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失去了活着的动力,根本原因也许在于这四个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生活着没有意义的句子 你失去了活着的动力,根本原因也许在于这四个字

你失去了活着的动力,根本原因也许在于这四个字

2024-07-11 08: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咨询工作中,经常遇见自我力量弱小、觉得活着无意义、对生活无望,甚至不想活下去的来访者。

人,就如自然界的万物生灵一样,只要是生命,自然会有原初的生的本能和动力。但是,他们没有动力了,很累,整天很累,很疲惫,很疲乏。

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原本应该活蹦乱跳、活力无限的个体,就变成这样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难题让一个人失去了生的希望?

通过一些案例的思考、研究,“为谁而活”这四个字,或许是一个人活着动力缺乏最重要的根本性的原因。

 

01双目无神的来访,在时光的流沙里枯坐

阳光明媚的午后,小敏(化名)如约来到我的咨询室。她长得白净、身材姣好,但看上去却散发着疲惫的气息。

她有着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在外企上班,薪水不薄。她有着还算良好的家境,父母都在体制内。衣食无忧、生活优渥,应该是她的选项。

但她落坐后,眼睛里开始闪着泪花,似哭非哭……

她枯坐着,10几分钟,一言不发,似说非说。

咨询师默默地等待着,并鼓励她表达出来。她开始轻声诉说。

她说,小时她是留守儿童,父母早早出去打工。幼儿园时跟着经常吵架的爷爷奶奶生活,小学时母亲回来照顾她,但父亲却在一场事故中意外去世。

对父亲的印象并不太深,似乎在她的生命中可有可无,所以父亲的去世并没给她带来多大的影响。

她在童年的成长中,母亲带着她,一边辛苦挣钱,一边养育她。也许由于自己的艰难经历,母亲在对女儿的养育中,总是极其严苛。

三年级时,小敏喜欢一件碎花裙子,妈妈说丑死了,不让买,而是买了条牛仔裤给她。小敏不愿意,妈妈却认为女孩穿牛仔裤特别好看,逼着她穿。

高中时,小敏想学文科,却被妈妈劝说学了理科。

她说,那三年里,她学得压力山大,“生无可恋”。好不容易熬到了高考,填志愿也仍然拗不过强势的母亲,选了她认为的好专业计算机专业。

 

咨询师:这么些年过来,给你的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小敏:我的前半生都在母亲设计好的路线上艰难行进,直到现在。

咨询师:……

小敏:我现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每天都不开心,每天都很累。

咨询师:嗯,现在你除了工作,还喜欢什么?

小敏:没有了,好像什么都不喜欢。连打(扑克)牌都不会。似乎每天除了上班就是下班,也没什么朋友。

咨询师:每天就和自己玩?

小敏:(泪涌而出、点头)……

 

02生命力过早枯萎,究竟在诉说着什么?

阿德勒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

小敏的童年是不幸福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养育使她成长为一个敏感、无力、弱小的人。

她说,自己在上初高中时就觉得自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总是幻想着有一种神秘或突然的力量让她死去,带到另一个世界。

那么,在她在成长中,我们读到了什么呢?

一是,父母的苛责里无法自主的人格。

孩子由于处于年幼,确实需要父母的指引。但是更糟糕的是,孩子逐渐长大时,父母也并没有觉察,仍然觉得孩子还是孩子,需要主导他的人生。

成长中,这类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动辄苛以责厉。不被尊重写满了孩子的成长过程。

知乎网友发贴说:“我的父亲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一切需要听他的,稍有不慎就遭至他的责骂。有时我觉得连呼吸都是错的。这样的成长太痛了。今天我虽然离开他了,但他仍然如影随形,恶梦常常来到我的夜晚。”

小敏的成长何尝不是呢?她不能有自己的喜欢,一切都按母亲的喜好来穿着、生活。

母亲的严厉与苛责让她的精神过早“凋零”,在她过早枯萎的生命里看不到激情与活力。

当然,从为人父母的角度,母亲的做法也许有好的部分,但是,是否可以思考,可以有另一种方式方法,让孩子与自己有一个人快乐、愉悦的人生呢?

二是,被主宰的人生里披着厚重的壳。

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在于,他不能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不能自己说了算,源于生命里太多的“被束缚”,背后是成长中被主宰的命运和严厉的超我。

小敏在高中分科时,不能选自己喜欢的科,而选了母亲认为的理想的“理科”。考大学选志愿时也是家长强势干预下选的专业。

这相当于,她在用自己的成长去实践母亲的人生,替母亲实现她的愿望。分科、专业、工作,这些都不是她想要的。

可想而知,她的人生里,意义在哪呢?母亲给她制造了厚重的“壳”,任她再怎么挣扎也难以破茧成碟啊。

在家长的影响下,她也内化了太多的不允许,形成了强烈而顽固的“超我”——你有自己的想法是不对的,你喜欢自己的爱好是有罪的。

似乎,只要她母亲还在,她就无法挣脱那张无形的“网”,如果她成长的力量不足。

更糟糕的是,哪怕母亲不在了,由母亲塑造的严厉的“超我”仍然会跟随她一生。

她要花上终其一生的成长的代价,才能真正地成为她自己。

三是,低自尊里的人生无望与无价值。

自尊与自我价值是一个人最核心的部分。自我价值高的人,自尊水平高,反之则是低自尊的。低自尊者,犹如“空心人”,他们的心是空的,有如无物,感受不到自我价值。

小敏在母亲的掌控和把持里长大,什么都不能自己说了算,久而久之,她放弃了抗争。因为再怎么据理力争,母亲依旧要压过她,须依她行事,她就是唯一的真理。

时间长了,她放弃了成长,从而形成了一种母亲愿意张罗也好的心态,那就由着她吧,我就受着吧。一种模式悄悄地形成。

自己没有话语权,无法自己说了算,无法表达真实的自我,她在这种低自尊里感受到的只是人生的无望与无价值。

最近,网络上流行“淡人”一词,意指一个人对什么事情或对什么人,都是“谈谈”的态度,淡淡的、无所谓的。

以一种淡如明镜的姿态去平淡生活,似是很多人的追求,也是上了一定年纪的比如年届“不惑”者的心态。而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呈现“淡人”的特征,他们物欲低,遇事不急,不拼命,不好奇,不奋斗,一切无所谓。

这或许是对人生多少有些绝望的表达,是经过挣扎后仍然看不到希望的一种退出,只能以“出世”的感觉来面对生活面对他人。

 

03当你生命动力不足了,该怎么做?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生命的原动力,是很危险的。生命动力不足,也会让一个人形容枯槁,生活味同嚼蜡。

如果你的生命力不足了,那么,你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学会寻找自己的真实的感受。

另一个网友发贴说:我有抑郁心理问题,经常很难受,但却说不出来,不知道哪里不舒服。我的父母总是替我作主,我什么都做不了。虽然我现在工作了,但仍然经常浑身难受。

这是典型的身心无法合一的问题,即,身体是自己的,心理不是自己的。

她的身体是自己的,但她的难受不是自己的,承载的是父母的苛责、指责,所以她无法确切地说出自己的感觉就很正常了。

她说,她很想摆脱这种感受,这种感觉太折磨人了。

所以,对她来说,学会找回自己的感觉,是最重要的。她需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想要什么,你此刻是什么感觉,是愿意的?还是抗拒的?是舒服的还是不舒服的?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等等。

她需要去分辨这些感受,哪些是自己的,哪些不是自己的。如果仔细辨别,也许会发现,有一部分感觉并不是她的,只是代人受过的。

只有当身心合一的时候,身体与心理、感受就不是分离的状态,她的真实的感受就回来了,才能真正地找到自我。

 

其次,找到自我价值提升自尊水平。

人本主义观点认为,作为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只要是一个人,就是大写的人,就是有价值的。

但是,每个人的价值又是不一样的,所以你需要找到自己的独特的自我价值。

很多人在成长中,拼尽了全力考大学,拥有了一纸文凭,参加工作。但是,真正让你立足于世的,或者让你开心、有价值的,还是你的独特的部分。

也许有的人擅长演讲,有的人善于交际,有的人擅长写作,有的人善于管理,有的人善于务虚,有的人善于务实,但只要把一样发挥到极致,他的自我价值就得到了彰显。

一个人的能力得到了呈现,就能打开自我。他在自己擅长的工作或事业得到了发挥,打破了自卑,自信就有了,自尊水平自然也可以相应地上去。

阿德勒说:“自卑是人类心灵最深处的情感,它像一把利剑,无情地割裂着我们的内心,使我们无法摆脱自我束缚。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要自己更优秀,让自己都过上更好的生活。唯一正确能够超越自卑的方法,就是把你的价值和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

自卑并不是完全不好的,但如果你拥有了更好的自尊与自信,你去爱去工作的动力不就更足了吗?

最后,升华自我敢于做真实的自己。

很多人战战兢兢地活着,很多人整日提心吊胆,背后也许有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他们活得不真实——他们在以虚假的自我活着,明知自己不能承担,却仍然艰难地应对世界。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一个虚假自我很强的人,对于现实世界,往往有很强的理智化倾向。

如果你呈现的是假性自我,那必定不是真实的自己,那是弱小的、一碰即碎的、无力量的,尽管表面上仍然表现出较好的理智化或宜人性,但它不具有真实的力量。

也许你可以经常和自己对话:

你真的是这样的吗?

你的感受是你的吗?

你需要一个真实的自我吗?

你敢去挣脱罩在你身上的重重的壳吗?

 

蜕去那些不必要的缠绕,脱掉那层厚厚的盔甲,你才能战胜内在的害怕,删除防御,做真实的自己。

把原本对自己的攻击驱力,转向外界,你就升华自己了,不再压抑自己,你就真实了。

这才是你生命的动力,这样,你才能过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你需要为自己而活。

作者:刘月鹏(广州心理咨询师。硕士学历、高级职称,心理学博士课程班,整合动力取向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注册心理师(X-21-650)、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广东省心理学会终身会员暨临床心理与督导专业委员会成员、广州市心理咨询协会会员、曾奇峰及丛中博士精神分析学员、ACT咨询师(中国训练营第二期)、性与亲密关系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10年,咨询时数11000余小时,其中在全国著名心理咨询品牌壹心理平台预约咨询超过4750人次。拥有“广州卓尔心理”、“刘月鹏II注册心理师”公众号)  责任编辑:微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