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类为什么要发明股市 科学网

科学网

2024-07-11 23: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类为什么要创新

《人类科技创新简史》,[美]董洁林著,中信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

 

思考如此宏大的问题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董洁林巧妙地运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视需求与欲望为人类创新的力量源泉,这是这本书的主线。马斯洛理论认为,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最终还有自我超越需求。人类的技术创新,都是在满足某一种或多种需求。

■孙小淳

我与董洁林教授相识于现代科技创新的成果——微信。大约三年前,我在科学史同行微信群中偶然注意到,有一位群成员经常询问科学史的问题,并与群友进行辩论。有时我也加入,虽然看法不完全相同,却为她的执着和见识所吸引。后来,我在随意的交谈中了解到她更多的情况。

董洁林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20世纪80年代通过“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毕业后从事过写作,做过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的特约撰稿人,曾任苏州大学商学院特聘教授和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我还得知她使用科学计量的方法做了一份关于世界科技发明创造的年表,我觉得像她这样的学术和工作背景的学者来做科学史,一定有其独到之处。于是,我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名义邀请她到北京做了一次学术报告,题目是《回顾一万年,科技发展如何满足人的需要》,大致是运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解释人类的科技发明。与会者或许并不完全同意她得出的结论,但董洁林关于世界科技发明创造的计量工作,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科技作为人类文明中最具进步性的事业,应该可以通过科学计量的方法得到充分的展示。

岁月如梭,微信群中的讨论常常进行,有时争论还非常激烈。我注意到董洁林在讨论中除了对科学进步性的坚持,还越来越多地关注科学的社会和文化层面,话题中增加了原始思维、人类学、巫术、宗教、马林诺夫斯基、库恩等词语。我能感觉到,董洁林在所有的交谈中,始终抱着学习的心态质疑、反驳与考证,对科学史的看法也与之前有所不同。

有一天,董洁林在群里宣布,她正在写一本关于人类创新史的书,而且接近尾声。她还告诉我们,为了写这本书,她参观访问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实地考察了许多古代遗址,并建立了“人类重大科技成就数据库”。这让我对她的作品有了一些期待。

过了一段时间,我接到董洁林的电话,邀请我为她即将出版的这本《人类科技创新简史》新书作序。我很高兴看到她的写作计划变成了现实,想先睹为快,加上董洁林盛情难却,便答应下来。

人类为什么要创新?为什么要发明新技术?这是董洁林想要回答的问题,她是通过对人类创新历史的考察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这本书思考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从远古时代走来,是什么特性将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人是群居动物,必须组成社会和建立政府,人类是“政治人”(Homo politicus);人类可以随时做爱,没有像动物那样的发情期,人类是“性爱人”(Homo sexualis);人类会思考,是“智慧人”(Homo sapiens);人类还会制造工具,创造新事物,人类也是“制作人”(Homo faber)。使用工具控制、操纵、利用、征服地球,是人类标志性的特征。这就是技术,技术是人类生活的事实。没有技术的创新,就没有人类生活。

思考如此宏大的问题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董洁林巧妙地运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视需求与欲望为人类创新的力量源泉,这是这本书的主线。马斯洛理论认为,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最终还有自我超越需求。人类的技术创新,都是在满足某一种或多种需求。

全书六篇大致就是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展开的,用“需求”这一清晰的线索贯穿起人类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技术创新历史。坦白地讲,将每一项技术创新归属于满足人类的哪一层次的需求,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做法。但董洁林在这本书中的归类显然不是随意的,而是凝聚了她对科技创新与人类社会的思考。单看她为这本书搭建的“人类重大科技成就数据库”,就明白她付出的殷殷心血。她用心思和情感写成了这本书。

阅读这本书的书稿是一种愉快的经历,每每还有惊喜。董洁林常常以技术使用者的角度,观察和体验人类技术的发明创造历史,令人感到真切且耳目一新。比如,在《吃货的创新世界》一章,她把农业发明、陶瓷、食物加工、厨艺、酒、酱油、奶酪、维生素C等跨越万年、覆盖多领域的技术创新串成一线,展现出一幅“万众创新”的历史画面,颇有新意。再比如在《便宜革命》一章,她认为新产品的发明激发乃至制造了人们追求物质的欲望,而随后的标准化生产降低了成本和价格,满足了大范围的需求,由此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长。按照这个思路,她把产品组合、生产管理、电力普及、标准化及自动化的一些技术创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勾勒出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图景。这些技术发明成了叙述人类文明史的物质元件,如此一来,技术史就可以从科学、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维度展开。我们看到的也就不是单个技术发明的细节,而是每一项技术在人类需求力场中的位置。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大家平时在微信群中讨论的问题,竟然也反映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有些话题,比如巫术、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的“李约瑟问题”等,大家的看法不尽相同,辩论有时非常激烈。可以看到,董洁林认真听取了不同的见解,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并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我虽然不能完全同意,但感觉她的观点已经不像最初那般锋芒毕露,而是变得更加圆润。就巫术与科学的关系,巫术不再被简单地视为科学的对立面——迷信,而是远古人类的另一种世界观,另一种思维模式,另一种价值观下的具体“科学”。当我看到这本书引用了人类学家如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埃文斯·普里查德等人的著作时,就知道她已经依据我们平时的争论悄悄地调整了自己的思路,这令我欣慰。她这种善于自我批判、自我修正、自我升华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

这本书涉及的技术创新和发明极多,几乎覆盖了人类需求的所有方面。我显然无力对书中涉及的每项技术创新的历史考证作出评价,但这是董洁林用她的思想实验构建的人类创新历史,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历史本无轨迹,是我们用想象、用思想、用理论构建了有轨迹的历史。这个构建过程可以不断地进行下去。

(本文为《人类科技创新简史》一书序言。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19-08-09 第7版 书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