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十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有哪些表现 《心理学》第十章

《心理学》第十章

2024-06-18 01: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 和行为 等。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从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态度可以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和发展;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交往手段。

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及行为等心理因素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交往不同的思想基础、动作特征、感情色彩、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1.低层次、低水平人际关系; 2.中等层次、一般水平的人际关系; 3.高层次、高水平的人际关系。

六、人际交往的意义。

(一)个体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二)促进个体心理发展。(三)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四)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第二节 人际认知

一、什么是人际认知。

人际认知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内在特征。

二、人际认知的主要内容。

人际认知包括自我的认知 和对他人的认知。

(一)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认知(如健康、胖瘦等)、对自己心理状况的认知、对自己社会关系的认知。

(二)对他人人际的认知,主要对象包括对他人仪表的认知、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社会角色的认知等。

三、人际印象

(一)人际印象形成的特点。

1.一致性倾向。

2.评价的中心性。即评价维度、力量维度(强—弱)、活动维度(积极—消极)。其中,评价是最重要的维度。

3.核心特性作用。

(二)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2.近因效应——它是指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

3.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它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上,从局面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4.定势效应,它是指当认识他认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按照事物的一定外部联系对他们进行认知和评价。

5.投射效应,它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加强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6.正性偏差,它是指人们对让人的判断往往具有正面评价超过负面评价的倾向。

7.刻板效应,它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先有刻板效应,再有定势效应,先刻板,依据它再定势效应)。

四、人际认知的归因

(一)什么是归因。

(空)归因指的是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原因)的过程。只有在三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归因:一是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二是负性事件发生时,三是发生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不太肯定的事,

(二)归因理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

2.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认为,当归因对象是自己时,把成功的结果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如努力会(充满自信0;归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如能力、任务难度、运气等原则产生(惊异的)感觉。若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可控的原因会感到(内疚);归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则会感动(无奈)。

3.凯利的归因理论。

(三)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2.自利偏差。它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自己,如能力、努力等,而否认或者推脱自己失误的责任。

第三节 人际吸引

一、什么是人际吸引

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信息)和(物质交换)的过程。吸引的一般形式是喜欢或友谊、吸引的强烈形式是恋爱或爱情。

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一)强化原则。(二)社会交换原则。(三)连接原则。

联结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学习原则。人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第四节 人际交往的态度与技能

一、良好人际交往的态度

(一)尊重——人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尊重别人就是在心理上承认别人的价值、人格和尊严,承认别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把别人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平等的。

(二)宽容——在人际交往时既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要求他人,也不能太苛求他人,要学会宽容,求同存异。

(三)真诚——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

(四)理解。

(五)给予爱。

二、人际交往的技能

(一)语言艺术(二)非语言艺术

第五节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进入中学后,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小学生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交往的实质上看,既有感情定向感,又有目的定向性。

(一)强烈的交往需要并渴望独立——中学生人际交往目的更突出,具有摆脱依赖性、独立性增强的特点。

(二)采取自主独立的行为倾向,关注自我发展。

1.注意自我形象。2.常把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当成一种束缚。3.十分需要伙伴与友谊,以补偿失去的对父母的依赖。4.渴望独立、显示自我是中学生自我价值的表现形式。

(三)趋向关系性交往。

1.中学生自我主体性评价的进一步增强。

2.中学生交往带有明显的情感性的同时,又有了很强的目的性。

3.不少学生把对自己发展有帮助、有益作为自己选择朋友的标准。

(四)喜欢与异性交往。

男女生之间会产生一种情感的吸引,开始喜欢一起学习、娱乐,性意识朦胧,带有一些神秘色彩。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

(一)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

(二)形成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

(三)发展社会能力。

三、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不信心理(多选)

1.自卑。2.自负。3.猜疑。4随意。

5.逆反。6.自私。7.嫉妒。8.支配。

9.此外,害羞、封闭、恐惧、孤僻、敌视、刻板等心理也影响着中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

四、培养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措施。

人际交往需要一定的技巧,讲究一定的方法,但最根本的还是提高个人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对待同学朋友。

1.平等互助。2.悦纳他人。3.真诚待人。

4.主动认错。5.频繁交往。

(二)对待父母老师。

1.尊敬。2.理解。3.沟通。

(三)对待异性朋友

1.健康、文明。

2.选择场所与时间适当。

3.保持一定距离。返回搜狐,查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