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作文写作:进与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生的进与退名句 专题作文写作:进与退

专题作文写作:进与退

2024-07-07 19: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李密在《陈情表》中写到“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确,在我们的人生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一个时刻需要我们作出选择,是前进还是后退?有时候,前进会使我们豁然开朗;有时候,后退也会使我们海阔天空。

结合我们的认识和生活,请以“进与退”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800字以上。

二、写作目标:

文体:议论文

重点:举例论证,辩证分析。

三、分析总结

1、中心立意:

       退——可以理解为放弃、放手、迂回、退让、谦让、宽容,韬光养晦、养精蓄锐、暂避锋芒、以退为进等;

进——可以理解为进取、占有、得到、向前、努力拼搏、积极处世、当仁不让、勇于实践等。

“进与退”,是相对概念,无退则无所谓进,反之亦然。有时,“进”是一种勇气,“退”是一种智慧。对于这种具有辩证关系的并列话题,最佳立意是找到两者的契合点,确立两者的辩证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强调一面。进与退,从不同角度可以分辨出不同关系。如:

对立关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目的关系:进是目的,退是手段,退是为了更好的进;

条件关系:不懂得退就不可能进;

包含关系:有时退其实就是一种进,有时进也是一种退;

转化关系:进而不当或盲目前进,会导致后退。

在一篇文章立意中,只需选准一种关系作为立意的角度即可。阐释自己对该话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的认识,使文章有现实针对性,有价值。比如,可以讲如何看待生活中的“进”与“退”,如何把握“进”与“退”的方法与尺度等。本次作文中有比较好的标题(立意),如:《人生难为进与退》《进与退,并不简单》《前进诚可贵,后退价更高》等。偏题的写作有:“学会止损”“放慢脚步”“学会等待”“懂得取舍”这些立意只与原话题有部分的交集,可以说只抓住了枝叶,而丢弃了“进与退”这个主题。

另外对关系型话题,最好对话题的多个概念不要平均用力,要在兼顾所有概念的基础上对某个概念有所突出,这样的文章才有新意有深度。如:“进与退”的话题,可以把重点放在“退”字上,“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比较好的立意。但辩证中要注意思想意义的积极性和说理的辩证性,不能对“所有的退”全都大唱赞歌,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进”是我们必需的,而且是应该贯穿我们人生始终的,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立意参考】

①表面的退未必是真正的退,小退一步可以是为进一大步作准备,轻松地越出一大步也可能是无尽后退的开始。只有真正把握住进退的人,才能在任何时候都游刃有余。

②进退之间往往可以成就一段人生,同样也可以使那唾手可得的成功在瞬间灰飞烟灭。这取决于个人在这进退之间所作的取舍。

③处于任何一种情况下,既要做好奋力前行的准备,又要有全身而退的计划,在这一进一退之间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④不要把退当成法宝,把进当成教条,退与进的取舍需要深思熟虑,进退的抉择需要一颗平常心,只退不进是畏缩胆怯,只进不退是有勇无谋,只有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进退,才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⑤要正确看待退和进:要能屈能伸、要学会放弃,要知道满足。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前进中遇到失败需要我们暂时选择退,然而,前进途中收获辉煌时,暂时的退也不妨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⑥退的三种境界:畏难而退是退缩;知难而退是明智;为进而退是智慧。

⑦很多时候,“退”并不意味着自甘堕落自我放弃;相反,它恰恰提供了一个反思过失,积蓄能量的最好时机。“退”的时候,人往往变得更清醒,更理智,也更有主见。

2、论据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我们还不都是“巧妇”。素材的储备和运用对于议论文的写作尤其重要,特别是典型素材(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或言论)。从目前议论文训练来看同学们有两个方面要提高。

一是典型素材积累不足,甚至有些文章只讲道理,没有任何事例论据。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缺乏必要的典型的事例论据,中心很难突出。另外,虽然有些文章运用了例子,但不够典型,大都例举记叙自己和同学们之间的小事,散漫琐碎,不能形成强有力的论证依据。请比较下列两则论据:

例1:《进退并非两难》“我有一位同学,他是一位比较偏激的人,因此总是感到烦躁与不满;而我是一位乐观主义者,所以他总是在我身边寻找平衡。某天,与往常一样,他有想我报怨一些在我看来是小事的事情……,我想他们面对进退时……”。

例2:《进与退的智慧》“当楚歌的旋律像死亡之歌一样折磨着顶羽的耳鼓,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绩随滔滔江水滚滚而去,他痛苦地选择了终结自己辉煌的一生。可惜他不知道江东自古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可惜他不知道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惜他自刎了,鲜血染红了滔滔江水,一代霸王轰然倒地,只留下后人一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哀叹。可惜呀,项羽不明白退与进的精髓,而酿造了一场令人惋惜的悲剧”。

论据的典型性往往决定了文章中心的突出与否,显然例2善于运用所学《项羽本纪》这个典型的人物故事从反面来阐述作者对“退与进”的理解,可以说是形象深刻。

二是事理结合,加强分析。

议论文,顾名思义就是发表议论的文章,就是要我们对事物作出分析、判断,可以说,一篇议论文的思想深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分析议论。但无论据的分析是空洞的,而以事代议缺乏必要的议论分析又不深刻。因此,学会事例+分析(议例)就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请对比下列两则论段:

例1:纵观历史,大凡成就伟业者,无不是深谙进退的人物,他们能够沿袭世事的变化,审视自己的处境,适时改变自己的位置,从而进退自如,将胜券牢牢把握。(无论据)

例2:退,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停止或隐居山野与世隔绝。在退下来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积极地去尝试新的领域,在新的领域重新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虽然已走下了总统的位置,但他的身影却依然活跃在世界人民的视线中。出自传,开演讲,搞募捐,他做得风风火火,轰轰烈烈。

邓亚萍走下乒乓球的舞台,但她又进入大学深造,苦学功课,同样取得了令人咋舌的成绩。

乔丹走下了NBA的舞台,但他的乔丹球鞋依旧卖得火热。

从一个舞台退下为的是登上另一个更大的舞台。

退与进就是存在着如此微妙的关系,有时你后退几步,你却会发现你前进了一大段距离。(有议有据,认识深刻)

四、范文参考(略有改动)

前进与后退

谭俊杰(2班)

人生的道路上拥有挫折、困境之类的难处,但古人曾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有时只需勇敢地大步走就行了。

前进和后退是一对反义词,有人曾说,要往前看,往前走。但走前面是万丈深渊还要走吗?不妨我们后退一下,另寻出路。

国际著名华人李小龙,在初学武术时经常挨打,曾被一个端茶倒水的小子用“王家腿”打得落花流水,但李小龙没有躲起来偷偷练拳,而是再找他打了一次,他在这次中不断比较自己练的和别人武术区别的地方,然后再把优势综合起来,并且发挥到极致,轻轻松松地把对手变成手下败将。

李小龙的这种不正是前进的最好代表吗?如果他躲起来偷偷练拳,他可能不会胜利,他变被动挨打为主动“找打”,这个需要放下自己的羞耻心和虚荣心,更需要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不足。李小龙不削减自己的勇气、信心和锋芒,不搞隔靴搔痒式的自我修练,能够放下包袱思考,能够理直气壮地请教切磋,这种胆识和魄力无人能及。这种胆识和魄力著造了他一生的成功。

曼德拉,一个典型的隐忍的例子。在被送进监狱的日子里,在被三名狱警的虐待下修炼了自身的脾气,在隐忍中学会了以更广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明白了要打破种族隔离需要用爱的力量。在他当选成为总统的就职典礼上,曼德拉的宽容使曾经虐待过他的三位狱警无地自容。

他曾经的监狱生活并没有磨灭掉曼德拉的半志,却让他成为一个宽容、睿智的领袖。曼德拉说过:“当我走出囚室,我清楚地认识到,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自己不能把悲痛和怨恨放下,自己仍在监狱内。”这不能算一种后退吗?曼德拉懂得后退,把悲痛和怨恨抱弃,换来了宽容、仁爱。曼德拉的后退忍让让他拥有了非凡的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

前进与后退,虽然意义相反,但在实际中,前进是为了更大的发展,后退是积累经验,往更大的发展而做准备。后退不代表放弃,不代表停止,只是相当于另找前进的道路。

进与退

何俊伟(2班)

孔老二人,一个拜访朝堂,以天下为己任;一个归隐山林,以天下为己趣,一个积极入世,一个率性出世。一进一退,熔铸了中国思想哲学的太极圈。

现实生活中,进与退并非只是一字之差,你所选择的进或退都将决定你后面的路是怎样的,甚至这一步将彻底改变你的一生,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阴影”。

进退须有度,在该退时前进,会头破血流;在该进时退缩,会抱憾终生。那么,何时该进,何时该退呢?

进与退之间的决择,是通往成功的前提。进,需要定力和毅力;退,同样需要魄力与勇气。只有做到进退有节,才能理好自己的人生。

因此,在冷清中前进,在喧嚣中退去。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是鲜为人知的,与郭敬明、韩寒等走在浪类的人相比,更默默无闻。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停下手中的笔,也没有跟世俗起哄,而是怀着对文学质朴的热爱和敬仰,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孤寂创作之路前进,从未后退。上天不负有心人,他甘于寂寞,不断进取,使他走向了世界文坛,走进了国人的视野。更令人钦佩的是:在国人疯狂赞颂,近乎把这一切演变成一出闹剧的时候,他平静地转身,选择了退去,退回能安放他心灵的高密,盛名虚名一笑置之。

在这个泥沙俱下的物质世界里,我们必须要好好思考进与退的真正意义,而历史的长河早已深刻地提醒着每一个人,不必急于前进,懂得后退,方有更好的前进。

人生如一艘在大海里航行的船,要么前进,要么后退。在变幻莫测的大海,唯有进退有度,才能成功到达彼岸。同样,我们只有把握好进退的尺度,才能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人生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退之间,皆成人生。拐进一个死胡同,有人翻过围墙,有人退而觅路,进退两者,无谓对错。

以退为进,在不如意或在逆境时,懂得退,为下一次的“进”养精蓄锐,使下一次的“进”取得成功。

进与退,并不简单

黄诗婷(2班)

人生就如道路,有直径也有弯曲小道,难免会遇到分叉路口,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选择,作出决定,到底是前进还是后退,选择并不简单,或许,要舍才有得。

那应该是个非常晴朗的日子,身为丞相府史的卓茂风风光光地外出办事,不想却被人中途拦下。问原因,来人掷地有声地说卓茂所骑的马是自己刚刚丢失的。卓茂没有生气,问他马丢了多长时间,那人说一个月了,可卓茂清楚,自己所骑的这匹马在相府里至少一年多了,怎么可能是对方的呢?但他什么也没说,默默地将自己的马给了对方。后来那人发现弄错了,便到府上赔礼道歉,卓茂唯笑了。无疑,卓茂的退让让事件简单化、和谐化,如果卓茂没有后退,而是前进,或许只有纷争而不是海阔天空。不亏是《明史》出名的卓茂。

但在有些时候,进与退之间,前进是无疑的选择。“小悦悦事件”以及“扶与不扶”这些道德上的选择,确实给无数人一个“实为狼狈”。很多人在事后都会吐槽批评没有前进伸出援手的人,但如果真让他们面对选择的时候,或许也会因自私而选择后退。与之对比的日本一件地铁压人事件,我不得不大赞,一人被压夹在地铁下,一车厢的人要求暂停路线开往,齐心推翻车厢解救此人。在新闻上看到齐心前进的步伐,是那么美的画面,公道自在人心。在道德门槛就应该要前进。

的确,进与退两方面,谁孰重谁孰轻是个不简单的问题。曾有著名的作家收到3次的美国总统来电致约,却迟迟推辞。原来他在美国总统的邀请前已经答应自己的启蒙老师一起探讨写作。与李密的相同境遇,实在是进退不得。一面是总统的请约,一面是教导写作使自己出名的老师。这位作家是这样回总统的:“感谢总统的赏识,但我不能按时赴宴,我的启蒙老师年龄大了,与他相见的机会不多了,与之相比,我更感谢的是我的启蒙老师,没有他,总统也不会看到我卓越的著作,希望谅解。”也幸好这位总统通情达理,将心比心。

前进或会使我们豁然开朗,后退或会使我们海阔天空。是的,这道进与退的选择题是不简单,会使我们处于困境之中,但只要我们带着心善去选择便会简单得多。

 

前进诚可贵,后退价更高

范中钢(1班)

人生,其实是一个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有人选择了不断前进;有人选择了停一停,等待时机成熟;也有人选择了创新。的确,在我们的人生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一个交叉路口时需要我们作出选择,是前进还是后退?有时候,前进虽可贵,但后退价更高。

司马迁选择了抛弃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大胆创新,他力求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从而他完成“史家之绝唱”——《史记》。从而,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天轮”下生灵的关心以及他自身对命运的不屈。从此史学成了人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史学家。

李密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之刻,仍然选择了退,他并非是害怕人们口中的伴君如伴虎的谣言,反而他只是在等待时机,养精畜锐。

汉钟离来到凡间传授“点石成金”法术时,吕洞宾从汉钟离口中问出3000年后石头会变回金,体会到了3000年后拿着金子的人可能靠金子救命,从而不想去学。而当他拒绝学法术——“点石成金”后,他变成了神仙。

李密、司马迁、汉钟离他们本有着其他的选择,而他们都选择了退,创新与拒绝。从而也因如此他们获得仕途的辉煌。

的确,前进会让我们豁然开朗,但后退也并非黯然失色。后退有时会助长我们才能,到了时机成熟之期,它也许成为我们人生成功道路上的一块垫脚石。

被人误解的时候,选择了“退”,选择了微微一笑,这才是我们的素养所在;在受委屈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坦然一笑,这才是大度;在吃亏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开心一笑,这才是豁达的含义;在危难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泰然一笑,这才是人生中所说大气。

鲁迅也正是因为看到了学医不会再能救国救民时,他选择弃医从文。他选择要从心灵上去净化人们的思想。从此,有了愚昧下的《阿Q正传》,博学多才的《藤野先生》以及善良而带有农村妇女形象的《阿长》与《山海经》。

选择是我们应该俱有的权力。有人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从此他一帆风顺,成就自己事业,有人选择“黑暗”之路,从此他碌碌无为。有人在人生交叉中犹豫不定,从此他失去了走向成功之间的机会。

前进与后退是剑的尖与钝之分。虽然尖可以扫除人生一切障碍,但它有时也会伤到自己,而后退,它使人平静心来,来深思熟虑,在机会到来之后尽自己的努力也无悔。

让我们在面对人生选择时而又不知如保是好时,选择后退吧,它会让我们海阔天空。

 

以退为进,智莫大焉

   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一种变化往往要求先退一步,才能再进两步。

—乔治•奥尼尔  

  面对交通拥堵,交警用的方法是让拥堵的车辆后退,因为只有向后退,前方才有空间,车辆才可依次顺利通过。这看似简单的方法实则体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以退为进,智莫大焉。  

  南北朝时期的布袋和尚曾做过一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民在插秧时,边插边退,每插完几株就得后退一步,但这样的后退,是另一种更大的进步——田在农民的退步中,渐渐插满,一行不落。  

  退步,原来是向前; “退步”是插秧的智慧,生活中何尝不充满这样的智慧呢?真正的行者,首先要懂得以退为进,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尊重现实、迂回前进。  

  一位留美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思前想后,他决定收起所有学历证明,以“最低身份”再去求职。很快,他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来说实在是大材小用,但他干得一丝不苟。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这时他亮出学士学位证书,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岗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的大学生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学位证书,于是老板又提拔了他。再过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此时他才拿出博士学位证书,老板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小步的退后是为了大踏步的前进,这何尝不是自我实现的智慧与艺术呢?以退为进,自有海阔天空。

  以退为进,方可绝处逢生。古语有云: “大丈夫能屈能伸。”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灭国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过着连奴隶都不如的生活。最终,他得到机会以三千越甲吞吴,复兴了越国。反观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半生豪气金戈铁马,时至今日几人能及?然而在垓下之围后,他放不下自己的尊严,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自刎。秉持信念正直地走下去虽然没有错,不过如果因此而无法行动的话,倒不如试着变通一下,以退为进——想必,楚霸王并不知道,拳头只有收回来,打出去才更有力量。  

  锯子一直向前,会有到头的那一刻,适时退回才能再次发力;弓始终绷紧,会有拉断的时候,适时将弦放松,才能让箭快速离弦。退,不是放弃,而是迈向成功必经之路;退,不是认输,而是待发前的蓄势;退,不是满足,而是人生路上的又一个起点。退,是智慧。

    以退为进,智莫大焉。

退进之间

进者向前,退者向后,人们往往褒进者贬退者,以为退者不思进取,消极落后。其实并非全然如此。

退有三种,其一畏进而退,其二为进而退,其三以退为进。

畏进而退者,是人们往常理解中的退者。他们往往不思进取,害怕改革创新,惮于突破,而安于现状,顽固守旧。譬如清朝的慈禧太后,扼杀欲有革新的戊戌变法,抱着“大清天国”的老账本,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畏进,她勾结洋人;畏进,她镇压义和团;畏进,她一路逃一路躲一路巴结。最终,腐朽的清政府亡在了她的手上。死后,仍然被多少人恨、骂;甚至她的外国“朋友”也举着葡萄酒杯斜眯着眼睛嘲笑着这位清朝老太太。畏进而退者不可为也。

为进而退为第二境界。为进而退者又有两种,一者为自己以后更好地进而暂退,一者为同伴的进而选择退。前者,如前一阵红遍全国的超女黄雅莉,她没有趁自己人气旺而一路向娱乐圈高歌猛进,她选择了先学习,考艺术学院,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了将来有更好的发展。她为进而退。后者,如鲍叔牙,他深谙花总有谢进,与其占有一隅不如让与待放的蓓蕾的道理,他荐管仲,而退二线助管仲,最后获得了齐国的称霸。他为进而退。为进而退者,无论为己或为人,都是明智之人。

以退为进就是第三种境界了。退本为隐、让之义,是舍弃自己的利益。而以退为进者却能从退中化出进来,表面看似做了忍让退步,而实际上他在这其中获得了比他让出的多得多的益处。春秋时,晋、楚兵遇中原,晋兵后退九十里,谓之报楚王相礼之恩,却在地形,人心上获得了绝对的优势,最终大胜。这就是成语“退避三舍”的典故。晋军对阵前后退,看似会降低士气,振奋敌军,让楚军占了便宜。实际上退九十里等楚军,正是以逸待劳,而楚军则会麻痹大意,故而晋能轻松取胜。以退为进中,是大智慧。

不畏进而退,能为进而退,时机成熟也能以退为进——这就是退的原则,进与退之间的智慧。

 

游刃于进退之间

加工木材时,既要有进的方向,又要有退的姿态。而我们为人处事又何尝不需要进与退的共同作用呢?

我们要游刃于进退之间,亦进亦退,时进时退,以退为进。

与人相处时,需要有退有进。

进是主动表达自己的观念、看法或好恶,不保守。退是态度和善,不具攻击性,包容他人的不同观点。与人相处,难免出现不和。这时,进能让对方理解自己,退亦能让自己了解对方,进退之间,相互平等,相互沟通,退一步海阔天空,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这样,游刃于进退之间,广交良友,树立自信。

面对事业,更需把握好进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人都想到达成功的彼岸,于是奋力前时。但最终成功的只能是小部分人。为什么?因为大部分人忽略了“退”。人们不应把退、进孤立地分开。它们应是有机的整体。无退,何为进?只进不退,劳神费力,一场空;只退不进,虚度年华,一生废。唯有进进退退,才能成就事业。

项羽,一代枭雄,却也未曾参透进退的内涵。面对失败,不知“退”而求存,再度进取,枉送了性命,留下了千古遗憾。我多想对他说:“退不是不知廉耻,不是忍辱偷生。而是一种保留,一种蓄积,等待时机,全力前进。”这一点上,勾践卧薪尝胆,身为夫差前马,优待子民,终成霸业,便给了我们对进退的很好的诠释。

面对失败需要以退为进,面对成功同样需要以退为进。在人生事业达到顶峰时,功成身退,忽然消隐,是一种大智慧,这是以退为进的更高境界。

范蠡功成名就,本可再大展宏图,他却选择了告老还乡,他抱得美人归,一心从商,又成为一大富商,声名再度远扬,也免去了杀身之祸。

蔡振华,也在其乒乓生涯顶峰,突然退役,选择了教练这一行。于是他又带领中国乒乓夺得了一枚又一枚金牌,他的事业同样达到了二次巅峰。

有的人一生奋力拼搏,却终究默默无闻,光彩不被人所注意。有的人二度甚至三度达到事业高峰、人生的高峰。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更加恰当地把握了进与退的关系。

人生在世,与人相处,追求事业,唯有游刃于进退之间,以退为进,亦进亦退,恰到好处地把握进与退的关系,方能成就人生,成就伟业!

退亦进

许多人总是匆匆前进,永远都是前进的姿态。但这却常常会使人错失一段人生的精彩,因为他们不谙退与进的奥妙,其实退亦是进。

一首极富禅意的诗写道:“手满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一个插秧的细节将退与进的奥妙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适当的时候及时地隐退是一种处世的大智慧。

也许你现在很辉煌,但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决定你无法一直辉煌下去,适时地退下舞台,永远给人留下你最辉煌的一面。

缔造“米勒时刻”的NBA球员雷吉·米勒就深谙退的奥秘。当年龄渐渐增长,身体渐感不支的时候他主动选择退出联盟。没有遇到被各支球队推来推去的尴尬,也没有留下羞涩的统计数据。相反,他的适时退出,使人们永远记住了他的“米勒时刻”。

该退的时候不退,只会使你的辉煌变得黯淡无光。

火箭球员“非洲大山”穆托姆博,如今已过而立,却仍留在这块原本只属于年轻人的赛场。看到“大山”在赛场上蹒跚的身影,谁还能忆起他当年的“盖帽王”的桂冠。我想,大家心中只会有些许的怜悯甚或憎恶,该退的时候不退,其结果只能是使自己曾经的光环一圈圈消失。

退下来是为了更好地积蓄力量等待再次的爆发。

退,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停止或隐居山野与世隔绝。在退下来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积极地去尝试新的领域,在新的领域重新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虽然已走下了总统的位置,但他的身影却依然活跃在世界人民的视线中。出自传,开演讲,搞募捐,他做得风风火火,轰轰烈烈。

邓亚萍走下乒乓球的舞台,但她又进入大学深造,苦学功课,同样取得了令人咋舌的成绩。

乔丹走下了NBA的舞台,但他的乔丹球鞋依旧卖得火热。

从一个舞台退下为的是登上另一个更大的舞台。

退与进就是存在着如此微妙的关系,有时你后退几步,你却会发现你前进了一大段距离。

进与退的智慧

进与退中包含的是一种处世的智慧,掌握进与退的尺度,让你面对各种挑战都能游刃有余。

只退不进,那是怯懦,是消极的行为。在困难来临时,我们退却,我们害怕自己能力不够,我们害怕遭受世俗的眼光,我们害怕……我们丝毫不顾再退却,后面就是万丈深渊,于是古往今来,那么多人,那么多昏庸的王朝纷份义无反顾的退向深渊。

只退不进,那是将进与退的哲学处理得最劣等的一群人。

只进不退,那体现了一种拼搏和进取,但却显得灵动不足。

当楚歌的旋律像死亡之歌一样折磨着顶羽的耳鼓,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绩随滔滔江水滚滚而去,他痛苦地选择了终结自己辉煌的一生。可惜他不知道江东自古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可惜他不知道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惜他自刎了,鲜血染红了滔滔江水,一代霸王轰然倒地,只留下后人一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哀叹。

可惜呀,项羽不明白退与进的精髓,而酿造了一场令人惋惜的悲剧。那么,退与时的精髓是什么呢?

以退为进,便是一种处世大智慧。

韩信忍胯下之辱,蔺相如“不欲与廉颇争列,引车避匿”,他们都是后退了一步,他们宛若羽化之仙,知暂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退而有序,进而有为,可谓深谙进退之精髓。

以退为进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体现着智慧的光彩。

击剑时有时要后退一步,避其锋芒,再图进取;借助锯来加工木材时,也要有后退的姿态才能前进;野猪在撞击某物时,常常先后退一步,然后一阵狂奔,作出极有力的一撞;袋鼠在跳跃沟壑时,总是先曲腿伏身,然后才猛地一跃;石头下面的种子,常常会避开坚硬的岩石,从石缝中冒出芽来。

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用澄清的眼睛去观古往今来,用透彻的心灵去感悟进与退的智慧。

我们不能只退不进,那是懦夫;我们不能只进不退,那是庸才;我们要当退则退,当进则进,以退为进,成就辉煌业绩。

进退中成就大气人生

进,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不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无须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是人性中一抹果敢刚毅的色彩……

退,是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声响,一种如海般博大的胸襟,一种如天般淡远的心境,是人性中一抹恬淡灵动的色彩……

朋友,在进与退的把握中,无须优柔寡断,有进有退,方能成就大气人生。

在进与退的把握中,修养身心。

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先生是深谙进与退的道理的。在现实生活中,他在别人说得天花乱坠的时候,总是一个人默默地走开,他“退”到自身的哲学中,以“丰富的安静”成就人生的境界。而周国平先生并不是“出世”之人,他的作品写给自己看,也写给别人看,他将其深邃的思想,深刻的智慧以灵动的文字传达给人们,与人们共享“文化盛宴”,他真正做到了“进”,所以他的安静是丰富的。

在进与退的把握中,维护尊严。

外交家吴仪曾参加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吴仪刚一落座,对方就不友善地说:“我们在和小偷谈判。”吴仪毫不留情地说:“我们在和强盗谈判。看你们博物馆里的展品,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在对方的侮辱面前,吴仪丝毫没有退让,针锋相对的回答是她对“进”作出的最好诠释。

回眸历史,巧妙地以退来维护尊严的先人也不胜枚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持竿拒绝楚国相位的庄子;“生为大汉臣,死为大汉鬼”的苏武……在金钱权力的诱惑面前,他们果断地“退却”,维护了人格的尊严。

在进与退的把握中,成就伟业。

他,有一颗博大的心,他知道有时可以“退”:对把自己扫地出门的府吏,他不计前嫌,许之以百金,并以礼相待;对令自己受胯下之辱的恶霸,他晓之以理,许之以无罪,并加封为官。

然而,他深知,有时绝不可以“退”:面对汉王的知遇之恩,他便许之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于是,战场上,有他奋勇直前、英勇杀敌的身影;官场上,有他正直不屈、扫除恶势力的劝谏。有进有退,成就了“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一代名将。

在进与退的把握中,成就大气人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