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亿万大人物1结局 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世人多知明孝陵,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旁边还有一座明东陵。其建筑虽是一座皇太子陵的建制,但学界也有人认为,它已具备了明代帝陵的历史地位。在明孝陵成功申遗20周年之际,对明东陵的探讨也方兴未艾,正如参与明东陵考古发掘的南京市博物总馆研究员邵磊所说,随着文献与考古材料的不断发现,乃至对旧有发掘资料辅之以新的视角,明东陵的研究“大有可为”。

  发现

  明东陵位置一度

  出现两种说法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的生命被定格在了38岁。对这位爱子的去世,朱元璋极其痛心,令将太子葬在孝陵之左,史称“东陵”。

  据邵磊介绍,作为嫡长子,早在朱元璋称吴王时,朱标便被立为世子,洪武元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基于朱元璋对他有着深深的期望,朱标自幼便受到悉心教导。洪武十年,朱元璋“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自那时起,朱标即在文华殿协助朱元璋处理国家政务,一直到他去世,时间长达十五年。有一说法认为,朱标去世,与其过度勤勉有关,在他去世前一年,即洪武二十四年,他奉命巡抚陕西,考察西安一带是否适合建都,待他返回京师后“献陕西地图,遂病”。史书中记载他“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可见其勤政有为。

  朱标的去世,几乎改写了整个明代的历史。其子朱允炆后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史称惠帝,追尊皇考(朱标)为孝康皇帝。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朱棣攻下帝都应天,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在此历史背景之下,朱标入葬的东陵必然会走向破败;在明代后期,更是人迹罕至,以至近代王焕镳编撰《明孝陵志》时,对于东陵的位置,竟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一说是在梅花山西,“棂星门之东,有小山特起穹窿,为吴王山(今梅花山),有钟山亭,西有菜房桥,桥西为明懿文太子东陵”;一说依据《明会典》《明史》等史籍,推测朱标陵寝在孝陵以东,当时在相应的密林中还曾发现成排石柱础。

  1999年5月下旬到2000年5月下旬,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对懿文太子陵进行了一年多的野外考古发掘,有关明东陵遗址的神秘面纱终于揭开:位于紫霞湖南端,在明孝陵宫东垣以东约60米处;一样的北依山地,一样的南临平岗,一条御河从陵园东侧向西南方向流过;陵园坐北朝南,所有建筑呈中轴线分布,南北纵深94米,东西总宽49.80米,从南向北由两进院落构成……经考古调查、勘探及遗迹清理,明东陵寝园被建成一座遗址公园,在不改变原有建筑遗存结构的基础上,它正以极具冲击力的历史感,重塑着人们对大明王朝的想象。

  探访

  陵寝建筑处处彰显大明风华

  明东陵的地面建筑早已湮没在历史尘烟中,但是,在秋日的南京漫步其中,仍能感受到大明风华的浩然之气。

  从四方城所在的明孝陵5号门进入景区,沿着石象路和翁仲路,即可到达金水桥。走过金水桥,也就进入了明孝陵陵寝建筑区。待走到文武方门,即正门后,随即右拐向东,便会看到前门基址、享殿遗址、排水设施等多处遗址,这便是明太子朱标的墓葬——明东陵。

  “陵寝建筑既蕴含了古代技艺的精华,也投射着古人对生命的思索。”据邵磊回忆,考古发现,明东陵的享殿前门与享殿的台基,均用黄土和卵石逐层夯筑而成,构筑技法与明孝陵享殿两庑的配殿台基相同,台基四周以官砖砌壁,部分砖侧印有“物勒工名”性质的铭文。从享殿前门台基残存的方形角柱石推断,该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享殿前有宽大的月台基址,北面则有三条踏跺与三条道路,居中的一条道路明显高于陵园地面。享殿台基东西残高1米多,从柱网排列分布推断,明东陵的享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享殿基址四周的地面,还保留着砖砌的散水、台阶、踏跺、路面等遗迹。根据出土建筑构件判断,享殿顶部原为绿色琉璃瓦与黄色琉璃瓦,室内地面铺设的则是正方形金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明东陵园寝所在位置较低,其排水设施非常齐备,彰显出造陵者的独特匠心。比如陵园北垣被人为加宽,厚达3.1米,从墙垣断面上看,明显经过先后两次加筑,在第二次加筑时,底部还铺垫了一层厚约30厘米的石灰三合土浇浆,外墙面再用官砖或条石做基础,其用意正是为了抵御宝顶所在的后山来水对墙体的冲刷。而陵园东侧的外排水系统,则由宽大的明沟与过水涵道组成。其中,过水涵道处竖立着两排石柱,每排五根,石柱断面呈梭形,用以减小流经水流的阻力。这些设施至今仍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此外,明东陵的考古发掘,还清理出一大批建筑构件,包括享殿之上的石柱础、角柱石、台阶石、月台台基条石以及绿、黄、白、黑诸色琉璃构件。其中,琉璃构件有黄釉龙凤纹瓦当、西番莲纹的瓦当,屋顶配置的彩釉鸱吻、套兽、蹲兽等,隔着600多年的岁月,其华美的造型、亮丽的釉色,无不体现出明初精湛的制作工艺。

  对话

  明东陵考古发掘参与者、南京市博物总馆研究员邵磊:

  明东陵玄宫究竟位于何处?

  记者:除了参与发掘明东陵,你们还发掘了哪些遗迹?

  邵磊:我在参加明东陵发掘前后,参加过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土墩墓的发掘,还有诸多六朝至明清时期墓葬以及明代京城城垣基础的考古发掘,但都不如对明东陵地面建筑的考古发掘印象深刻。

  记者:明东陵的考古与发掘,为何会给你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

  邵磊:明东陵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的陵墓,也是我考古生涯中在所能接触到的较高等级的墓葬,从学术的视角而言,其信息量是非常之大的。朱标在洪武元年就被册立为皇太子,从洪武十年起,朱标就在今天南京明故宫的文华殿,协助朱元璋处理国家政务。他学识渊博,品行良好,可以想见的是,如果朱标不是这么早死,能够顺利登基,明朝的历史可能会很不一样。但由于朱标早亡,他的儿子建文帝朱允炆又很快被燕王朱棣推翻,历史的书写也就出现了很大的变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朱标东陵的发掘,无异于揭示了我们所不知悉或未经验证的历史的细节,这当然很有价值,也让人饶有兴味。

  记者:明东陵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邵磊:明东陵地面建筑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为明代帝王陵墓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的认识,比如东陵第一进院落两侧连通陵门(相当于孝陵的文武方门)与享殿前门(中门)的墙垣,平面略近于圆弧形,这在明代帝王陵墓中是比较少见的,当时主持发掘的贺云翱教授称之为“龟背形”,其实就是一种偏圆形的平面布局。

  还有,文献记载明东陵曾建有具服殿和神库等建筑,这些建筑应该都建于享殿左右两庑,但考古调查与发掘表明,在明东陵享殿和享殿前门的两侧并未发现两庑建筑的遗存。

  此外,东陵也未建造方城和明楼。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明代正德以后不断有大臣提出要恢复太子朱标的历史地位,甚至追尊朱标为皇帝,但实际上明东陵不具备明代帝陵规制。

  记者:在发掘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邵磊:在对东陵进行考古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对明孝陵东西两边都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其中,在明孝陵西边的中山植物园内也发现了成对的雕饰云龙纹的明代石柱和散落的黄色琉璃构件,当时曾一度以为就是明东陵遗址所在,后来才意识到可能是明孝陵的嫔妃龛。

  通过考古资料还可以证明,明东陵与孝陵实位于同一陵区,彼此共用同一条御河、同一条神道与同一组神道石刻,这对于后来的北京天寿山皇陵共用明成祖朱棣长陵神道的规划,无疑有所启示。

  记者:相比之下,当下对明东陵的关注和研究,还有怎样的空间?

  邵磊:明东陵的考古发掘,所触及的主要是东陵陵宫区的建筑基址,包括陵门、中门和享殿,还有挡土墙与排水系统等,但我们并没有发现东陵的玄宫和墓冢。我后来在翻阅文献时发现有相关报道,明孝陵东侧靠近紫霞洞水坝取土之际,曾发现一座前、后室的明初砖砌古墓,墓葬规模宏大,后室有石砌棺床。我认为此墓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懿文太子朱标。换言之,朱标的墓室玄宫正是在开挖紫霞湖的过程中被揭露出来的。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对东陵的研究,并不因为考古发掘工作的告一段落而告结束。关注新发现的文献与考古材料,乃至对旧有的发掘资料辅之以新的视角,明东陵的研究仍然大有可为。

  明东陵俯瞰  邵世海 摄

  从明东陵眺望明孝陵  邵世海 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