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间词话》读后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间词话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 大学生《人间词话》读后感

大学生《人间词话》读后感

2024-07-04 10: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间词话读后感

读第一遍的时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只是王国维的一段段评论、正文下面一条条评析、注释里一首首词作、一位位此作家和词评论家----完全凌乱的文字,“花非花、雾非雾”,所谓此话,在水一方,只能遥望。

再读几遍就会发现,此书形散而神不散,果然“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

——王国维  王国维的这三境界是我高二时所了解的,当时就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次有幸拜读后,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在清代众多的词话中,《人》以其见解之新颖,理论之独创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独树一帜,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在中国学术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夏承焘《词论十评》),它突破清代词坛浙派、常州派的门户之见,独创一派。

这《人》是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为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

  境界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个观点,即文学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实际和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情感和理智的统一所谓境界「非独谓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写境」,即有创造的境界,有写实的境界。

在此,对境界的含意作了明确的说明,继而又对境界的构成作了具体阐述,「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虽写实象,亦理想家也」,这就是说,境界是诗人模写自然又表现理想构成,成功之诗必然是理想与写实的密切结合。

譬如书中对于「境界」的阐释有: ——词以境界为最上。

-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集结了六十四篇短评的《人》,是王国维写词的心得,也是他的艺术观之总结,文章虽短,但篇篇四两千斤,字字珠玑可贵,力可扛鼎。

他用传统的词话形成以及反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是他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人》和传统诗词的最大区别是:他不再仅仅关注人的伦理世情,去重复离别相思、宠辱升降的主题;而是将个人自我抛入茫茫大块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恒中,让自我去面对注定的人类悲剧,甚至将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灵魂拷问,去追究人生无根茎的命数。

它是王国维的生命底蕴,精神生气的灌注,不同于“羔雁之具”,模拟之作,是作者对宇宙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等基本人生问题讨问和思索的结晶。

这也是我对《人》唯独钟爱原因。

我喜欢他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欣赏他那三境界和他那对人生不断探索的不懈精神;更羡慕他“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的那份洒脱与自由。

  每经历一件事情,我都会增长一些见识;每读一本书,我都会增长一些智慧。

《人间词话》带给我的,远远超过这些。

第一, 这本书把我带进了词的天堂。

我像一颗小星球,在此的浩瀚的宇宙中尽情享受精彩绝伦的文字带来的快乐,一次又一次的感叹写出这样或清俊或幽怨或豪爽的文字的人不是天才那是什么

第二, 这本书增强了我整理资料的能力。

第三, 本书对我性格的改变。

我本是一个率性而为的人,但本书给我带来很大的平静感。

书中的诗词包罗万象,喜怒哀乐气象万千,看过这些,对待自己生活中的或琐碎或重要的事情,都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看问题。

最后我想借用他人对《人间词话》的一段评论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看成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

人间词话读后感

按其论述重点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全书主要讨论了如下几大问题,最核心的,一是境界理论,二是历代词评。

     诗词境界说:   上卷的1-9节均是讲此理论。

还有下卷的第13节。

  他推崇以“境界”来品评词作水平之高下。

何谓之“境界”

我以为即是词人在作品中所构建出的一种超现实的、能为读者感知和陶醉其中的“艺术时空”。

五代北宋词是所有时代词作中最好的,因其有“境界”。

严羽“兴趣”说、阮亭“神韵”说,不如“境界”说直指根本。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情境,有物境:描绘境物可创造出一种意境,可称为“物境”;描绘人的感情,也可创造出一种意境,可称为“情境”。

  有造境,有写境,前者偏浪漫主义,后者偏现实主义。

有写实家,有理想家:也即是浪漫派与现实派的辩证关系。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前者是以我心观物,一切都带上主观的色彩;后者是以物观物,看似纯粹客观,实际也是暗含感情色彩的。

无我之境须由静中得,故优美;有我之境须由动转静之时得,故雄伟。

  境界可大可小,但境界小并不等于就是品级劣。

  附论情与景的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写情写景的“隔与不隔”:39-41则。

     论大诗人之素养:   大诗人要有大胸襟:东坡词旷稼轩词豪皆因此。

  大事业大学问者之三种境界:   诗人于宇宙人生,要能入能出:入则写之,出则观之。

  诗人要轻视外物,但又重视外物:   诗人要有内美,要有修能。

  诗人乃热心为游戏之人:   诗人人要忠实:不仅对人,对一草一木亦然。

否则是“游词”。

  有客观诗人,有主观诗人。

前者要多阅世,后者阅世越浅情越真。

  有政治家之眼,有诗人之眼。

  诗词为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历代词评:   他串讲晚唐五代以来各大词人,最最推崇的是五代北宋词,   他高评价的人:冯延已、李后主、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纳兰容若。

  他低评价的人:周美成、姜白石,再等而次之则有梦窗、草窗、玉田、梅溪等人。

  细讲:   李太白纯以气象胜:温庭筠词虽然精妙,但内容太窄;冯延已可称得上“深美闳约”。

南唐中主词也不错。

李后主之词眼界大、感慨深。

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反不失赤子之心。

他的诗词是以血而书,有释迦基督原罪之意。

冯正中词与中后二主词一样,气象颇大,开北宋一代词风。

  晏殊词中有与诗经相近处。

欧阳永叔词与周美成相比,好比淑女之与倡优。

周美成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

秦观与晏几道词比,淮海胜于小山。

秦观词境最为凄婉:东坡咏杨花之水龙吟词这咏物词第一。

白石写景词隔了一层,格调虽高但意境欠缺,故算不上第一流作者。

梅溪、梦窗等也是类似。

  北宋词名家以贺方回为最次:主要是少“真味”。

南宋词人可以比肩北宋者,唯有一幼安耳。

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

东坡词旷,稼轩词豪。

东坡稼轩之词,有雅量高致,白石弗如也。

东坡旷达在神,白石旷达在貌,刻意为之也。

苏辛为词中之狂,白石不失为狷,梅溪、梦窗、玉固、草窗等人,则皆为乡愿耳。

梅溪、梦窗、玉田、草窗等人之词,失之肤浅、平淡与枯槁,彼等之词,一日作百首也得。

文文山之词,有风骨,亦有境界。

至于纳兰容若之词,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讲诗词体制之流变:   文体之演变,根本原因在于某种文体通行久后,即会形成习套,后世求新则需变革之。

唐中叶之后,诗成为应酬工具,故衰;词能写真性情,故兴;南宋以后词,也成这酬唱工具,故亦衰。

  唐五代词,生香真色。

词之有北宋,犹诗之有盛唐。

北宋词就景叙情,至南宋则是即事叙景。

楚辞最工是推屈宋,五古最工推阮陶,词之最工推五代北宋,而南宋不算。

唐五代词有句无篇,南宋词有篇无句;李后主及北宋诸人则是有篇有句。

北宋词家如倡优,南宋词家如俗子。

词家宁为倡优,莫为俗子。

  诗中五七言绝句最尊、律诗次之,排律最下;词上小令类绝句,长调似律诗,百字令、沁园春等则类于排律了。

讲词之长调最工者:崇柳永《八声甘州》、东坡《水调歌头》。

     论诗与词之区别:   诗之景阔,词之言长。

诗中奇观景象词中少有,如渊明诗之跌拓昭彰、独超众类;薜收赋之韵趣高奇、词义晦远。

东坡、白石略得一二耳。

     论作词诸技巧:   大家之作,其词脱口而出,无造作之态。

好词忌用替代字;少用典故与粉饰,因为这些都是借形式来掩盖内容与情感之空虚。

词家应禁作感事、怀古之作。

  好诗无题,因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

  可作艳词,但不可作轻薄词、游词。

有真情的淫词、鄙词也胜于游词。

苏东坡传和人间词话各1000字的读后感,有了给额外金币300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我第一次认识苏轼这位奇人是在语文书上——《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是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被贬为黄州团练使。

《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他被贬期间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时,有感而发所写的。

从他的诗中,不难看出他随遇而安、乐观开朗的个性。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叹,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苏东坡的一生,从他母亲教授读书到父子三人进京赶考,不难发现这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在文坛中占据一方,在壮年时期的他血气方刚,对于不满的事写下不少抗议诗,以致与被逮捕审讯,到了成熟时期,可以发现他常常受到太后的恩宠,他也借此发挥他的才华,为国家百姓造福,可惜的是到了晚年,党争的结果造成他再度遭受迫害,竟被贬到海南岛,他的一生竟是如此的起伏。

虽说他“驰骋”官场,但他并没有“进朱者赤,进墨者黑”。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不也体现诗人的淡泊的心境和淡定的生活态度吗?  淡定即宁静,淡泊。

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诸葛亮也以此为座右铭,可见此语所示的人生态度。

  一方之霸气的曹操终成天下霸主,却能席地而坐,青梅煮酒论英雄;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终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绝唱;海尔集团面对海外市场的巨大成功,究其原因,海尔的总裁却平静地说:“我们公司的信念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

”;爱因斯坦摒弃尘嚣,独自在房内拉着不怎么悦耳动听的小提琴,终于在音乐的灵感中触碰迸发了思想的火花,产生了《相对论》。

  淡定的生活态度是淡泊外物,使情感回归自身,从而坚定自己的追求。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写道“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是自然的感召使吴均坚守着淡定;视名利如粪土的居里夫人对科学孜孜不倦地追求,终于发现了镭。

苏轼也曾在仕途中饱受磨难,终于苏轼学会了淡定,“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之所共适”,是淡定使苏轼变得豁达。

  对凡尘世俗的轻视,正是坚定自身精神追求的体现。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2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历史在时光的沙漏中一点一点溜走,渐渐被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经了无痕迹。

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轼。

  苏东坡永远是一个谜。

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而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

苏东坡一生坎坷,纵然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洒脱。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坦然。

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承受灵性的诱惑,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的过程。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

”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

”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

  他至情至性。

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

“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凄婉哀伤。

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

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

  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  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

但是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

此心安处是吾乡。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是的,苏东坡为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他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间词话》读后感1000字 曾经,有“秋波横欲流”“魂迷春梦中”的绮丽浮靡;亦有“无泪可沾巾”“飘零事已空”的悔恨悲戚;然后,有了“垂泪对宫娥”“回首恨依依”的亡国之哀。

倾尽“一江春水”,换来牵机毒药。

南唐李煜。

王国维谓:“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一个笔力纵横,他豪放超逸、恬淡旷达;“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一个,笔力雄厚,他壮志难酬、慷慨悲壮。

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

王国维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 “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他,至情的楞伽山人,面对富贵可以轻看,面对仕途亦会厌倦,面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面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才是他的《饮水集》。

满清纳兰性德。

王国维评:“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古文字学领域的成就极为卓著。

他的《人间词话》一书,突破了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用新的思想与眼光去鉴赏词话。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由名句。

”由此观之,“境界”才是根本,只有根深方可叶茂。

恰如国画一般,意在“神”,所以王国维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这是王国维对三种境界的阐述。

这,是王国维在不断探索中所总结的经验,是以他坚持不懈的精神留下的文化瑰宝,为我们展示人生历练、提升的过程,由懵懂走向成熟的路途。

王国维认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之境”即“入乎其内”,是指带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直抒胸臆或者用心去体会感受;“无我之境”即“出乎其外”,是一种自我融合到自然之中的状态,客观而无欲无求。

恰如永叔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懂得从环境中寻找意境;“三种之境界”让我们看到了探索的态度;“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让我们将客观与主观结合…… 在旧日众多的诗词论著之中,《人间词话》见解深远、独树一帜。

的确,如黄霖先生称赞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它观点新颖,理论精辟,自成体系,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堪称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近代诗人词人王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做人.求学等三种境界是什么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这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并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地结晶在文学意象中。

他发现,伟人的成功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而那种逻辑正在这晏殊的、欧阳修的、辛稼轩的三首词三句话中。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情景啊

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

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

这是一种变化的意象,时序在变,物象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

遥远的天涯路在眼中,无尽的迷惘在心底。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他在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

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如王国维所说的可以“不悔”到这样的地步,即是可以为追求和理想而“牺牲其一生之福祉”,宁愿下“炼狱”的功夫。

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说,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百劳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流入真理之长河中去,这是何等的欣慰! 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

本是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就在这样的情景寻觅心里的理想佳人,当然难找,因此虽然千百度地寻寻觅觅,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候,却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佳人在冷落的灯火处。

这是何等的欢欣鼓舞

何等的喜出望外

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又正在情理之中

这种喜悦是一般人不容易体会到的,正如王国维曾经说过的:“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

”这是连南面称王者也享受不到的,也是无法交换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为什么不说李清照的词

1、传统礼俗的影响王国维出生于1877年,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三十七年,清皇朝的腐败无能也逐渐暴露出来,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十九世纪的殖民主义也正盛行,且一步步向中国逼近。

王国维从小就开始接受学四书,习八股的传统教育,走科举这条道路,也在十六岁时就中了秀才。

但受父亲王乃誉的影响,王国维本人“并不喜欢走这条路”。

由于母亲早逝,父亲又常年在外工作,王国维的童年颇为孤独,所以养成了内向的性格。

1898年,王国维离开家乡,来到上海,开始了追求新学的人生阶段。

在这时,他学习了康德、叔本华等德国哲学家的思想,致力于研究文学和美学。

后他又东渡到日本,全力专研中国古代文化,并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此后回到北京在清华大学任教。

王国维虽然接受过西方新学的教育,但骨子里却还是流淌着清代人的血液,对苟延残喘的清朝还是抱有希望的。

1911年,中国民国成立,剪辫子运动也浩浩荡荡地开展着,不少人也曾劝王国维剪掉清朝象征的辫子。

王国维却未剪。

1924年,当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时,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怒之下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最终因家人的阻止而未果。

1927年,北伐军节节胜利,王国维感觉到自己坚守着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于是在颐和园昆明湖投湖自溺。

由王国维不肯剪辫子和两次投湖的行为可以看出,王国维是一个极其重视礼俗,宁死也不变节的“顽固”老头。

反观李清照,她生于北宋末年的书香门第之家,早期生活优裕,嫁与赵明诚为妻。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丈夫病死,李清照又改嫁于他人。

对于李清照的再嫁,王国维想必是不敢苟同的,因此在《人间词话》的撰写时,亦不自觉地越过李清照而谈宋词。

2、 学术观点的不同影响(1)创作形式上讲王国维认为词是从五代、北宋到南宋而每况愈下的,因此有厚五代、北宋而薄南宋之嫌。

词的发展从形式方面看是由小令到长调的,从文辞方面看是由精美浑然到通俗晓畅的。

王国维说:“余填词不喜作长调,尤不喜用人韵。

”故《人间词话》中对长调的评价也是甚少的,对长调的开创者柳永的评价也不高,作为继承了长调风格的李清照的词,王国维也自然是不甚喜欢的。

(2)创作手法上讲李清照在作词时喜欢用浅显明白,近似于口语的语言,口语化、通俗化的市井俗语颇多。

同时李清照也喜用白描手法。

王国维却却不喜欢这种创作语言和创作手法。

王国维在评词、作词时最为推崇“境界”说,对唐五代和北宋的词作也甚为推崇的。

(3)词论观点上讲王国维对苏轼、秦观、李煜等唐五代、北宋的词人都是极为推崇的。

而李清照对这些词人就有不同的见解。

她在《词论》一书中,大胆的对许多词坛名家做出尖锐的批判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是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作法的,强调词的音乐性。

她主张作词要有“铺叙”,批评晏几道的作品“苦无铺叙”;主张词要展开些,尽可能写的曲折、细腻、有渲染,讲层次,起伏跌宕,前后呼应,这是对以柳永词为代表的长调词的肯定和总结。

所以,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词论观点大相径庭。

黄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3种境界。

”谁能解释,剖析一下。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一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 ——题记刚踏入大学,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疑惑;对陌生环境的排斥;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无知未来的迷茫。

于是,在众人的推荐下,我找来了《大学该怎么读》这本书,希望给我以后要走的路一个方向。

《大学该怎么读》这本书分为七章,外加一个附录。

第一章中对当代大学生总体状况进行了分析。

作者认为存在实在型、求学型、活动型、情感型、娱乐型、事业型等几种大学生。

大学四年分别叫做“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悲观主义”。

看完第一章后,我感触良多:大学真正是属于自己的,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就向那方面发展。

是浑浑噩噩度过四年还是努力学习,为以后考研、就业做准备。

第二章中,作者告诫我们要先做人,后读书。

通过列举打人、偷窃、行骗、骄傲、不尊敬老师等例子,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当今大学生的丑陋行为,告诫我们不能当学习的机器,要从做人做事开始。

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是有理想、有文化、懂礼貌、知廉耻、重诚实、讲文明的大学生,而不是自甘堕落、不思上进、目中无人等等不良行为的体现者。

在第三章中,作者对当代大学生杀人与自杀这一现象展开调查和思考,认为大学生们承受巨大的压力,同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对世界充满厌恶,与此同时,还有情感的纠葛、性压抑、大学生就业制度的问题以及对生命的漠视等等原因。

因此,我们要懂得化解压力,变压力为动力;锻炼强大的内心;对生命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珍爱生命。

后面几章,作者以其多年的教书经历提醒我们:在随波逐流的时代,要保留自己的个性,对问题要有真知灼见,自己要有真才实学。

同时要拒绝世俗化、功利化,要有历史素养、爱国情操和民族忧患意识,保留纯真、质朴、善良、含蓄等美好品质。

在就业时要认清误区,正确认识自己、扎扎实实用行动证明自己。

最后,作者也对当今大学提出希望,希望大学越办越好。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大学是一个新的起点,为了让自己未来无悔,必须好好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虽然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方向,但至少它让我原本烦躁的内心一丝平静。

接下来这四年,我定不会自甘堕落,我会朝着自己未来渴望的方向,迈出坚定的步伐。

我相信,经过四年的努力,未来的我一定能投入成功的怀抱!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