和饮酒,导致体内湿气过盛、生热,湿热内部侵蚀,使得肝胆功能失调,胆汁跟随汗液一起排出导致汗液变黄。

同时,胆汁上升扰乱心情会引起口苦、心烦,湿热阻滞蒸发到皮肤上会导致汗液变得黏稠,湿热阻滞胃肠道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而出现胃胀不适、食欲不佳、小便变黄。舌头变红、舌苔变黄腻、脉搏弦数或濡数都是湿热内侵的表现。

治疗这种病症的方法是清热利湿。

常用的方剂是龙胆泻肝汤,其药材包括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薏苡仁、生地黄、柴胡。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详细辨证施治,同时注意同理脾胃,以绝内湿产生之源。

对于热伤阴津的患者,更应该仔细辨治,避免伤阴、助湿之弊。

在临床上,如果患者因外感湿邪或内湿复感表邪而致自汗,汗出不畅,绵绵不绝,治疗可根据病情分别予健脾化湿、祛风胜湿、或淡渗利湿等治法,有热者兼以清热,常可选用羌活胜湿汤、湿郁汤、黄芩滑石汤、五苓散等加减。

4.肺脾气虚

当一个人出现汗出畏风、动则加剧、呼吸气短、咳喘乏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等症状时,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由于肺脾气虚,皮毛不固,肌表不实,气虚卫外不固,津液外泄导致汗出畏风。

同时,气虚不耐劳作,故动则加剧;呼吸气短、咳喘乏力为肺气不足之症;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为脾气虚弱见症。

舌质淡、脉弱为气虚之象,表示气血不足。

简单来说,就是肺和脾的功能虚弱,造成了人体的一系列不适,如出汗后容易感冒,动作需要消耗更多的气力,呼吸困难等。

治疗这种病症的方法是益气固表。

常用的方剂是玉屏风散加味,包括生黄芪、白术、茯苓、当归、防风、麻黄根等药材。

在临床上,针对气虚自汗、疲劳感较甚的患者,可以用黄芪六一汤(黄芪6份,甘草1份,生姜3片,大枣10枚)煮汁当茶饮;对于气虚自汗较重者,可以选择补中益气汤加麻黄根、五味子。

此外,桂枝汤也可用于气虚自汗的轻、中型,无论是否夹有风邪均可选用。

对于阳虚自汗的患者,治疗以益气温阳固表为法,常选用黄芪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等方剂。

5.心脾两虚

当一个人出现盗汗或自汗、心悸失眠、气短神倦乏力、面色无华、纳差等症状时,中医认为这是由于劳累、忧思过度等原因导致气血不足,心脾两虚所致。

因此,治疗应以健脾养心为主。

常用的中药方包括养心汤与归脾汤的合剂,其中包括炙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川芎、酸枣仁、五味子、浮小麦、陈皮等。

如果患者同时出现咽干、舌红少津等症状,可以加入麦冬、生地等药材,减少川芎、黄芪的用量。

如果患者睡眠质量差,易惊梦多,可以加入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等药材。

如果患者出汗较多,可以加入煅龙骨、煅牡蛎等药材。

如果患者同时出现寒性症状,如形寒肢冷,可以加入肉桂或附子。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推荐一些食疗方法,如桑叶、天冬、麦冬、茯苓、山药、麦芽、百合、生地等药材制成膏剂或丸剂,或者入粥煮食,以养心脾,安神止汗。

6.阴虚火旺

当一个人出现出汗过多,口干咽燥,五内烦热,腰膝酸软,干咳痰中带血等症状时,从中医角度来看,盗汗证可能是由于身体内的阴精亏耗,阴津不足,虚火内生,迫使津液外泄,导致出汗过多;

同时,阴虚阳亢、素体阴虚、肺痨久咳等原因也可能引起盗汗证的发生。

治疗盗汗证的关键是要滋阴降火。常用的方剂是当归六黄汤加减,其中包括当归、山萸肉、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黄芪等药材,根据具体症状可以加减运用其他药材来达到滋阴降火的效果。

对于阴虚火旺的盗汗证,当归六黄汤是临床首选方。但是,因为阴虚阳亢和阴虚夹实火的情况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剂。

对于阴虚实火的情况,病人会口渴喜饮,但是饮水不能解渴,尿液呈红色,大便干结,舌苔可能是薄黄乏津,脉搏细滑带数或脉滑有力,治疗时可以加重黄芩或黄连、黄柏的用量。

对于阴虚阳亢的情况,病人会出现口干舌燥、腰膝酸软等症状,治疗时可以加重生地、熟地的用量,并可以加入玄参、石斛、白芍、百合等以加强养阴作用。

对于阴虚盗汗且热象不著的情况,可以使用白芍汤加百合、生地、玄参、淮小麦、酸枣仁、白薇、龙齿;

对于盗汗量较多的情况,可以选用五味子汤,药如五味子、山萸肉、龙骨、牡蛎、首乌、远志、五倍子、地骨皮,以补肝肾之阴,宁心神之乱,益阴收敛止汗。

单方验方:

1、冬桑叶末6克,用于治疗盗汗较多的病人,空腹服用。

2、麦冬、乌梅、五味子各10~15克,大枣10~20枚,水煎服,每日1~2剂,分次服用。用于阴虚盗汗。

3、柴胡、胡黄连各等分,研末冲服。用于阴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